海風隨意吹

海風隨意吹 名博

瞧瞧比利時(四)安特衛普

海風隨意吹 (2025-11-17 05:20:27) 評論 (9)


我們比利時之遊的最後一站是安特衛普(Antwerp)打算遊覽這座城市後,下午坐直達快車去阿姆斯特丹機場,以便第二天上午飛往克羅地亞。 

從根特到安特衛普火車約一小時,下車把行李寄存在車站開始安特衛普的城市漫步(city walk) 

安特衛普是一座古城,公元7世紀就有人定居於此。該城市的經濟黃金時代是在15–16世紀;15世紀末,安特衛普交易所成立,是世界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之一。16世紀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在此交易葡萄牙香料、英格蘭羊毛、西班牙白銀、德國金屬等商品,就此確立了安特衛普全球經濟中心地位。 

戰後,安特衛普發展為歐洲第二大港口(第一大港口為荷蘭的鹿特丹,Rotterdam)。目前,比利時90%的海運物資都經過安特衛普 



安特衛普的門戶——中央車站 

我們一下火車,便不由自主驚歎安特衛普中央車站的華麗 



這座車站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在19世紀末親自推動、斥巨資建造旨在彰顯比利時的國家實力。 

車站的建造用了整整10年(1895-1905)。有人稱這座火車站為折衷主義的巔峰之作,融合了新巴洛克、文藝複興、哥特與摩爾風格,被譽為“鐵路大教堂”候車大廳仿照羅馬萬神殿,使用20多種大理石和其他石,配以高聳穹頂、金色雕飾拱形窗戶,營造出宮殿般的莊嚴氛圍。月台大廳采用新藝術運動風格,擁有長達185米、高44米的鋼鐵與玻璃穹頂,既實用又充滿光影美感。 

這座安特衛普門戶的車站被視為建築史上的傑作,多次被譽為“世界最美火車站”(見下圖)

   

  



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 

出了火車站,沿著繁華的 De Keyserlei 街和 Meir 大街步行了十幾分鍾,便到達了17世紀比利時著名畫家魯本斯 (Rubens) 的故居。街上的古典建築盡顯這座城市的財富和奢華。



  

遺憾的是,魯本斯故居主樓正在修整,預計最早要2027年才重新對外開放。既然已經來了,我們買票進去參觀了魯本斯故居的花園、故居外景以及一個小型的“魯本斯體驗展區”。



   

   



魯本斯生於1577年,父親是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由於宗教迫害,不得已帶著全家遷居德國。因此,魯本斯早年生活顛沛流離,直到12歲隨母親回到安特衛普,接受天主教教育。 同時,由於在貴族家做過伺童,他也去拉丁文學校學習,打下了堅實的人文主義基礎,精通多種語言。  

之後,在母親安排下,他向幾位當地畫家學畫畫兒,21歲成為安特衛普畫家公會會員隨後前往意大利深造,師提香、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Titian, Raphael and Michelangelo)。20多歲時,他在意大利遊曆,吸收文藝複興與巴洛克藝術精髓,形成了融合北方現實主義與南方宏偉風格的獨特繪畫語言 

魯本斯擅長宗教畫、神話畫、曆史畫與肖像畫成名後,在安特衛普建立了大型畫室,培養了眾多弟子,形成了“魯本斯學派”,影響深遠。 

1640年魯本斯逝世於安特衛普,故居現為魯本斯博物館,收藏大量原作與文獻,可惜故居目前暫停開放。 

魯本斯還親手設計了故居花園是一座充滿文藝複興氣息、意大利風格的巴洛克式花園。花園采用對稱布局、幾何草坪、修剪整齊的灌木與雕塑裝飾,體現出17世紀貴族審美。 花園一隅設有涼亭與古典雕像,營造出沉思與對話的空間。魯本斯還設計了一座拱形透視式門廊,連接主屋與花園這一精美的花園曾獲2020年歐洲文化遺產獎

   

  



由於魯本斯故居在裝修,他的一些原作暫時在安特衛普的印刷博物館Plantin-Moretus Museum)展出,印刷博物館本身也是聯合國世遺。開放時間是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而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周一無緣造訪。這一缺憾為重返比利時留下了一個理由。 



聖母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Our Lady) 

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座堂始建於1352年,竣工於1521年,是一座曆時近170年建成的哥特式傑作,其高聳的尖塔、飛扶壁、精美的玫瑰窗和雕刻裝飾著稱。教堂的北塔高達123米,是比利時乃至整個低地地區(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最高的教堂塔樓。

 

  

這座教堂更因為收藏魯本斯三幅祭壇畫而名揚四海。這三幅畫是巴洛克藝術的巔峰之作,分別為 

1.《上十字架》(The Elevation of the Cross,1610)。三聯畫結構,表現了耶穌被魁梧士兵拉起釘上十字架。強烈的肌肉張力與光影對比,展現“旋風般的激情”。

 

2.《下十字架》(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1612–1614)。也為三聯畫,描繪耶穌遺體從十字架上被緩緩取下的哀傷場景色調柔和,強調信徒的悲憫與神聖的犧牲。

 

3.《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626)位於主祭壇上方,描繪聖母升天的榮耀瞬間。魯本斯以金色光芒與飛翔的天使,營造出神聖與動感的氛圍。

 

  我拍得不夠清晰,從Public domain 下載的網圖

 

男孩與忠犬雕塑 

在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座堂前的小廣場裏,有一座男孩和狗相擁而睡的雕塑,源自英國小說《佛蘭德斯的狗》(A Dog of Flanders, 1872) 的感人傳說。小說講述了一個窮苦男孩尼洛(Nello)與他的狗帕特拉斯基(Patrasche)的故事。 

尼洛是住在安特衛普郊區的孤兒,自幼和祖父相依為命。他在路邊救下了一隻被虐的狗——帕特拉斯基,與狗結下深厚情誼。尼洛熱愛繪畫,夢想成為像魯本斯那樣的畫家,他的最大願望是親眼看到聖母大教堂中魯本斯的名畫《聖母升天》。 

然而命運多舛,祖父去世了,尼洛被房東趕出家門,生活陷入絕境。在一個寒冷的聖誕夜,他和帕特拉斯基偷偷溜進大教堂,終於看到了夢寐以求的畫作。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他們在畫作前相擁而眠,在冰冷的冬夜永遠離開了人世 

這個故事在比利時並不廣為人知,但是日本根據這部小說在1975年拍攝了動畫片《龍龍與忠狗》,從而這個故事在日本、韓國和台灣廣為流傳。2002年,由香港周大生集團資,建了這座雕塑,如今成了日本、韓國和台灣遊客“朝聖”的文學地標。

 



安特衛普大廣場和噴泉 (Grote Markt & Brabo Fountain) 

出了大教堂,拐個彎,就是安特衛普的大廣場,周邊不少著名建築,遠眺可見聖母主教座堂的鍾樓 





大廣場的核心建築有建於16世紀的安特衛普市政廳(Stadhuis van Antwerpen),融合了低地國家文藝複興與意大利文藝複興風格(見下圖)。

 

市政廳對麵是行會會館群(Guild Houses),一排16世紀商人與工匠協會的建築采用典型的階梯形山牆設計,立麵裝飾華麗,屋頂有金色雕像(如聖喬治、船錨、天使等)。現多改為餐廳、咖啡館與紀念品商店。

 

位於廣場中央的布拉博噴泉雕像(Brabo Fountain)建於1887年,描繪傳說中勇士伯拉博斬斷巨人安提貢(Antigoon之手,並將其拋入斯海爾德河(Scheldt River的場景。 



傳說是這樣的:在古代,巨人安提貢霸占了斯海爾德河的通行權,強迫過往船隻繳納高額通行費如有人拒絕,巨人砍下他們的手並拋入河中。後來,一位名叫布拉博的年輕羅馬士兵挺身而出,模仿巨人的殘暴行為,將安提貢的手砍下並扔進河裏,以此終結了巨人的統治。 

荷蘭語“Antwerpen”被認為源自“hand werpen”,意為“拋擲斷掌傳說不僅解釋了城市的名字,也成為安特衛普市徽的核心圖案:一位英雄高舉斷掌,象征正義戰勝暴政。 



16世紀小巷(Vlaeykensgang Alley 

這條小巷離大廣場幾步之遙,巷口的寬度僅如一扇門,入口隱蔽,很容易錯過。小巷的名字太長,中文簡譯成16世紀小巷。小巷始建於1591年,最初是鞋匠聚集的小巷。那裏低矮的房屋、碎石子小路、狹窄的通道,一景一物都展示了當年城市低下層市民的生活氛圍。如今,這條古樸低調的巷子裏有兩家餐廳和一些民居。

   



赫特斯汀城堡 (Het steen castle) 

城堡位於斯海爾德河畔,Het Steen 的意思是“石頭城堡”,這是安特衛普第一座石造防禦工事,始建於13世紀曾是城防要塞、監獄、宮廷、海事博物館,如今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也是遊客中心。

 

   

城堡入口處有一座巨人雕像,名為Lange Wapper,源自安特衛普的民間傳說他是一個調皮搗蛋、能變大、也能變小的巨人,常在夜晚出來戲弄市民。 

城堡附近設有觀景平台,可俯瞰斯海爾德河與港口風光。 







鑽石區 (Diamond District) 

安特衛普除了是比利時第二大城市,歐洲第二大港口,還是聞名全球的“鑽石之都15世紀中葉就開始了鑽石交易,而且市長及時頒布法令,規範鑽石市場,創造了良好的交易氛圍。之後,(15世紀中下葉),珠寶商兼鑽石切磨大師路德維克·範勃肯(Lodewyk van Bercken)發明了“鑽石磨鑽石”技術,推動安特衛普成為世界鑽石加工中心。 

今日,安特衛普擁有1800多家鑽石公司,是全球最大鑽石交易地之一。鑽石區擁有約300多家鑽石首飾店,其中包括零售店、批發商、切割工坊和交易所。 

鑽石店的店主並非全是比利時人,而來自多個國家和族群,最多的是猶太人,其次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增多的印度人,20世紀初就從事鑽石切割和貿易的亞美尼亞人,蘇聯解體後移居安特衛普、從事金屬和鑽石貿易的格魯吉亞人。而比利時本地人在鑽石行業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多在監管、金融和高端設計中起到重要作用 

  



安特衛普街景 

下午四點半去阿姆斯特丹的火車,我們走馬觀花後,跟著穀歌地圖走回中央火車站,以下是在途中見到的 

建於16世紀的安特衛普肉鋪大廳(Vleeshuis),曾是城市屠夫行會的會館,如今是展示按普魯斯音樂和舞蹈的博物館

 

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arolus Borromeuskerk),這裏曾擁有魯本斯創作的39幅天頂畫係列,采用了複雜的透視和光影技術,被譽為“天堂的穹頂”。但這些作品在18世紀的一場大火中不幸毀於一旦。

  

卡通、雕塑和塗鴉

   

  

最後中央火車站終於出現在前方 



再見了,比利時。有機會,我還會回來 



圖片除了標明來源的,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