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不喜歡談政治?

打印 (被閱讀 次)

自從開始寫博客,洋洋灑灑也寫了不少文章。雖然也算盡心盡力,但連我自己都覺得,這個博客有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沒有給熱氣騰騰的現實問題足夠版麵。我偏愛閑雲野鶴、逍遙世外的話題,各種群情激憤的熱點內容每次都錯過。人家關心大法官聽證,我卻寫中文SAT;人家談論中期選舉,我卻津津樂道太浩湖的魅力。

 

如此脫離實際,我也有點不好意思。跟那些眼界更開闊、胸懷更寬廣的人相比,顯得冷淡自私,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隻關心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即使不是《紅岩》裏的甫誌高,也是《青春之歌》裏的餘永澤,總之不是什麽形象高大的正麵人物。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現成的熱點不蹭,也不利於點擊率。

 

其實我不是不關心政治之人,報紙也讀,廣播也聽,世界上發生什麽並非全然不知,跟朋友高談闊論也不是無話可說,而且票是一定會投的。不多談政治,首先是因為政治話題瞬息萬變,時效性強,不利於實踐從容不迫的生活哲學。熱點話題都有好事者拿放大鏡虎視眈眈地盯著,有一點進展就餓虎般撲將過來,一瞬間相關新聞就已經在各種媒體上傳得鋪天蓋地。要寫這樣的話題,必須時刻保持警覺,眼觀四麵,耳聽八方,不讓每一點新信息從眼皮底下溜走。如果不能掌握最新情況,今天還在寫昨天的舊聞,寫的文章不如直接扔進垃圾桶去。

 

但寫文章隻是錦上添花的輕鬆愛好,我辦的也不是時事公眾號。工作中已經有很多期限,每一個都像大年三十上門討債的黃世仁一樣逼得人焦頭爛額,寫文章時便想悠閑一點。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一氣嗬成也好,一篇文章寫三個星期也好,都沒什麽不可以。這是寫時事政論文沒有的奢侈。除了偶爾一兩次,天時地利人和,恰好可以就某個話題發表看法外,隻能和政治擦肩而過。

 

其次,政治不是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尤其這幾年,一打開電視就是那幾張令人生厭的臉,下班路上聽幾耳朵廣播,一整天為生活奔波都還安然無恙的心情,也被一棒子打到穀底。這樣的情況下還去關心什麽政治,簡直是一種自虐。

 

羅素說,“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他就有越多快樂的機會,被命運擺布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即使失去一件事情,他還有另一件。”我是羅素的崇拜者,我相信人要有眾多興趣才能生活得有滋有味。政治是我關心的事情之一,但還有很多事情,像讀小說、聊天、旅遊、烹調、滑雪、爬山、種花、室內設計、看電影、學法語,樣樣比政治有趣。當你對這麽多事情都感興趣的時候,政治的位置就會後退,再後退,變成平原上一大排白楊中的一棵,而不是一個時刻在身邊徘徊,投下巨大陰影的龐然大物。

 

但這些都還不是我不喜歡談政治的主要原因。畢竟不那麽緊迫的政治話題也是有的,其中一些我也感興趣。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我以為過多地談政治,就政治問題進行熱火朝天的辯論,並不會達到自以為會達到的教育民眾、改善社會的目的。

 

有人說,真理越辯越明。但跟很多老話一樣,這句話也不能照單全收。或許對蘇格拉底、柏拉圖那種把追求真理當人生目標的哲人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可惜我們都是庸庸碌碌的俗人。在沒有障礙,不用付出犧牲和努力的條件下,我們也會真誠地認為自己是熱愛真理的,但實際上我們熱愛的東西很多,真理隻是其中一樣,而且位置並不靠前。如果需要付出一點代價,比如勞動,比如金錢,比如顏麵,我們非常願意掉頭就跑,把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搶到手,卻把真理孤零零地丟下,像孤兒一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沒辦法,我們都要過自己的日子,顧自己的臉麵。真理值幾個錢呢?

 

正因為如此,網上經常看到的情形是,辯論雙方不是傾聽對方論證,吸收其中有益之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對議題達到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朝真理邁進一步,而是恰恰相反,越辯就越堅持自己的觀點,排斥對方的觀點,尤其如果對方恰好是個討厭的家夥,而且觀點在我們看來很極端的話。於是真理不是越辯越明,而是辯論者越來越走火入魔,越來越鑽牛角尖。真理是什麽暫且不管,先把這個麵目可憎的對手打個落花流水再說。

 

這種對自己觀點的堅持並不僅僅出於維護麵子和虛榮的社會壓力,這樣的辯論確實會激發辯論者用最大的努力尋找能擊敗對方的論據和論點。這個思考過程是真實的,是有後果的,就像吃下的薯條必定在體內轉化為脂肪,鍛煉必定讓肌肉變得結實一樣。這種思考鞏固了辯論者的觀點,使他的腦子發生了化學變化。一個觀點本來可能還猶疑不決,是一棵在北風中搖搖欲倒的小苗,經過辯論,小苗長成了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

 

既然在意見截然相反的人當中發表政見效果不樂觀,跟意見相同的人討論政治是不是運氣更好呢?也不一定。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意思是在一個群體中,群體成員已經擁有的傾向會得到加強。很多人都隻跟意見一致的人呆在一起,對自己的意見也越來越執著,形成“意識形態回音室”(echo chamber),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曆。

 

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要克服它們幾乎不可能。除此之外,目前的社會也不特別適合建設性的政治辯論。在辯論中調整自己的觀點,使自己更接近對方的觀點,一般隻發生在雙方觀點本來就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因為美國政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兩極分化,不管在什麽議題上,都幾乎不存在雙方意見差別不大的可能性。

 

事實上,美國政治如此極端,如此兩極分化,或許正是因為政治談得太多。社會越是兩極分化,辯論加劇兩極分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這樣的辯論越多,又更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在這件事上,那些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談政治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當然是罪魁禍首,但我們這些天天在微信上談政治的升鬥小民也功不可沒。

 

偶爾我也在網上寫政論文章。每次寫了這種文章,文章後麵的討論都分外熱烈(今年春天之後注冊的公眾號不再有留言功能,所以這裏暫時不會有這種現象),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錯覺,留言中以反對的居多。每次看到尤其憤怒的發言,我都很沮喪。不想挨罵當然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我知道該讀者從文章中得到的,恰恰是我希望的反麵。

 

當然這些政論文章也不是毫無價值。對頭腦開明的讀者,這些文章可以提供信息;對觀點相同的讀者,這些文章可以鼓舞士氣、聯絡感情、提高水平,尤其是在跟敵方肉搏時可以被當作手榴彈,一枚又一枚地扔出去,形成槍林彈雨,在旁觀者眼中造成我方火力凶猛、聲勢浩大、真理在握的印象。

 

改善社會的正確方法是提高教育水平,讓大家受科學、藝術的熏陶,提高人文素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對已經走出校門的成年人來說,在一個資源如此豐富的社會,隻要願意,也能找到學習的機會。公民素質提高了,自然會更理性、平和地看問題,自然會有批判性思維,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自然會進步。

 

所以,政治也談了一段時間了,中期選舉也結束了。別談政治了,回家讀書吧,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 

 

 


維立,畢業於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博士。現居矽穀從事高科技工作。業餘時間翻譯寫作,出版過六本作品/譯作。


 

 

——— 長按/掃描關注每周更新的“矽穀生活家”公眾號 ———

 

ziqiao123 發表評論於
我也是在公共場合在網上不談政治,怕落入毫無意義的爭辯。在家還是談的;)
pokemama 發表評論於
老朽因海外關係=特務、反革命。因而無緣政治。但是美眉運動一來,政治總會找你!無奈!無奈!好在活到今日,謝當年不殺之恩!
xiaomiao 發表評論於
頭腦清醒人士!祝你快樂多多!
閱讀並理解111 發表評論於
非常同意文中觀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