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

“七七事變”88周年,多國攝影師冒死拍攝的盧溝橋事變照片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5-07-06 15:55:53) 評論 (0)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




盧溝橋前線,爬上屋頂警戒的日軍。



誌村菊次郎在黑夜裏上廁所走反了方向,不過20分鍾後就歸隊了,但是日方一直隱瞞此細節。這個影響大曆史的小人物就是左下這位。左上是下達向中國守軍開火的日軍聯隊長,名牟田口廉也。右邊是日軍少佐大隊長一木清直,就是他的第3大隊挑起了“失蹤事端”。



當日軍炮轟盧溝橋和宛平城時,牟田口廉也的頂頭上司可能還蒙在鼓裏,他當時還在秦皇島檢閱部隊,直到7月8日下午才趕回豐台指揮作戰。這位指揮官的名字叫河邊正三,他是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其麾下的駐屯軍旅團,是駐華北日軍的主力。圖為河邊正三(前)在盧溝橋前線。



1937年7月,盧溝橋前線作戰的日軍軍官。



1937年7月,盧溝橋前線,日軍的通訊班。



1937年7月,宛平城內的中國軍隊出城作戰。



“七七事變”爆發後,在盧溝橋行軍的29軍士兵。



盧溝橋上與敵拚殺的中國士兵。



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



盧溝橋被日軍占領後的情景。



1937年7月19日,北平豐台附近,行進的日軍部隊。



1937年7月18日,北平豐台附近,休息的日軍騎兵部隊。



1937年7月19日,由天津到北平的宋哲元(中脫帽者)。



蔣介石得到盧溝橋事變的報告後,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7月17日,蔣更在“廬山談話稿”中宣稱:“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嚐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圖為蔣介石在廬山講話。



乘車前往盧溝橋準備誓死守衛國土的北平學生。



北平郊外準備迎戰來犯之敵的國軍士兵



1937年7月,北平附近的中國士兵。



在坦克車上瞄準射擊的日本士兵。



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日軍軍官在查看空襲報告。



京城到南苑軍營的路上,犧牲於日本炮火的中國軍人。



南苑,死於日本飛機轟炸的戰馬



在南苑受傷的29軍士兵,返回北平城時接受守門官兵的搜查



南苑一場戰鬥,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混戰中壯烈殉國;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向北平方向突圍時,於大紅門附近英勇犧牲。他們是抗日戰爭開始後最早犧牲的高級將領。圖中左為趙登禹,右為佟麟閣。



盧溝橋保衛戰和平津保衛戰,還有兩個人我們不能忘記,那就是抗日名將張自忠和29軍219團團長吉星文(右)。7月28日,張自忠代理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七七事變後,張自忠受到了撤職查辦的處分,後在棗宜會戰中殉國。吉星文則在1958年金門戰役中陣亡。



占領宛平城後的日軍。



1937年8月8日,日軍舉行占領北平的入城式,日軍由正陽門進入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