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歸來 —------(2)走進大英博物館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打印 (被閱讀 次)

大英博物館對於初來倫敦的旅遊者應該是必去之處,沿著大羅素街就能抵達博物館,來這裏探索人類曆史文明藝術文化。大英博物館最初是由三項主要收藏催生出來的,那就是科頓圖書館,它藏有英國曆史上三本非常重要的手稿,即基督教典籍《迪斯法恩多福音》;盎格魯撒克遜英雄敘事詩《貝奧武天》手稿和四本英國《大憲章》中的兩個手抄本。此後英政府購買了7000多卷著名的哈雷手稿;再加上當時英國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爵士於1753年去世時將自己的7萬件收藏捐獻給了國家,為此英國政府建了一座蒙塔古大樓來安放這些藏品,這就是大英博物館的前身。斯隆爵士亦被尊為博物館的奠基人,作為醫生,他引進和提取奎寧有效地治療好了瘧疾病人,他還研製出了天花疫苗,為人類醫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說起來他還是牛奶巧克力配方的發明者。蒙塔古大樓於1759年正式對外開放,1823年喬治四世國王將他父親喬治三世國王的6萬冊藏書捐給國家,因原來的大樓存放不下,於是從1823年開始在現在的博物館位置建了另一座大樓,大樓於1827年竣工,其中一間用來存放6萬冊書籍,被命名為國王圖書館。19世紀隨著大英帝國的對外擴張,世界各國的考古發現被源源不斷運到英國,眾多的藏品需要更多的貯藏空間,因此於1880年將自然曆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類後重建一座新館收藏,這就是英國自然博物館。1973年又將書籍與手稿置於新的圖書館,這也就是大英圖書館。原來的國王圖書館成了現在博物館的啟蒙室,是大英博物館中最早最古老的展室,裏麵還保留著原來的地板與裝飾,並且還保存著一些喬治三世的書籍。大英博物館中800多萬件的館藏涵蓋了從人類第一個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到古埃及、古希 臘、古羅馬、古代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的各個發展階段。大英博物館的收藏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最多最豐富的,與之相比,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隻藏有330萬件文物;巴黎的盧浮宮擁有40萬件藏品,主要著重於繪畫與藝術。

       

走進博物館,拾級而上就進入透明而寬敞宏偉的大中庭,這是迄今為止歐洲最大的玻璃天花板廣場,其屋頂由3212塊大小不一的玻璃製成。進入中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來自土耳其西南沿海城市克尼多斯古墓的獅子雕象,中庭右側是兩根圖騰柱,被稱為盧烏亞酋長紀念柱,高達12米。大中庭後麵是一尊類似中國官員的石象,據考證為古代朝鮮的一個石象生。根據人類曆史與文化的發展,博物館分成8個區域97個展廳,即使把博物館粗粗看一遍,也得三天,我隻化了半天時間,所以隻看了很少的一部分,況且博物館展出物品隻是館藏的很小一部分。

 

       我國商代的甲骨文出現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此前我隻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了。說起來,甲骨文的發現與清朝末年一位名叫王懿榮的官員有關,多虧了他在服用中藥時發現其中一種被稱為龍骨的中藥上刻著不知名的符號,他覺得可能是一種古代未知的文字,於是通過山東古董商人範惟卿大量收購,從而發現了甲骨文,並將其斷為商代,他也就成了甲骨文發現和收藏第一人。他還是近代金石學家、鑒賞家,書法家,多虧了他,才把商代的甲骨保留下來,商代的曆史才得以被發現,否則商代的曆史可能就會被國人當作中藥都吃到了肚子裏了。順便提一下,庚子年義和團攻掠京津,他被授任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後帶了光緒一幹人馬西狩,王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王死後,其子王崇烈來北京,變賣家產,把乃父收藏之千餘甲骨賣給另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驅即《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後來對研究甲骨文作出重要貢獻的有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四人。上麵扯了甲骨文的一些事,可是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中東文明就有了有史以來最早的文字即楔形文字,因此美索不達米亞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迄今為止考證出的人類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成為史學界公認的第一人類文明起源地。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人最早開始使用象形圖,用切斷的蘆葦杆刻在泥板上,筆畫呈楔子狀,他們共創造出了600個楔形文字符號,這些就是構成蘇美爾語的基礎。有了文字,蘇美爾人製定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法律,其中還規定了男女離婚,男方必須給女方物質補償,可見這法律真的十分超前,竟然在5000年前就巳經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了。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在尼尼微城的宮殿中建立了一個收集約25000個粘土板的圖書館,其中的一些現今就收藏在博物館美索不達米亞展館內。展館內有一塊獨立展示的楔形文字板非常著名,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圖。展館內另一重量級的收藏是記錄大洪水的泥板,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600年,上麵的文字於1872年被破譯,內容是當時有一個名叫喬治-史密斯的男人接受神的旨意造了一艘船,然後把家人及一切生靈都帶到船上,在隨後到來的洪水中得到拯救,這竟然與聖經舊約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不謀而合,卻比聖經早了400年左右。

 

       對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我隻從高中學的世界史中了解了那麽可憐的一點點,後來反倒是從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及《埃及豔後》中知道了一點有關埃及的曆史與風土人情。本想去埃及旅行,看看那裏的金字塔、獅身人麵像、那為創造古埃及文明立下不朽功勲的尼羅河,可惜本來計劃好的埃及之行後來被印度之行替代了。來到了古埃及館,也算稍稍滿足了我對埃及的向往。大英博物館中藏有除埃及本國外世上最多的埃及文物,共計有100000件之多,從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到豔麗墓室壁畫及掩埋在其中的木乃伊和石棺都是世界級的文明瑰寶。古埃及文明始於公元前7000~6000年,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代王朝的法老,他從公元前1279年至公元前1213年統治埃及長達66年。博物館內的這尊雕象高達2-7米,肩寬2米,重達7-25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遠古沒有機械的時代也不知怎麽製成的。在4號館的入口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埃及文物,它來自托勒密時期,是一塊花崗岩石碑,可別小看了它,在這塊碑上密密麻麻刻著古老的文字。此碑是當年拿破侖入侵埃及時法軍在羅賽塔郊外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羅賽塔石碑,製於公元前196年,是研究古埃及曆史的重要文物。埃及文字在公元4世紀巳經完全失傳,所以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人們對古埃及曆史一無所知,此碑之特殊就在碑上刻有相同內容的三種不同文字,最上麵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稱為聖世體;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即世俗體、是當時平民使用的文字;最下麵是54行古希臘文字,古希臘文字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通過這些文字對照從而解讀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曆史學家了解到石碑上的文字原來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詔書。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完成了石碑的全部破譯工作,從而編製出了完正的古埃及文字與希臘字母對照表,自此人們就能閱讀一切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紀念碑、,雕象、木乃伊、紙草文書。

 

      古埃及喪葬製度中最隆重的儀式莫過於將屍體製成木乃伊,考古證明,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巳有木乃伊了。1896年一具基波村人的木乃伊被發現,因其頭上還留著一束薑黃色的頭發,就命名為“薑”,此木乃伊存放於64號館中。大英博物館古埃及與蘇丹展館中共存有120多具木乃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凱特貝特,據考證她被譽為阿蒙神的歌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330年~1250年,1835年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大英博物館拍下了這具木乃伊及其棺槨,巧合的是這木乃伊當時的擁有者正是亨利-薩爾特,他是曾為大英博物館搜集拉美西斯二世文物的探險家。

     

 帕特農神廟浮雕是研究古希臘曆史的重要現存文物,神廟造於公元前432年。摩艾石象是來自複活節島的神秘石象;綠鬆石馬賽克雙頭蛇表麵以2000多綠鬆石裝飾而成,這是阿茲提克文化的代表藝術品,從這些藏品可一窺當時該文明的興盛。幾年前我去雅典參觀過那裏的博物館,還曾去過帕特農神廟遣址,所以就沒有在希臘館多化時間了。

      

我去國外博物館,中國館是必去的,可惜每次參觀完後總會留一些遣憾,因為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在國內的博物館見不到,反倒能在國外的博物館內尋覓到其蹤影,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曆史上的屈辱。好在現在國內對曆史文物的保護相當重視了,隻是文革那場浩劫中,留落在民間那些寶物被紅衛兵破四舊破得個精光;其實不僅有紅衛兵的破壞,一些所謂的學者專家,也曾起過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當時的有識誌士極其反對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把陵墓打開,可當時那個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唅與那個人品極差但學問很不錯且當時還是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不顧一些人的反對,堅持把定陵挖開,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不能把發掘出來的文物有效的保管,損失了不少,後又輪到紅衛兵的破壞,生生的把一些絕世珍寶毀之一炬,為明史的研究留下不少疑題。說了些j題外的話,還是回到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館吧,大英博物館中藏有23000餘件中國文物,有不少還是孤品,是海外收藏最多的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商周,近至明清,其收藏的各個時期的文物看得人眼花繚亂,不忍離去。

 

       走進中國館,迎麵而來的是一組明代龍紋琉璃壁,這曾是山西省寺廟內的裝飾,大約建造於公元1465~1600年間明憲宗至神宗時期。它最早露麵於1937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殖民地館,後幾經輾轉,為何鴻卿爵士所得並於2006年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在這琉璃壁左右兩旁各有一尊清乾隆禦造宮庭使用的大型景泰藍熏香鼎。館中央前麵擺有一座清乾隆禦造的銅鼎,並有一對青銅龍紋瓶與一對青銅燭台。中國館中展出了許多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時期的陶罐,仰紹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遊地區,其持續時間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陶器一般是泥質紅陶,展品中有一件雙耳橢園形陶罐是半坡村遣址出土的。展品中還有馬家窯遣址出土的彩陶,器型多姿多態,圖案多樣,花紋精美。展櫃內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玉文化包括我國遼寧內蒙一帶的紅山文化玉器及我國浙江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這些玉器造型精美,令我目不睱接。

 

      看了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接著就來到了青銅時代,也就是進入了先秦商周時代。館中收藏的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雙羊尊存世僅兩件,可惜一件都不在國內,另一件在日本東京根澤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內有不少中國青銅重器,如康侯簋,此簋來到大英博物館就不得不說起發生在民國20年即1931年河南省浚縣辛村的盜墓事件,這簋是最早出土的,當時數不清的出土青銅器與陶器被陸續倒賣到了歐美,這簋也開始了它70餘年的背井離鄉之旅。最早擁有此簋的是一名為杜加爾德-馬爾科姆的外交官,此後輾轉到了英國著名的古董商布魯特父子手中,1977年大英博物館買下了此簋,一直陳列在館中。還有一件邢侯簋也有差不多的經曆,它從邢侯墓中被盜出後流入當年中原最大的古董交易市場洛陽,後被喬治-尤摩弗帕勒斯購得,流傳到歐洲,最終落戶大英博物館。類似此種國寶流落到海外的不勝枚舉,每一件外流的國寶都有一段令人十分傷心遣憾的往事。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女史箴圖》藏在大英博物館,也是博物館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此畫乃中國存世最早的絹畫,被譽為中國美術史開卷之圖,並奠定了此後一千多年文人畫的基礎。這畫原作於東晉,畫的內容卻源於西晉,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即位,也不知咋搞的,司馬氏家族一向精明能幹,從曹阿瞞的後代手中生生把皇位奪了過來,卻不知他們家的遣傳基因上哪裏出了毛病,生出了第二代 晉惠帝這個能說出“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這樣混帳話來的昏君 。惠帝不問政事,朝中大事落於皇後賈南風之手,這賈南風與他那無能的丈夫真是一對活寶,她不僅心狠手辣,且荒淫無度,常吩咐中官去宮外把年少男子弄到宮中,日夜淫樂,聊齋誌異中有一篇《天宮》描寫的就是類似她的行徑。賈南鳳如此專權不守婦道,引起朝中大臣不滿,大臣張華便收集曆史上 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女史箴》一文以示懲誡與警示之意,此文流傳甚廣。公元400年左右,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據此文分段為畫,以形象顯示文章的含義,故稱為《女史箴圖》。顧出身氏族,時人稱其“才畫癡三絕”,謝安曾評“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此畫原作巳佚,存世僅存兩幅古代摹本,一為宋代摹本,現存北京故宮,另一唐摹本就是大英博物館所藏這本。此畫曆代都有名人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宋徽宗與乾隆帝,乾隆死後,此畫一直藏於建福宮中,後慈禧將其移到頤和園。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駐守頤和園的英軍上尉勞倫斯-約翰遜趁亂將其攫為己有,1902年回到倫敦後,他也不懂此畫的價值,把畫拿到大英博物館給畫軸上的玉扣估個價,博物館館員意識到此畫本身有價值,遂以25英鎊買下,但博物館當時對中國畫也缺乏認識,請了日本人按日本的方式裝裱此畫,日本人把畫攔腰截為三段,並裝裱在木板上,這樣畫就遭到了破壞。後來大英博物館請來了上海博物館的古畫修複師邱錦仙才讓此畫重現於世,大英博物館又挽留他留下來繼續工作了29年,為大英博物館所藏三百多幅中國古畫包括敦煌繪畫等進行修複,使這些古代名畫珍品得以留存下來。大英博物館將此畫分兩部分平放展示,第一部分是曆代藏家的題跋與鈐印,第二部分是畫作本身。題跋中最著名的有宋徽宗、項子京與乾隆。其中宋徽宗的瘦金體題跋後經日本人考證係金代皇帝金章宗所書,他是宋徽宗的粉絲,把他的瘦金體學得維妙維肖,說起來也真巧,這位金章宗竟然是宋徽宗的曾外孫,靖康元年,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其他王公大臣等擄到金國,宋徽宗的孫女嫁與金顯宗,生下了金章宗。關於項子京,此人可是明代的大收藏家與鑒賞家,入他手的有李白的《上陽台帖》、懷素的《自敘帖》、趙子昂的《鵲華秋色圖》、米芾的《苕溪詩巻》、倪瓚的《墨竹圖》等,他又是個蓋章狂魔,凡經他手的書畫都被他蓋上無數鈐印。這畫曾經有一次機會回歸中國,那是二戰中,孫立人將軍率領的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仁安羌解救了被日軍層層包圍的7000名英軍士兵,英政府提出兩個方案作為感謝,一是將這幅《女史箴圖》歸還中國;另一方案就是贈送我國一艘潛水艇,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年代,中國政府經反複考慮,最終選擇了後者,才失去了這惟一一次國寶回歸的機會。我本是抱著一團希望想來看看這幅心儀多年的名畫,可惜此畫在大英博物館一年僅展出6周。寫到此處,我腦海中突然映出文革期間那些造反派把曆代保存下來的那麽多珍貴典籍書畫付之一炬的景象,至今還令人非常痛恨那場對我國曆史文化造成的浩劫。

       

中國展館中展出有不少曆代瓷器,多是我前所未見的,如宋代那“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窯一片”的汝窯瓷器,也有大明宣德嘉靖年間的大青花梅瓶,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還曾見有一元代的元青化,曾記得2005年一件元青化《鬼穀子下山圖罐》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了人民幣2-3億的天價,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最高的拍賣紀錄。

 

      清代的工藝品以精雕細作聞名,展館中展出的慈禧一把象牙扇,其工藝之精細真是鬼斧神工,那縷空雕的幾層人物、樓台亭閣,花草樹木,其線條之纖細很難相信為手工所雕成,這也從一個側麵折射出這個老佛爺其生活奢侈之驚人程度,也怪不得這腐朽的大清帝國最終還是敗在她手中。參觀大英博物館不用買門票,但需要排隊,那天剛巧有不少小朋友來參觀,小朋友們在老師的講解下看得非常認真,我想當年我們國家若是也讓小朋友在小小年紀就來博物館接受教育,那也許即使在那是非顛倒的文革年代,年輕的紅衛兵也許會對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網開一麵罷!

 

      大英博物館浩瀚的藏品令人目不睱接,沒有個三天三夜別想全部欣賞完,又何況展出的藏品僅是館藏品中之滄海一粟,假若您來到倫敦,那大英博物館是首選必去的地方,因本人才疏學淺,上文中謬誤之處自是不少,還請各位讀者不吝賜正。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黃小金' 的評論 : 謝謝閱讀
黃小金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桃木' 的評論 : 謝謝閱讀
桃木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木子力_' 的評論 : 對的,謝謝!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newbin' 的評論 : 謝謝
newbin 發表評論於
寫得很詳細,下回得專程去看《女史箴圖》。謝謝!
木子力_ 發表評論於
不是屈辱史,是愚昧史,應該感謝有識之士為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文物
劍門奇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杭城一丫' 的評論 : 謝謝
杭城一丫 發表評論於
很詳細,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