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暗礁——解讀愛麗絲 · 門羅

行而知天下,攝而錄我知,文而記我得,閱書閱人,皆為快事
打印 (被閱讀 次)

      

桌麵上有一副照片,山澗的小溪,金色的山坡,靜靜的一座白房。房子背後是青山,青山背後是白雲。太陽落在白牆和淺水灘上,明晃晃,輕亮亮。路過的遊人,在大景前停步,而屋子裏的人卻收拾了行李在離開。如果離得足夠遠,就能看到遠處的白雲越積越厚,成風卷之勢。

突然覺得這張照片和艾麗絲門羅的《雅加達》有些相似。住在房子裏的人是Katherine(簡稱Kath)和Kent,Sonje和Cottar兩對夫婦。當初搬進,許是因為這幅畫麵太美。當初一起搬來,許是相信對方。他們沒有很多錢,Kath和Kent家所謂的起居室其實是門廊圍成一屋,支撐的木樁沒在風雨裏倒塌也是奇跡,百葉是雜色門簾做的。Sonje和Cottar的家也好不到哪裏去,屋子髒亂,連個像樣的家具也沒有,坐椅子上就跟坐地上一樣。沒錢的時候,去看有錢人家的房子,Kath一個隻看中自家的寒舍。有愛,蓬畢也生輝。

 

故事一開始,兩位全職主婦在沙灘上聊天、嗮太陽、讀書。日子一天天過去,該爬梯爬梯,該爭論爭論,該出差出差,該搬家就搬家,該告別就告別。。。然後,下一個場景——屋子轉成空,Kath 和Kent,Sonje和Cottar不再雙雙。前一對離婚,後一對Sonje守寡。

 

留下來的Sonje 和Kent一直不明白,為何那兩位離開的選擇了放棄—Kath回到老家安大略省和另一男人同居終老,Cottar去印尼采訪染疾去世,但Sonje推斷是佯死。被拋棄的Kent即便三婚了,妻子開通、年輕漂亮、健康,他還是對過去無法釋懷。繞了一圈從前妻門前過而不入,卻去俄勒岡找Sonje 曲線了解前妻。偏偏Sonje沒有領悟,因為她滿腦子Cottar,從嫻靜女子變成了愛嘮叨的老太,說賣房子去雅加達,說雅加達舊稱是巴達維亞這些無關細節。她打印出來的資料一抖,風吹一地。。。頗有一地雞毛的意思。  

 

故事聽起來很簡單,短篇小說往往如此。門羅的短篇驚人之處是細節藏了很多,如一件揉碎了的衣衫,滿是皺褶,每個褶子裏都是秘密。她顯示皺褶輕描淡寫,看到多少全在讀者。

 

那個開場海灘嗮太陽讀書的場景,暗藏的細節之一就是她們討論的勞倫斯小說《狐狸》。Kath對勞倫斯一段話忿忿不平,大意是女人要像水草,無論如何搖曳都不要冒出水麵。她故意和Sonje抬杠,其實是和她自己較勁。這時的她,新做母親,開始在奶瓶尿布裏失去自我,也開始被丈夫忽略。要知道,小說《狐狸》裏的狐狸被勞倫斯用來象征男性,老姑娘March拿起的獵槍無論如何也打不死這隻禍害雞窩的狐狸,最後狐狸被一個真男人收拾了。結尾是March和收拾了狐狸的男人走了。門羅不動聲色地布上了引線——故事中的故事和故事外的故事,在Kath和Sonje爭論勞倫斯當時,她已舉起了獵槍。她自告奮勇爬台階去買冰激淩,就是為了暫時離開每天推嬰兒車走的平坦小路。大步往往是從小步開始的。後來,Kath打死了狐狸,走了和March相反的路。

 

按時間順序第二個轉折點就是海灘告別爬梯,也是故事的重頭戲。Kath在廚房裏和幾個女人的短短對話,描繪了周圍的環境和人群如何不合她,除了一人冷不丁地支持了她。沙灘上,她和一位老男人對誦進而接吻,就在老男人的妻子身旁。在場的老男人的情婦,就是廚房裏支持Kath的女人,突然給Kath畫了冷豔妝。紫色濃妝下Kath蛻變成了另一個人,沙灘的舞伴從男人的情婦換成了男人,進而擁抱、調情。保姆的一聲呼喚,打破迷幻。回到燈光下的Kath 和Kent互相試探和佯裝禮貌,其實已經冷若冰霜。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啊!夜裏,Cottar和老男人的情婦坦然同床共眠,Sonje隻恨自己愛得不徹底,卻無法掩飾心神不寧:剛說完“你是我真正最好的朋友”,未等敘友情,她就急急告訴好友自己丈夫一夜情的計劃。聽到好友叫她堅決阻止此事發生,她又急急換了話題,招呼大家喝湯。婚姻中的問題,不說不等於過去,不承認不等於不存在。產生婚姻需要兩人,結束婚姻隻需一方。兩對婚姻,在1960年溫哥華的沙灘上,都觸了礁。

 

 

“心神不寧”,“急急”都是我腦補加言補,門羅隻簡單地描述了對話和動作,她的一貫作風。一部長篇小說的內容被她濃縮在20到30頁的篇幅裏,非凝練不能夠,而且有很多跳躍。讀門羅小說,如果你隻追情節,必然看得糊裏糊塗。門羅也不評判,她隻講故事,讓公和婆都說,讓故事自己展示。清官難斷,何況門羅、你我?門羅能做到讓公和婆都說,得益於她嫻熟的寫作技巧。一般來說,一篇小說,用一個敘事角度(Point of View)。而門羅經常換,《雅加達》就是四個敘事角度。

 

  1. 第一場景:Kath是敘事角度,時間為1960年夏天,地點是加拿大溫哥華海邊沙灘。主要人物為Kath和Sonje。

  2. 第二場景:Kent是敘事角度,時間為30多年後的夏天,地點是美國俄勒岡Sonje家。人物為Kent和Sonje。加倒敘1960年的咖喱晚餐,在溫哥華Sonje 和Cottar家,眾人物,以Kent 為主。

  3. 第三場景:Kath是敘事角度,時間為1960年秋天,地點是加拿大溫哥華海邊沙灘。主要人物為Kath,Sonje。

  4. 第四場景接第二場景,Kent是敘事角度,時間為30多年後的夏天,地點是美國俄勒岡Sonje家。主要人物為Kent,Sonje。加倒敘1960年的咖喱晚餐,以Sonje為敘事角度。

 

很明顯,Cottar從來沒唱過主角,更沒有機會替自己說話。四角關係中,他是唯一黑洞。這個黑洞卻改變了四個人的命運,故事圍繞他結尾,又以他去世的城市給小說命名,可謂重中之重。

 

 

門羅的精湛,藏在細節處。她的小說,故事情節是次要的,而且沒啥事件。語言精煉簡樸,四兩撥千斤。。。活脫脫契科夫文風。2013年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有人對她的評語 "embed more than announce, reveal more than parade",再精確不過。生活是複雜的,人是複雜的。這就是門羅想說的,再沒有別的偉大思想。

 

微不足道可以很美。

 

螺絲殼裏贏得一尊碑。

 

結尾,Kent是否釋然?不管Sonje去雅加達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Cottar,她想突破困境。30年的雅達加黑洞之所以是黑洞,因為不能放手。不知道Sonje是否被雅加達的黑洞又吸走30年,她能在那個遙遠的未知的地方,找回她觸礁的沉船嗎?

 

四個人終於全部離開了了美麗山坡上的小白屋,連我這個拍照的人也要離開。下一對住進來的傻子會是誰?

 

後記:

此文寫於2018年,居然忘了發在博客裏。在我仰慕的作家去世之後,發現了這篇漏下的讀書筆記,正好紀念門羅。紀念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讀他、她的作品。

 

 

小泥山 發表評論於
好棒的書評,謝謝分享!
覺曉 發表評論於
我讀門羅,與你一樣,享受三遍。:)
夕陽影裏一歸舟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很高興再見一講兄!門羅的故事要讀好幾遍才能看懂,第一遍看大概,第一遍看細節,第三遍看隱義,然後和人討論,討論是最好的互相學習。今天翻看我所在的讀書群6年前的討論記錄,上萬條啊!門羅一個短故事,值得咀嚼反複。現在有人專門研究門羅了。門羅第一個婚姻不好,造就了她的文字,是福也是禍。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一部長篇小說的內容被她濃縮在20到30頁的篇幅裏,非凝練不能夠,而且有很多跳躍。讀門羅小說,如果你隻追情節,必然看得糊裏糊塗。
===========

一部長篇小說內容被濃縮後再濃縮,即使凝練亦或跳躍亦也讓我猶如雲裏霧裏,無法讀透,看來我的文學素養比起人家是急需有待提高,否則真的要被“文學城”開除戶口了 LO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羅女士(Alice Munro)的婚姻似乎也有些類似於其小說之處。

謝謝歸舟6年前的讀書筆記,也做為我對門羅女士(Alice Munro)的逝世的追思吧。


夕陽影裏一歸舟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親, 想念你!你太誇我了,門羅若寫得不好,我也沒啥好挖的,得益她的好文字啊。等會兒去你家看看,是否有午飯吃:)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1

讚歸舟一如既往,深度評的美文。受益匪淺。
夕陽影裏一歸舟 發表評論於
@花似鹿蔥,辛虧你發了門羅的讀書筆記,否者我不會翻出這篇舊文。繼續讀門羅!

@可能成功的P,謝謝鼓勵!

@暖冬cool夏, 好久沒見!六年前的事,時隔多年,小說本身我已經忘差不多了,慶幸自己記錄了當時的讀後感。讀和寫,真的是一家。昨天翻看了那幾年我們在這裏的聊天記錄,真熱火!感謝你和大家那麽捧場。近來可好?等會兒去你家拜訪。問安!
暖冬cool夏 發表評論於
歸舟mm好認真的一篇讀書筆記!謝謝歸舟用清晰的思路精湛的語言介紹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問候歸舟!
可能成功的P 發表評論於
寫得真好,非常用心!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學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