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性與藝術 - 完整體驗阿姆斯特丹

鍵盤上的生活點滴 - 用心生活,用腦子工作。
打印 (被閱讀 次)

許多人也許會談毒/性而色變,但對阿姆斯特丹的體驗來說,毒品、性和藝術珍藏,缺了哪一樣都不完整。上一篇“赤裸的毒品和色情,自由的阿姆斯特丹”,隻來得及展示老教堂、花市和國立博物館花園,離題目還太遠。原本打算第二篇寫博物館,第三篇寫毒品和性文化,但估計如此寫的話,最後一篇隻怕是遙遙無期,所以我就幹脆三篇並作兩篇,總好過爛尾吧。

三天的阿姆斯特丹行程請參閱上一篇,我和晴第二天泡博物館,第三天欣賞阿姆斯特丹的毒品和性文化。

梵高和國立博物館

晴對曆史遺址和文物有特別興趣,所以這次阿姆斯特丹主要目標是博物館。我們提前一個多月定好票,6月2號花了整整一天,上午梵高博物館、下午國立博物館。

家裏有一本20多年前第一次去荷蘭買的介紹梵高作品的書,所以我應該到訪過梵高博物館,盡管毫無記憶。為了對得起這第二次的機會,我這次事先盡可能的做足功課,看了曾經提名奧斯卡的電影‘At Eternity’s Gate’ (2018), 在YouTube上看了兩部關於梵高的介紹短片:一部說法語、一部說荷蘭語,還有一部說荷蘭語的倫勃朗介紹片,都打的英文字幕。看韓劇練出的本事派上了用場。

梵高博物館給我的感覺是滿滿的感動和滿足

先上一張室內景吧:

博物館的第一層是梵高的畫像,除了多幅自畫像,還有一幅約翰·拉塞爾(John Russell)為梵高創作的肖像畫。拉塞爾是一位澳大利亞印象派畫家,與梵高有著深厚的友誼。我把拉塞爾1887年畫的梵高和梵高自己1888年的自畫像放到一起:

拉塞爾擅長利用自然光線, 在這幅肖像畫中運用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強烈,顯示出印象派對光線和色彩的敏感,但同時光線柔和自然,突顯了梵高麵部的立體感和質感,使整個畫麵充滿了溫暖的氛圍。這幅肖像畫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拉塞爾對友人梵高的致敬和記錄。他用細膩而有表現力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梵高的神情和個性:畫中的梵高眼色中透著友善,顯示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

但梵高的自畫像就不同,他把自己當模特,更多采用了後印象派風格,筆觸強烈而明顯,色彩對比鮮明,充滿動感和表現力。與拉塞爾畫的梵高不同,梵高的自畫像中常常帶有一種不安和緊張的情緒,畫麵充滿了力量和張力。我在梵高的多幅自畫像之間徘徊,時不時回頭和拉塞爾的梵高畫像對比,就算我這不懂畫的人,也能感覺到梵高自畫像中有更強烈的色彩和動感的筆觸所表現出的他內心的痛苦和掙紮。他的自畫像明顯的比拉塞爾的畫像更強烈地反映了他的個人情感和精神狀態,就像上麵那幅‘自畫像-畫家’表現了他作為畫家的自信和執著。

謝謝親愛的采心在留言中的精彩解讀:“拉塞爾比較強調光影的組合,畫麵比較偏暖。俺感覺整體上來說,他更趨向於美化朋友,讓梵高看上去年輕,強壯,而又一臉桀驁。再看梵高自己畫的,就是一個遠遠大於實際年齡(這一年應該才35歲吧)的醜老頭。 羨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賞梵高粗獷的筆觸、扭曲的線條所鋪排的瘋狂和痛苦。

一樓的人漸漸多起來,我往樓上走,樓層間牆上緩慢轉換的巨大的梵高花卉圖案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原本梵高的畫就筆觸有力、色彩大膽,畫麵充滿動感和生命力,大屏幕展現出來,那份強大的視覺衝擊,真是讓人喜歡得透不過氣來,以至於我需要跑到樓下咖啡廳喝杯咖啡,平複一下心情才能繼續看展:

我很喜歡梵高畫的普通礦工、房子和原野,當然還有著名的‘吃土豆的人’和‘向日葵’。我還特意拍了一張向日葵的照片來跟倫敦國家畫廊的梵高向日葵比較:)但這次給我特別感受、我想要記錄的是下麵這幾幅畫。

首先是梵高在1890年為他的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創作的“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s")。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奧(Theo)感情深厚,提奧負責了梵高的生活費用,梵高把他的作品都交給提奧、也常常寫信給提奧分享他的畫作思想。提奧的兒子出生,名字用的是哥哥梵高的Vincent。這幅畫就是梵高送給提奧和弟媳約翰娜(Johanna)的禮物,以慶祝他們兒子文森特·威廉的出生。

這是梵高最著名和最溫柔的作品之一,象征著新生和希望。梵高在這幅畫中運用了柔和而明亮的色彩。背景是寧靜的藍色,與扁桃花的白色和淡粉色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麵顯得清新明快。構圖上,樹枝以對角線的形式延伸,充滿了動感和生命力。這幅畫體現了梵高典型的後印象派風格,一如既往的細膩而有力的筆觸,賦予花朵和樹枝以紋理和深度。畫麵的整體效果既有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又保留了梵高獨特的表現力。

也許看的電影和關於梵高的介紹都關注、強調他的悲劇一生,他的這幅畫讓我特別喜歡。看到一直在掙紮中的梵高也有對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對新生命的喜悅、有內心深處的溫柔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這讓我非常感動,倍覺安慰。

我買了兩塊冰箱貼:‘向日葵’給我自己,‘盛開的杏花’送山兒;買了兩個“鳶尾花”("Irises")的口紅盒給我自己和晴:

還有感覺特別的就是梵高的‘吸煙的骷髏’和‘骷髏頭’,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和看見這兩幅畫,難得的表現了梵高的幽默感:

展覽館裏也有之後的畫家學習梵高的畫作,從我這個“畫盲”的眼睛來看,終究是缺了那份梵高特有的感染力,按晴的話來說,他們都沒有梵高的‘癲狂’。引用幾句梵高的名言吧: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If you truly love nature, you will find beauty everywhere.” 

“I put my heart and my soul into my work, and have lost my mind in the process.”

偉大的藝術家都有那一份超乎常人的敏感,對自然、對人、對生與死,那種外人無法理解的、讓人瘋狂的強烈感受,透過畫筆和顏色表現出來,讓人震撼。

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半天不夠

對荷蘭國立博物館,時間有限,我主要關注的是17 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和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進去就直奔二樓的榮譽畫廊(the Gallery of Honour)。

倫勃朗(1606-1669)被稱為荷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而他生逢其時,所處的是荷蘭黃金時代,那時候荷蘭的科學藝術和商貿成就都達到頂峰。因為他年少成名,盡管後半生潦倒,我從情感上更偏向於在有生之年才華沒有得到肯定的梵高。其實這也隻是我的無知偏見,但沒有太多情感負擔,讓我在國立博物館更專注於學習。那裏對一些重要的畫作都有專門的A3版poster來講解說明,讓我受益匪淺。

倫勃朗擅長運用明暗對比(即“明暗法”),通過光影的交替營造出深邃的立體感和戲劇性的效果,凸顯出畫麵主體的神韻和內涵。他的光影處理技巧和情感表現力對巴洛克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成為許多後世畫家模仿和學習的典範。倫勃朗的細節處理也極為細膩,無論是衣物的質感還是背景的刻畫,都展現出高度的技巧和耐心。這些特征很好的體現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夜巡”(The Night Watch):

在這幅巨作前盤恒,對照著說明,我一點點的體會他如何運用標誌性的明暗對比技法,來引導觀眾的視線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畫中的光源似乎來自畫外,照亮了主要人物,同時周圍的陰影增強了畫麵的戲劇性。而畫中的旗杆和槍矛的線條也都起著同樣的作用。

約翰尼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和倫勃朗同時代的荷蘭畫家。與畫筆粗獷、擅長深沉的情感表達和戲劇性的光影效果、創作了大量自畫像和曆史題材作品的倫勃朗不同,維米爾注重細節,作品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和詩意,被譽為“光之畫家”。他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瞬間,用柔和的光線和精致的細節描繪出安靜和和諧。他的作品以靜謐的室內場景和精細的色彩表達聞名。

維米爾的畫作數量不多,但藝術價值極高,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在海牙市立博物館,但荷蘭國立博物館有其他三幅相關的:“擠奶的女仆”(The Milkmaid),‘讀信的女人“(Woman reading a letter)和“情書”(The love letter),並且把這三幅放到一起介紹:

對照著說明仔細去看,就會觀察到這三幅畫的光線都來自於左上角、都有珍珠元素、、、非常有趣。附上照片上關於這三幅畫的總述吧:“Vermeer’s interiors are celebrated for their perfect interplay of line, form,light and colour. He infused his paintings with a restrained and unparalleled sense of serenity. He often relied on the elements to create this effect. Just look at these three interiors.” (翻譯一下:維米爾的室內畫因線條、形態、光線和色彩的完美交融而著稱。他賦予作品一種克製且無與倫比的寧靜感。他常常依賴各種元素來達到這種效果。就看看這三幅室內畫吧。)

這幾幅我最喜歡的還是“擠奶的女仆”:

還有好幾幅我喜歡的畫,沒有篇幅一一道來,就記錄一下名字吧:倫勃朗的The Jewish Bride 和他很少的風景畫之一“Landscape with a stone bridge,  Jan Steen (1625-1679) 的“Merry Family (故事類似於上梁不正下梁歪)和“Supper at Emmaus, Ncolaes Maes (1634-1693) 的“Old woman saying grace/The prayer without end (那隻桌邊的小貓好可愛), Jan Asselijn (1610-1652) 的“The Threatened swan生了10個孩子的女畫家Rachel Ruysch (1664-1750)的靜物畫“ Still life with flowers in a glass vase, Aert van der Neer (1603-1677) River view by moonlight”、、、

總之,這次參觀國立博物館最大的收獲是了解了這些畫作中光影的運用,倫勃朗和維米爾都是這方麵的大師,但他們的風格和題材又很不相同,學習了再一一欣賞的時候,就覺得很神奇。

這一天兩個博物館,從早晨9點到下午6點,我和晴筋疲力盡卻又心滿意足,盡管國立博物館還有很多精品沒來得及細看。我和晴之間有良好默契:一進博物館就各走各道,互不幹擾。同一時間站在同一幅畫前了,我們也聊幾句,但不會刻意的去等待或尋找對方。隻約了1點在梵高博物館的咖啡廳見麵,好一同去往國立博物館;國立博物館結束在一樓咖啡館碰麵。所以這一天吃吃喝喝也都在咖啡館解決了:

從博物館出來,發現外麵陽光燦爛,所以又去補拍了博物館的外景照片。這一張右邊是國立博物館,左邊是梵高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的注冊Coffeeshop 和性博物館

第三天的行程附在上一篇文末。盡管倫勃朗故居博物館沒什麽意思,一路上的河邊風景很美:

前一天享受了陽春白雪的博物館,第三天就改變一下,來體驗一下阿姆斯特丹的毒品和性文化吧。

注冊咖啡店(Coffeeshop)吸引人的不是咖啡

荷蘭的毒品管理按硬毒品(hard drugs)和軟毒品(soft drug色)有不同的法規和政策。硬毒品,像海洛因、冰毒、搖頭丸等,成癮性高,健康危害大,法律嚴格禁止。對於成癮性低、對健康危害相對較小的軟毒品,如大麻(cannabis,俗稱weed),盡管荷蘭的法律也嚴格禁止生產和銷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采取了寬容政策。阿姆斯特丹采用的是注冊咖啡店製度

阿姆斯特丹從1973年開始允許特定的注冊咖啡店(Coffeeshop)合法銷售小量的大麻和大麻製品。每人每天可以在這些店鋪購買最多5克的大麻。咖啡店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定,如店不能開在學校附近,禁止向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售,不得銷售規定品種以為的毒品,不得進行大規模廣告宣傳。

有意思的是,為防止毒品旅遊泛濫,荷蘭其他城市的這類咖啡店是不允許向外國遊客銷售大麻產品的,消費者進入需要有荷蘭身份證明,隻有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向外國人開放。目前阿姆斯特丹這類注冊的咖啡館有100多家。

對於遊客來說,你怎麽知道哪些是特許經營的咖啡店、哪些是普通意義上的咖啡館呢?首先,在英文中,不銷售大麻產品的傳統咖啡店通常被稱為“Café”, “Coffee house”, 而銷售大麻的叫“Coffeeshop”。其實從氛圍也很容易感受得到,到門口能聞到大麻的氣味、門口也會有人查證件證明年齡。不確定你可以坦然的問。

我和晴這次並沒有光顧這類咖啡店,但我20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時候是體驗過的。咖啡店銷售的主要大麻產品一個是卷煙:荷蘭人不少自己用煙葉和紙卷煙,而混合了大麻的煙是咖啡店預先卷好的。還有就是大麻蛋糕(Space cakes),就是一塊方方的巧克力蛋糕(brownie),隻不過裏麵加了大麻。那時候年輕,和一幫同事,記得我和一個女生分享了一塊蛋糕,有男生抽了煙。我們倆一點反應都沒有,但有一位抽煙的當時就有‘醉倒’的感覺。大概他當時是空腹,大麻的作用影響到大腦供血不足,反正他就趴咖啡桌上昏昏欲睡。當時可給我們嚇壞了,心想這位要是出了問題可咋辦啊!好在他大概半個小時就緩過來了。還有幾位把煙揣兜裏,說要回宿舍關閉門窗好好享用,後來聽說也是什麽感覺都沒有。

寫到這裏我感覺有責任提醒讀者,盡管這些咖啡店銷售的產品大麻含量不高,一般沒有危險,但對大麻的反應因人而異,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要體驗的話,一定不要獨自前往,如果有反應不要強行離開,可以尋求店員幫助。另外就是一定不要帶店裏的大麻產品出阿姆斯特丹,更不用說出荷蘭了,攜帶大麻在絕大部分國家是非法的,不要存僥幸心理。

晴是一家國有外貿公司高管,以前來過阿姆斯特丹幾次,但與同事一起,沒有踏足過這類咖啡店。這次我問她要不要試一下,她說不要。盡管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合法體驗大麻的城市,我絕對不會鼓勵她去體驗。我聽說有大麻的蛋糕其實效果比卷煙強烈,隻是一般‘發作’時間晚一點,可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感覺到。我二十多年前沒反應,不敢保證現在沒反應,所以自然也是不要去試的。

但周日晚上安排第三天的行程時,我問晴要不要去看一下性博物館,她立即讚同,哈哈哈,估計她的前同事都自己偷偷去,沒帶她去過。

阿姆斯特丹的性博物館(Sexmuseum Amsterdam),也被稱為“維納斯神廟”(Venustempel),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性主題博物館之一。它就在中央火車站附近:

性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是世界上首家專門展示性文化曆史的博物館。裏麵有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性文物,涵蓋了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性文化,其中也有一些中國和日本的玉器、雕塑、插圖和繡品。各種姿勢,反正除了沒有真人表演,啥都有。晴對文物感興趣,有幾個玉器,她老習慣想拍照,被我勸阻了:萬一回國過海關被查一把呢。她原本就很謹慎,買票都是用的現金,為了不留痕跡。一路轉下來,練瑜伽的晴用的最多的評論就是:‘這個動作難度很高啊’,哈哈哈,兩個大媽樂嗬嗬。

性博物館的展覽用赤裸裸來形容很貼切,去之前我跟晴說,我們最好吃過午飯再去,免得惡心吃不下飯:)可最終博物館出來我們仍然興致勃勃的去了Winkel 43享用蘋果派。這是山兒推薦的網紅店,號稱有阿姆斯特丹最好吃的蘋果派,果然名不虛傳。離火車站走路15分鍾,Google上能查到:

對阿姆斯特丹以毒品和性吸引遊客的招數不滿的,就想想人家地理位置在海平線以下兩米,生存不易吧。自由孕育出來的那份隨意,是滲透於阿姆斯特丹的方方麵麵的。比如說其英語的普及。不像高貴的法國,說英語要遭白眼,荷蘭是英語作為外語水平最高的國家。這對我這種沒有語言天賦的人來說,沒有語言障礙也是感覺自由的很重要方麵。

晴離開阿姆斯特丹去了柏林,她說總算不用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的過馬路了。在阿姆斯特丹過馬路給我到了中國的感覺:人們都是隨地穿越馬路,並不在意是否有斑馬線。關鍵是斑馬線也沒用,即使機動車讓行人,自行車也不讓。荷蘭的自行車王國之名是名副其實的,來自北京的晴就說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比北京還多。然後阿姆斯特丹的馬路上還沒有如倫敦一樣的在地上用箭頭標明車行方向,所以我們過馬路就得各個方向都看到,頭像撥浪鼓似的搖。即使人行道上也得小心。在去倫勃朗故居的路上,我們在一個路口等過馬路:我們站在人行道上,旁邊應該是機動車單行道,居然有一輛車悄沒聲的就從我們右後方直接開上人行道,從我們腳趾前左拐彎走了!

然後就是很多地方扔的滿地、滿河麵都是的垃圾,小巷裏的尿臭味、、、

但其實,阿姆斯特丹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毒品相關的犯罪反而比其他國家少,最普遍的犯罪也就是和其他旅遊城市一樣的小偷:除了偷錢包,阿姆斯特丹還要加上一個偷自行車。

最後一個小帖士就是,去阿姆斯特丹不太適合全家遊,最好不要帶孩子一起遊,尷尬;最好的就是夫妻或和好朋友一起,有個能哈哈一樂的伴。

荷蘭也是我與cheese一見鍾情的地方,買了一小袋有10個長條的荷蘭cheese當零食:這麽些年過去,仍然認為荷蘭的cheese很棒,推薦!在火車站與晴依依不舍告別,相約明年再攜手同遊。最後上一張火車站照片-和國立博物館風格很像,因為是同一個設計師:

阿姆斯特丹體驗完篇,謝謝跟讀,祝六月安好!

雅佳園 發表評論於
讀你的貼特別親切, 阿姆斯特丹兩年前在那裏住了將近一個月, 每天回酒店身上熏了一身大麻味 :) 很喜歡阿姆斯特丹的建築, 設計非常獨特。 梵高和國立博物館去了兩次, 梵高的杏花是我的最愛, 我現在喝茶就用這個圖案的杯子, 在博物館買的。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謬讚,你這是和亮媽起哄呢。我在努力向你和亮媽學習,盡可能知性一些,否則就剩頑劣了^_^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la-vie' 的評論 : 生活好!完全同意,握手你的非常非常喜歡。有了梵高和國立博物館的非常非常喜歡,我之所以還是要列上毒與性文化,皆因我生性中有頑劣一麵,趕上好玩的,豈能不探究竟:)
la-vie 發表評論於
“但對阿姆斯特丹的體驗來說,毒品、性和藝術珍藏,缺了哪一樣都不完整”,握手。

我的體會,梵高博物館和國立博物館是遊覽阿姆斯特丹最不能錯失的地方,非常非常喜歡。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1

我也覺得蘑菇是學美術的,作品詮釋得太棒了!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淡然' 的評論 : a big hug, 親愛的淡然。讀你的留言也讓我感覺感動和滿足,謝謝你。我在給暖冬回複的時候也說,那份被“讀出”文字背後的感受、讀出筆者和網友各自共同的情感(來自同樣的或不一樣的場景),讓寫博變得賞心悅目。同感你關於梵高的杏花、還有倫勃朗和維米爾的感受。
關於性和毒品,完全不用擔心,相信你家兒子也和我家的一樣,是知道怎樣欣賞和可以信任的。對軟毒品,我覺得想要體驗一下的話,阿姆斯特丹實在是一個好地方。哈哈哈,打住吧,否則很多媽媽們要拍磚了。相信淡然懂我的意思。
謝謝淡然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淡然 發表評論於
蘑菇的這篇遊記寫得真好,我讀了一遍,又回過去再讀了兩遍。主要是蘑菇寫出了許多我的感受,雖然我沒有去過阿姆斯特丹!我借著蘑菇的文筆,加深了自己的體驗,謝謝!下麵是凢個例子:
上個月我去巴黎奧賽博物館,感覺也是"滿滿的感動與滿足"!對梵高, 我一直沒能很欣賞,但特別喜歡他的"盛開的杏花"那一幅,也許也是因為看到太多那些他的悲劇生平導致的畫中的瘋狂與痛苦元素,而這幅畫卻是"清新明快的",有著"對新生命的喜悅"。倫勃朗我也沒太有感覺,但在DC看過維米爾的特展,非常喜歡,如蘑菇所說的,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安靜與和諧"的感覺!
也喜歡你和晴一起參觀博物館的方式!
性和大麻部分,我隻能希望兒子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而不要去了阿姆斯特丹染上壞習。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plum59' 的評論 : “哦的天,大麻加性博物館,蘑菇五毒俱全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是太多了。不過最可怕的還是eSCOOTER那類東西,無聲無息走得還飛快。”

-----哈哈哈,李子兄,不是蘑菇,是阿姆斯特丹五毒俱全好不好。我這回去倒好像沒怎麽看見escooters。問好李子兄,沒見你更新,估計還在外麵逍遙遊,開心看見你時不時冒個泡。祝周末愉快,旅得開心!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xhy' 的評論 : “謝謝蘑菇分享。後麵幾張風景名勝照,特別是帶倒影的照片,很美,喜歡。”

--- 謝謝好運喜歡。阿姆斯特丹的運河就跟北京的環路一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有四環,因此很多橋和河邊的美景。問好好運,周末愉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輝蘑菇對名畫的解讀很有自己獨到之處,雖然你還說自己不懂畫,但是以你的聰明你敏銳的觸覺和感知,你的見解很convincing, 你的喜愛也滿溢在文字裏! 歐洲北歐於我都很遙遠,有幸在你的介紹和圖片,讓我有一點點常識:) 你說荷蘭反而犯罪率低了,我想揭去了性的神秘麵紗,想象一下那種直白,反而讓人倒胃口了,就如你這裏說的怕吃不下飯了:)性本來是美好,private的,這樣公諸於眾,大約會讓人無趣甚至惡心了。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隻有脫俗不凡的才會長滿荊棘與鮮花。鮮花開在荊棘路:)輝蘑菇的博文高質量,高品位!”

---謝謝暖冬!早些天讀到你留的這一條,非常感動於你讀出我的喜愛。很多的時候,是如你的網友的‘讀出’讓寫博變得賞心悅目。現在信息來源豐富,什麽資料都可以找到,我力求忠於我所喜愛的、真正感動了我的感受。
對於性的變為赤裸裸,我與你同感。我是真心希望年輕人能體會到這一點,留一點私密的美好給自己,可性博物館裏還是年輕人居多(當然18歲以下是禁止入內的)。
梵高的畫太有衝擊力,他的境界不是凡人能達到的。“鮮花開在荊棘路”, “Stars cant shine without darkness”,握手暖冬!再次謝謝你,周末愉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沒去過荷蘭,跟著蘑菇的精彩遊記玩,欣賞了!”

---皮卡兄好呀,謝謝你留言。你現在更新博客慢了,在壇子玩得開心吧?周末愉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謝謝分享!照片拍得真好!”

---謝謝曉青鼓勵!哈哈哈,能被攝影佳作不斷的領導這麽誇一句,樂!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黑貝王妃' 的評論 : ”阿姆斯特丹這麽“前衛”?也是,要不怎麽有梵高這樣的瘋子:)“

--- 是的,阿姆斯特丹是這麽個有趣的地方:)問好王妃,周末愉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悉采心' 的評論 : “看完梵高的再往下看倫勃朗的,咋忽然沒啥感覺了呢,嘿嘿。這篇全可、清晰又生動,讚蘑菇!”

—-采心眼光敏銳,咱這小心思不說也瞞不過你。的確是,看梵高我感覺有情感聯係,到倫勃朗就學習成分居多了。倫勃朗的曆史題材本身不像梵高的作品一樣讓我有共鳴,反倒是Vermeer的讓我更有感覺,我這是典型的小婦人之見。不過這是第一次欣賞這麽多倫勃朗的作品,的確受益匪淺。再次謝謝采心,看見你說要帶孩子回中國了,幸福!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悉采心' 的評論 : “蘑菇把拉塞爾和梵高所化的梵高放在一起,真是太好的組合了。嗯嗯,蘑菇說得對,拉塞爾比較強調光影的組合,畫麵比較偏暖。俺感覺整體上來說,他更趨向於美化朋友,讓梵高看上去年輕,強壯,而又一臉桀驁。再看梵高自己畫的,就是一個遠遠大於實際年齡(這一年應該才35歲吧)的醜老頭。 羨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賞梵高粗獷的筆觸、扭曲的線條所鋪排的瘋狂和痛苦:))”

—-采心用詞精準,一看就是既懂畫又有文字功夫的,我要把你的評論搬到正文,謝謝哈。我之前都不知道拉塞爾,進去看見的第一份畫像就是他的,當時一愣,覺得這個梵高怎麽不一樣啊,看旁邊的文字才恍然大明白,原來不是自畫像。

“Coffee house”,“Coffeeshop” “Sexmuseum Amsterdam),都被記下來了。也特別感謝蘑菇體貼的提示和搞笑幽默的分享:))
—-哈哈哈,我覺得看世界得有開放的心態,毒品和性文化都是阿姆斯特丹的一部分,人家管理得也不錯,值得去了解。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梵高畫展廳翻新了,畫還是那些,挺好的,與日俱進。挺希望阿姆斯特丹的,小而好看,也很方便:)”

——弄弄幽默,畫沒法跟新了:)是的,阿姆斯特丹和許多歐洲城市一樣,小而好看,用腳步量就行,這也是我喜歡的。問好弄弄,謝謝!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藍山清風' 的評論 : “現在外出旅遊離不開讀些遊記,去歐洲也不例外,而參觀那裏的博物館更是要做足功課,看來以後去阿姆斯特丹的功課就從蘑茹的二篇遊記開始。特別喜歡這篇梵高博物館和國立博物館的介紹,圖文並茂,精彩紛呈。謝謝蘑茹的好分享!”

—-謝謝藍山兄鼓勵,也很高興你喜歡關於博物館的介紹。這兩個博物館的展品都又多又好,像我這外行人不做足功課就隻能看個熱鬧了:)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迪兒' 的評論 : “喜歡梵高的那幅“杏花”,喜歡並認同蘑菇關於這幅畫的感悟:看到一直在掙紮中的梵高也有對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對新生命的喜悅、有內心深處的溫柔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這讓我非常感動,倍覺安慰。
我也是一眼就喜歡上了畫中那個豐滿的女性,這幅畫就是“擠奶的女人”吧,的確有“一種克製且無與倫比的寧靜感”。”

握手迪兒!盡管這些畫網上都有,但看見真跡感覺太不一樣了。手機拍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想著跟網圖比,還是多一點個人感覺。謝謝迪兒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蘑菇我強烈懷疑你是不是學美術專業的。講畫作頭頭是道啊,佩服佩服。梵高的作品在好幾個地方看過,也看過那種把他的作品打在牆上的展覽。但是沒有去過阿姆斯特丹,更沒有到訪過梵高博物館。希望以後有機會去看看。這一大篇頂我寫好幾篇的,讚讚讚!”

—-哈哈哈,謝謝亮媽表揚,我這不是努力向亮媽學習嘛,不但行前做祝功課,回來後又繼續學習。不過沒法像你一樣有耐心,我要是有感受的都寫,還得好幾篇,那是必定要爛尾的,所以好幾幅畫我就記錄一個名字或一點給自己的提示而已,好歹是都擠在這一篇裏了。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的確值得一訪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小花榮' 的評論 : “跟著蘑菇逛博物館,就像聽館內耳機專業介紹,翔實,信息滿滿。發現還是喜歡寫實派畫家,對什麽野獸、印象之類作品隻能是唯唯。。。謝謝蘑菇好文分享。”

—- 謝謝小花榮!這名字感覺是英氣逼人,和大梧桐不沾邊了:)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anhe' 的評論 : “一路認真細讀蘑菇完整體驗的阿姆斯特丹,蘑菇對梵高,倫勃朗和維米爾名畫的解讀,哪裏是你謙稱的畫盲,感覺你與畫家們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畫作的技巧手法了如指掌,完全是行家裏手的感悟。梵高的“盛開的杏花”讀了畫作背後的故事,更生動表達了梵高在畫作中傾注的情感,畫作更有靈感;跟著蘑菇教科書式地學習看畫,欣賞畫。希望這輩子能步蘑菇的後塵去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欣賞畫家的原作。我隻記得很多年前到過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坐的是一架非常小的小飛機,過道兩邊都是單排座,我的座位比較靠前,駕駛艙的門開著,看得見駕駛員在操作,但記不起為什麽會坐這樣的飛機。
荷蘭的性文化在瑞典時就聽見過世麵的與我一起哥本哈根一日遊的醫生說過,了解歐洲真正的性文化要到荷蘭去。嗬嗬。
蘑菇荷蘭三日遊圖文並茂,麵麵俱到,有深度更有溫度的好遊記。謝謝蘑菇。
BTW,我也喜歡買冰箱帖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物。關鍵是它價廉物美,便於攜帶”

— 謝謝荷姐全麵的點評加分享,太讓我感動了。我就是邊逛邊學習著,再加上同遊的朋友在博物館方麵比較在行,我也受益匪淺。你在阿姆斯特丹轉機還坐過這麽小的飛機啊,聽起來有點嚇人:)我現在出去紀念品幾乎就隻買冰箱貼,是的,同荷姐一樣的理由。也跟讀了荷姐的團團申大學係列,非常受益。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這次阿姆斯特丹之行,讓我們充分體驗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感受到了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從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到毒品和性文化的體驗,阿姆斯特丹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和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對人類文明和曆史的思考和探索。愉快的旅行結束後,回到現實生活中,在繁忙和壓力中也能感受到旅行的快樂和啟發,這也是旅行的意義所在吧。”

謝謝油翁!感覺你是在用AI寫評吧?有趣:)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跟蘑菇一樣,也是野心勃勃,上午看梵高,下午看國立博物館,那天下雨,國立博物館裏人山人海,大概是來躲雨的?倫勃朗和維米爾的展廳要排隊。一天看下來,腿特別酸。不知為什麽,看博物館比走路累,可見“站樁”不易啊。”

—-我們那天去人倒不算特別多,但的確是“站樁”累:)到最後上樓就是腿酸。謝謝海風姐分享。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讚!梵高,荷蘭人多驕傲啊!有一年在上海也舉辦過梵高的光影展’

— 謝謝鹿蔥姐!人家也是不能不驕傲啊,瞧那一屋子梵高的畫,滿足!我倒一直沒看見那些光影展,倫敦的Tate
Museum 辦過梵高的特展,印象深刻。
plum59 發表評論於
哦的天,大麻加性博物館,蘑菇五毒俱全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是太多了。不過最可怕的還是eSCOOTER那類東西,無聲無息走得還飛快。
mxhy 發表評論於
謝謝蘑菇分享。後麵幾張風景名勝照,特別是帶倒影的照片,很美,喜歡。
暖冬cool夏 發表評論於
輝蘑菇對名畫的解讀很有自己獨到之處,雖然你還說自己不懂畫,但是以你的聰明你敏銳的觸覺和感知,你的見解很convincing, 你的喜愛也滿溢在文字裏!
歐洲北歐於我都很遙遠,有幸在你的介紹和圖片,讓我有一點點常識:)
你說荷蘭反而犯罪率低了,我想揭去了性的神秘麵紗,想象一下那種直白,反而讓人倒胃口了,就如你這裏說的怕吃不下飯了:)性本來是美好,private的,這樣公諸於眾,大約會讓人無趣甚至惡心了。
” Normality is a paved road: its comfortable to walk, but no flowers grow.”-- 隻有脫俗不凡的才會長滿荊棘與鮮花。鮮花開在荊棘路:)輝蘑菇的博文高質量,高品位!
laopika 發表評論於
沒去過荷蘭,跟著蘑菇的精彩遊記玩,欣賞了!
曉青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照片拍得真好!
黑貝王妃 發表評論於
阿姆斯特丹這麽“前衛”?也是,要不怎麽有梵高這樣的瘋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謝謝大家留言分享、賜教,鹿蔥、海風、油翁、荷姐、小花榮、亮媽、迪兒、藍山、弄弄和采心,你們的留言我都欣賞了,精彩!我的回複會有點慢,抱歉哈,這一方麵是我忙忙碌碌,另一方麵也是大家留言寫得太好,我得好好學習再回複。祝大家周中愉快!
悉采心 發表評論於

看完梵高的再往下看倫勃朗的,咋忽然沒啥感覺了呢,嘿嘿。這篇全可、清晰又生動,讚蘑菇!
悉采心 發表評論於

蘑菇把拉塞爾和梵高所化的梵高放在一起,真是太好的組合了。嗯嗯,蘑菇說得對,拉塞爾比較強調光影的組合,畫麵比較偏暖。俺感覺整體上來說,他更趨向於美化朋友,讓梵高看上去年輕,強壯,而又一臉桀驁。再看梵高自己畫的,就是一個遠遠大於實際年齡(這一年應該才35歲吧)的醜老頭。 羨慕蘑菇能站在一步之外,欣賞梵高粗獷的筆觸、扭曲的線條所鋪排的瘋狂和痛苦:))

“Coffee house”,“Coffeeshop” “Sexmuseum Amsterdam),都被記下來了。也特別感謝蘑菇體貼的提示和搞笑幽默的分享:))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梵高畫展廳翻新了,畫還是那些,挺好的,與日俱進。挺希望阿姆斯特丹的,小而好看,也很方便:)
藍山清風 發表評論於
現在外出旅遊離不開讀些遊記,去歐洲也不例外,而參觀那裏的博物館更是要做足功課,看來以後去阿姆斯特丹的功課就從蘑茹的二篇遊記開始。特別喜歡這篇梵高博物館和國立博物館的介紹,圖文並茂,精彩紛呈。謝謝蘑茹的好分享!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喜歡梵高的那幅“杏花”,喜歡並認同蘑菇關於這幅畫的感悟:看到一直在掙紮中的梵高也有對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對新生命的喜悅、有內心深處的溫柔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這讓我非常感動,倍覺安慰。
我也是一眼就喜歡上了畫中那個豐滿的女性,這幅畫就是“擠奶的女人”吧,的確有“一種克製且無與倫比的寧靜感”。
亮亮媽媽 發表評論於
蘑菇我強烈懷疑你是不是學美術專業的。講畫作頭頭是道啊,佩服佩服。梵高的作品在好幾個地方看過,也看過那種把他的作品打在牆上的展覽。但是沒有去過阿姆斯特丹,更沒有到訪過梵高博物館。希望以後有機會去看看。這一大篇頂我寫好幾篇的,讚讚讚!
小花榮 發表評論於
跟著蘑菇逛博物館,就像聽館內耳機專業介紹,翔實,信息滿滿。發現還是喜歡寫實派畫家,對什麽野獸、印象之類作品隻能是唯唯。。。謝謝蘑菇好文分享。
canhe 發表評論於
一路認真細讀蘑菇完整體驗的阿姆斯特丹,蘑菇對梵高,倫勃朗和維米爾名畫的解讀,哪裏是你謙稱的畫盲,感覺你與畫家們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畫作的技巧手法了如指掌,完全是行家裏手的感悟。梵高的“盛開的杏花”讀了畫作背後的故事,更生動表達了梵高在畫作中傾注的情感,畫作更有靈感;跟著蘑菇教科書式地學習看畫,欣賞畫。希望這輩子能步蘑菇的後塵去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欣賞畫家的原作。我隻記得很多年前到過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坐的是一架非常小的小飛機,過道兩邊都是單排座,我的座位比較靠前,駕駛艙的門開著,看得見駕駛員在操作,但記不起為什麽會坐這樣的飛機。
荷蘭的性文化在瑞典時就聽見過世麵的與我一起哥本哈根一日遊的醫生說過,了解歐洲真正的性文化要到荷蘭去。嗬嗬。
蘑菇荷蘭三日遊圖文並茂,麵麵俱到,有深度更有溫度的好遊記。謝謝蘑菇。
BTW,我也喜歡買冰箱帖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物。關鍵是它價廉物美,便於攜帶。
油翁 發表評論於
這次阿姆斯特丹之行,讓我們充分體驗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感受到了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從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到毒品和性文化的體驗,阿姆斯特丹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和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對人類文明和曆史的思考和探索。愉快的旅行結束後,回到現實生活中,在繁忙和壓力中也能感受到旅行的快樂和啟發,這也是旅行的意義所在吧。
海風隨意吹 發表評論於
跟蘑菇一樣,也是野心勃勃,上午看梵高,下午看國立博物館,那天下雨,國立博物館裏人山人海,大概是來躲雨的?倫勃朗和維米爾的展廳要排隊。一天看下來,腿特別酸。不知為什麽,看博物館比走路累,可見“站樁”不易啊。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讚!梵高,荷蘭人多驕傲啊!有一年在上海也舉辦過梵高的光影展。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可能成功的P' 的評論 : “活色生香”,哈哈哈,還是可可的詞用得準。當然,可可是行家,你肯定是真心喜歡博物館的,知道這習性。我這陣子忙暈了,今天不知道是我家網絡還是文學城有問題,老卡,在你家的留言不知道是丟了,還是糊裏糊塗張冠李戴了,但願是前者吧:)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誠務虛' 的評論 : “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合法體驗大麻的城市?” 這個問題問得好,可能我想當然作了假設:我不知道北美有沒有,反正在英國和歐洲,這是唯一一個適量消費大麻產品合法的城市。歡迎這位新朋友,謝謝你留言。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悉采心' 的評論 : 看到“原畫”,是的,這些著名的作品,看到原畫的感覺,就如同去到一個聞名已久的風景勝地,身臨其境的那份感動,和看書和電視介紹完全不一樣。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喜歡,我也是邊看邊寫就邊學習了。和菲兒同好,我也喜歡買冰箱貼、博物館的絲巾、信箋,還有明信片,現在盡量簡化,基本上就剩下冰箱貼了。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店賣大麻產品是合法的,價格也不貴。我不知道美國是不是有的州也可以,反正在英國和歐洲是隻有阿姆斯特丹可以。
誠務虛 發表評論於
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合法體驗大麻的城市?

可能成功的P 發表評論於
活色生香的一篇遊記。一進博物館就分頭行動真是很多真心喜歡博物館的人的共性。
悉采心 發表評論於

又搶到地板了!羨慕蘑菇看到倫勃朗的原畫了,晚點再來細細賞讀:))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非常喜歡蘑菇這篇,多謝名畫的解讀,非常受益。梵高這副畫和他平時的風格很不一樣,確實是最著名和最溫柔的作品。我也喜歡買冰箱貼,最近開始喜歡買博物館的絲巾,信箋,筆記本(女兒用),這個口紅盒看上去可以放不少東西。美國也有這個的店,我們外地去的搞不清,當地的人知道那裏有賣大麻之類的,價錢不便宜。我們這裏有出名的性博物館。:)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杜鵑盛開' 的評論 : 握手杜鵑同喜歡梵高的盛開的杏花,這些畫作和自然界的美景一樣,無論在網上看多少遍,看見真跡、身臨其境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你們在國立博物館一天是更合適的安排,半天不夠的。記得你提起過去到博物館的那個公園,我們從酒店到博物館也是穿過那個環境很美的公園,和阿姆斯特丹火車站附近遍地垃圾的街道完全不一樣。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杜鵑盛開' 的評論 : 剛看見杜鵑說三文魚和韭菜包餃子,哈哈哈,你創意無限呀。咱比較沒有新意,請杜鵑一起喝英國紅茶,加上一點牛奶,就我從阿姆斯特丹帶回來的cheese條,也和你的三文魚配韭菜一樣,剛剛好:)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謝謝蘑菇分享,讓我體驗故地重遊的感動。這兩個博物館都特別喜歡,梵高盛開的杏花尤其喜歡,還在那裏買了一個盤子:)記得我們第一天在國立博物館,第二天,我去看梵高,老公繼續去遊覽國立博物館。
杜鵑盛開 發表評論於
沙發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