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與電視劇

打印 (被閱讀 次)

好多天都沒讀書,一直在看電視劇。看完《慶餘年》第二季後,因為感覺不如第一季,也沒有超越《延禧攻略》,於是就翻出《延禧攻略》來看,沒想到二刷《延禧攻略》就好像以前沒看過一樣,竟然被牢牢吸引住,不得不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以前再好的電視劇我也沒有二刷過,《延禧攻略》成為我唯一二刷的電視劇。

《延禧攻略》無疑是一部虛構的爽劇,雖然演員們都演的很認真,尤其演乾隆的聶遠,演富察皇後的秦嵐,演繼皇後的佘詩曼都表演的非常認真細膩,表情和眼神都非常到位。主角吳謹言雖然長得有點尖嘴猴腮還四白眼,但也很符合她的角色設定,古怪精靈帶點壞,詭計多端不害人,嫉惡如仇不衝動,正義滿滿不裝相。如果我來評比中國爽劇的話,《延禧攻略》肯定位列第一。其爽、搞笑、吸眼球的指數完全碾壓之前的經典宮鬥劇《甄嬛傳》。

一個出身低微的小宮女,憑著絕頂聰明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及複仇心結,在紫禁城裏上演了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逆襲劇,把欺負她、嫉妒她、陷害她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一個個鬥倒鬥垮鬥死,最後連皇帝也被其玩弄於鼓掌之中。這簡直比神話故事孫悟空大鬧天宮還要爽。觀眾喜歡看爽劇是因為爽劇的故事是他們平時夢想卻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真實的生活中,在職場被同事嫉妒陷害,被領導欺負穿小鞋的事屢見不鮮,然而能造反成功、逆襲上位的則鳳毛麟角,是絕對的小概率事件,大多都是忍氣吞聲,或者另謀出路。也隻有在電視爽劇裏,觀眾才能體會到那種造反成功、逆襲上位、善惡有報的快感。

紫禁城裏確實有一個延禧宮,曆史上也確實有一個魏瓔珞皇貴妃,但真實的魏瓔珞啥樣沒人知道,大多數人今後記住的一定是電視劇裏的魏瓔珞。所謂真實的曆史在電視劇裏隻是一個故事引子,就像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三國演義裏的劉關張和諸葛亮,沒人去追究三國誌裏的所謂真實的劉關張和諸葛亮。

《延禧攻略》講的是一個虛構的曆史故事,嚴肅的曆史不能虛構,但可以選擇。《春秋》是孔子選擇的曆史,《史記》是司馬遷選擇的曆史。在這些曆史中,從來沒有普通老百姓的影子,他們到底怎樣想,怎樣生活的,沒人關注,也沒人記錄,所以毛澤東憤憤不平地說,幾千年中國曆史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曆史,根本沒老百姓啥事。

但我不是一個徹底的曆史虛無主義者,我並不否認《春秋》、《史記》等曆史專著記載的真實性,我相信那些事曆史上確實發生過。然而,我也認為書中的曆史並不是曆史的全部,隻是被選擇出來的曆史。電視劇是講故事,曆史其實也是在講故事。不同的是,前者完全虛構,而後者則是選擇出的真實故事,如何取舍則全看寫史的人好惡。比如,同樣是國共內戰史,在中共黨史裏,那是新民主義革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戰爭。而在果粉的眼裏,國共內戰是共匪暴亂,和曆代的農民起義沒啥兩樣。在中共黨史裏,共產黨能以弱勝強,是因為打土豪分田地動員了廣大貧苦農民和工人階級,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一場政治革命的勝利,而果粉眼裏,共產黨能勝利純屬走運,是中共情報工作的結果,勝利是完全偶然的。然而,這種各執一詞的說法都不能否定一個曆史事實,那就是共產黨趕走了國民黨,取得了大陸的統治權。所以,無論曆史有多少種解釋,也有他真實的一麵。

中國古代宮廷都有專門的史官,記錄宮中和朝廷發生的大事,我沒看過這種原始的曆史記錄,不知道是否隻記述發生的事實,而不給出價值評判。我猜不會有價值評判,否則史官恐性命不保。我認為,這種宮廷記載曆史可以被稱作信史,盡管它並不涵蓋整個曆史發生過的事,但至少算比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重大事件。至少,比上帝幫摩西劈開紅海這種宗教神話要靠譜的多。

要想還原曆史,還是要回到當時的文獻中。湖北雲夢秦簡和湖南裏耶秦簡木牘都是當時一個縣級的官方檔案。這些在竹片上的書寫檔案的人並沒想到後世這些竹簡會成為珍貴文物,他們隻是在做例行公事,正因如此,這些竹簡成為了貨真價值的信史資料。這些竹簡不僅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還糾正了《史記》中的一個小錯誤,也讓秦始皇的形象有所改善。

我曾問過AI,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如何傳到現在的,然而AI語焉不詳,說可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可口口相傳的東西傳了幾千年,還能保持原樣嗎?有人做過實驗,一個人口傳一個口令,經過幾十個人後就完全變了樣。一個簡單的口令尚且如此,一本幾十萬字的鴻篇巨著靠口口相傳可能保持原樣嗎?所以,當時的人用文字記載的曆史遠比口口相傳的靠譜的多。

後世書寫曆史的人難免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隻要這種判斷是基於曆史事實之上,其實並不影響曆史的真實性。但我最不以為然的是曆史著作裏有過多的動機揣測和誅心之論,因為這種揣測過於主觀,除了影響讀者的認知外,與真實的曆史關係不大。比如高華的《紅太陽如何升起的》一書,選取的資料都很真實,可作者加了太多自己的推測和誅心之路,就讓一本曆史研究著作失去了客觀性和第三方視角。

研究一個曆史人物的動機和心理對曆史本身是沒有影響的,所以推測曆史人物的動機和心理隻具有演義價值,沒有曆史價值。比如《延禧攻略》中有一段戲,皇太後想殺了皇後的父親,因為他賑災不力。但此人雖然能力不足,但清廉忠誠,被殺確實冤枉。至於殺人動機,太後和皇後各執一詞。太後說是為社稷安危,皇後說太後是要袒護貪腐的侄兒。倆人到底誰說的是真實的其實沒人知曉,但殺了之後對朝廷的影響確是一樣的。所以,曆史人物的動機對曆史沒有影響,這點我同意驢十八的看法。曆史隻重結果,不重動機。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f2022f' 的評論 : 隨著考古新發現,還會不斷修正曆史。
f2022f 發表評論於
秦代的乘法表很好。中國領先阿拉伯。秦始皇很偉大。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當然不是嚴肅的曆史劇,隻是曆史題材的娛樂爽劇。但即使是嚴肅的曆史劇也是虛構為主的。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你說的這些應該不屬於曆史劇,隻能叫古裝劇吧?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dong140' 的評論 : 謝謝閱讀和支持。:)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非官方的和西方的就不是戲說?
dong140 發表評論於
好文章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官方曆史都是戲說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曆史研究因為總是聯係現實,為現實政治服務才讓人樂此不彼吧。:)
為人父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京華人' 的評論 : 延禧攻略和甄嬛傳都不算曆史劇,隻是宮鬥爽劇。你看過高華的那部書?
油翁 發表評論於
曆史是個複雜的問題,真實和虛構交織在一起,不同版本的曆史可能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了解曆史、探索曆史、思考曆史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無論是通過電視劇、小說還是專業的曆史文獻,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探索曆史,從中獲取不同的見解和啟發。曆史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和詮釋卻是不斷發展和改變的,這也是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京華人 發表評論於
比如高華的《紅太陽如何升起的》一書,選取的資料都很真實,可作者加了太多自己的推測和誅心之路,就讓一本曆史研究著作失去了客觀性和第三方視角。
———————
點進來看,發現作者喜歡的曆史劇都是《延禧攻略》、《甄嬛傳》之類的,讓我頗為失望。但看到最後作者對高華先生的大作進行的一番評論,也就不奇怪作者的喜惡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