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微笑的魅力——吳哥行(7)柏威夏,高山上的奇跡

第三天柏威夏(Preah Vihear)和貢開(Koh Ker)

吳哥遺址小圈、大圈和外圈三天的行程我們兩天就看完了,除了大圈內的少數幾個寺廟外,我們全都一一仔細參觀過。這樣緊湊的兩天下來我們都累得要死,可是沒辦法誰讓行程緊呢(不過好像我的每次旅行,行程總是很緊。LD常說多給你兩天,你又會多出花樣來,結果還是時間不夠)。擠出來的一天時間,我們要去參觀兩個遠方的景點:柏威夏和貢開。柬埔寨目前共有四個世界遺產,包括吳哥窟、柏威夏、貢開和三博波雷古寺廟群,前三者都屬於高棉帝國時代,後者是吳哥時代之前的真臘王國的都城。

柏威夏(Preah Vihear)

吳哥王朝建立了許多宏偉的寺廟,它們大多建造在平地,隻有少數建在山腳或山上。柏威夏是最著名的山頂寺廟,位於柬埔寨和泰國邊境的扁擔山(Dangrek Mountain)的525米崖頂,是高棉人迄今蓋過的最高且最大的山頂寺廟。柏威夏由耶索拔摩一世於公元9世紀末開始修建,建造過程中屢遭波折,用了200多年直到1152年才完成,期間經曆了13位國王。在柬埔寨人心中它是除吳哥窟外,最重要的祖先遺產和精神象征。吳哥窟的石塔出現在國旗上,而柏威夏的山門被印在錢幣上。柏威夏位於邊界線上,關於它的歸屬,柬泰兩國一直存在主權紛爭。1904年泰國暹羅當局和統治柬埔寨的法國人協議邊界,雙方同意以扁擔山山脊為界。按照這個協定柏威夏應歸屬泰國。可是法國人勘察地形畫地圖時,將柏威夏畫到柬方。1953年法軍撤離柏威夏地區後,柬泰雙方都對該地區宣稱主權。1962年海牙國際法庭裁定柬埔寨擁有寺廟,泰國擁有山道,這相當於柬埔寨人去寺廟要通過外國人的地盤。後來兩國達成協議,泰國讓出寺廟附近15米道路供柬埔寨使用,自此邊境安寧。可是隨著柬埔寨申遺成功,雙方關係惡化,兩軍在神廟附近發生邊界衝突,雙方各有死傷。2013年聯合國國際法院最後宣判柏威夏以及周圍土地主權歸屬柬埔寨,這才結束了這場邊境紛爭。我們今天得以前往參觀。

前往柏威夏的高速路兩旁分布著幾千個這種小小的房屋。司機師傅告訴我們,那是政府出資為當年出征邊境戰的軍人蓋的,無償分配給他們和家人居住,他們還可以在屋前屋後開荒栽樹種地,生活有保障。

參觀柏威夏不在吳哥票範圍內,需另外買票,此外我們的車不能上山,也需買票坐他們的車上山。我懷疑這一招是和中國的旅遊景點學的吧,這條從吳哥通往柏威夏的路是中國幫助修的。買好票坐車上山前往寺廟,車在山中一個小村莊停下來,從這裏開始,我們隻能步行上山。路邊是販賣食品的小商販,分不清他們究竟是高棉人還是泰國人。

柏威夏為五層式建築群,分布在長800米寬400米的峭壁上,它利用極佳的地勢,融合自然景觀和宗教功能,是柬埔寨古代文明的瑰寶。柏威夏的建築風格與吳哥窟相似,每層都有山門和圍牆,山門翹起的簷角非常獨特,精致的石雕體現了吳哥王朝特有的建築藝術風格。                               

出現在2000柬幣上的山門,不過是另一個角度,山崖危險,不好拍照       

山門與第一層廟宇之間是長長的參道,兩邊的石柱是林伽                             

進入第二層                                                                            

獻給毗濕奴的塔樓,門楣上的浮雕是攪拌乳海                                        

這是最完整的攪動乳海浮雕,通王城和小吳哥都有同樣主題的壁畫,但都沒有完整呈現出那根曼陀羅山攪拌棍,隻有這裏最為清楚。隨著拉扯蛇神攪拌繩,轉動曼陀羅山,海洋也隨著被攪動起來,因此產生長生不老的甘露。攪拌棍下端是毗濕奴的化身海龜。攪動乳海的寓意:人們心中總有善和惡相互拉扯,翻動的乳海就好像是欲望的波動,善與惡有時並非那麽絕對,誰都會有過失,隻是要小心不要讓心中的惡念拉扯贏了善念

塔門上方沒有屋頂,地上卻沒有倒塌的石塊,原來吳哥早期的建築屋頂是用木頭做成的。隨著歲月流失,木頭已化成了灰燼,隻有石頭結構還遺留下來                        

進入第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參道

這座門塔是獻給濕婆的                                                                               

門楣上的浮雕描繪濕婆騎著南迪,坐在卡拉身上                                           

進入第四層廟宇                                                                                                  

仍有士兵守護在這裏                                        

再往上走,漸漸塔樓有了石頭屋頂。根據考古者研究,柏威夏每座塔門建造的時間不同,采用的材料也不同,石塔樓應該是最後修建的。                                                

終於上到第五層,主殿坐落在山頂                                   

主殿,後期的廟宇為變成石頭屋頂                                                

整個遺址保存最好的就是這條回廊                      

長廊內部是拱形的,這是不同於吳哥遺址的,吳哥遺址各寺廟回廊的天花板都是用石塊疊加上去的,因而呈三角形。拱形從力學的角度來看更加穩定,這也可能是這條回廊保存這麽好的原因吧。

寺廟的後院靠近懸崖,在這裏可眺望扁擔山的風景                 

眺望,一邊是柬埔寨,另一邊是泰國                                     

貢開(Koh Ker)

貢開距離暹粒130公裏,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曾經是吳哥王朝的都城。公元928年伽耶拔摩四世登基後,將都城從吳哥搬到貢開。一般早期曆史學家認為伽耶拔摩四世是篡位奪取王位,但後來證據顯示,他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他是因陀羅拔摩一世女兒的兒子,高棉王國沒有明確的繼任規則,他通過母係上位應該是有效的。公元928-941年他在位期間,貢開成為吳哥王朝的都城,他在這裏修建了100多座廟宇,其中最主要的是巴沙通神廟,如今貢開還有30多處寺廟遺址。他去世後兒子繼任,又將都城搬回吳哥。

巴沙通神廟(Prasat Thom)

巴沙通神廟造型與吳哥所有其他寺廟有很大不同,它很像瑪雅人的金字塔,因此通常被稱為貢開金字塔。塔高40米,寬55米,至於祭拜何人不得而知。貢開金字塔可以登頂,沿著修建的樓梯上去,塔頂風景很好。塔頂中央有深不見底的方洞,傳說是用於活人獻祭。

廟宇前方的塔樓                                                                                 

金字塔坐落在寺廟的後部                                             

終於登頂了                                                                                       

俯瞰腳下,可見廟宇輪廓地基

不知名寺廟

貢開遺址群現存30多座寺廟,它們大多殘破不堪,而且彼此相隔較遠,要一一看完它們所需時間可不短。看完金字塔已不早了,我們還要驅車3個小時回暹粒。詢問司機介紹一個最值得看的,他帶我們來到下麵這個寺廟。一下車我們立刻喜歡上它,和塔布籠寺一樣,這裏也是樹包塔,塔依樹,至於包裹的情景更好看。這裏沒有其他遊人,我們可以盡情拍照。本來打算隻呆幾分鍾,我們足足玩了半個多小時才離開。至於寺廟名字,司機說了一下,也沒記住。

回程,我們一路迎著太陽行駛,太陽好像在和我們躲貓貓,一會躲進雲朵,一會探出頭來,煞是好看            

到此,吳哥行程全部結束。下一站,泰國芭提雅。

林間溪 發表評論於
謝謝閱讀和誇獎,能夠分享旅途的見聞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油翁 發表評論於
林間溪散文寫得生動形象,令人對柏威夏和貢開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謝作者分享旅行見聞,期待更多美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