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蕩何時了

華普 (2019-08-24 20:41:48) 評論 (9)

香港這件事,所能想到的隻有兩句話。一句是春秋著名政治家鄭子產說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另一句是賈誼在“過秦論”裏的那句名言:仁政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鄭子產執政,對社會言論采取的是疏導而不是封堵,防民之口就像防洪。洪水決堤傷人必多,不如讓河水時常小決口而改道,執政者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而改進。就像“送中”法案這件事,立法院也是公開辯論的。民間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反對派也曾公開警告。但是港府和立法院的建製派充耳不聞,最後釀成全社會的大規模示威遊行。今天的香港就像鄭子產所說過的:大決所犯,傷人必多!

孔子一直主張仁政。何為仁政?七十年前的仁政是讓人吃飽,四十年前的仁政是讓人吃好,現在的仁政是讓人有工作做,有房子住。香港隨便一套房就是兩三千萬港幣,以大多港人的工資和收入,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房子。現在的香港,不要說是人了,連狗也住不起。秦集六代之財富,二世而亡,賈誼說是暴政的結局。香港回歸二十多年,港府基本在混日子,忙於官商勾結,最後年輕人民不聊生,起來造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香港問題很多,有法律,文化和政治等各個方麵,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經濟製度的問題。香港一直標榜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和小政府大社會,連中央銀行都沒有,貨幣的發行由匯豐和中國銀行負責。自由主義大師弗裏德曼稱香港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典範。弗大師眼裏的理想經濟形式應該一切由市場決定,包括社會財富分配,貨幣供應,而政府可以完全放棄監管。弗大師的理論幫助裏根解決了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疲軟,供大於求的問題,但也是2008年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政府的過度放縱,讓資本成為猛獸,最後造成巨大的社會災難。

自由市場經濟充滿了貪婪和野蠻,一直是馬克思主義要消滅的經濟製度。而以馬克思主義建立的蘇式社會主義走到了一個毫無自由的極權主義。西方社會走的是中間道路,即社會民主主義,在建立社會保障係統上的市場經濟。這種社會方式保證了所有人生存權的基礎上適當的自由競爭。舉個例子,社會福利占GDP的比例,英國是22%,美國是18%, 而香港不到5%。可想而知香港的社會福利有多糟糕了。

社會福利的建立是痛苦和漫長的過程,其本質就是把富人的錢分給窮人。西方社會是先戰爭後民主,而蘇聯和中國是通過暴力和集權方式完成的。不管哪種製度,隻要是仁政人民就會擁護。比如新加坡就是沒有民主製度的仁政。而民主製度並不能保證仁政,比如拉美和菲律賓就是反麵教材。

香港的“反送中”,無論以何種形式結束,未來執政者都要施行仁政,建立社會福利係統。最可能的方式是“港澳大灣區”的模式,將香港的年輕人吸引到深圳和珠海,以香港的高房價置換廣東相對低價的住房,切實解決年輕人的生活和就業的問題。

既可以保證香港的繁榮,也可以緩解住房和就業壓力,是真正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