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非經濟因素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篇》
打印 (被閱讀 次)

題目:  中美貿易戰的非經濟因素

中美貿易戰今年在中美兩大國之間開打,引起世界矚目。事實上,這個貿易戰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其經濟層次,而在於其政治層次。

1970年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對於美國產生了很大威脅。日本的汽車產業,擊潰了美國同業。197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出版了《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一書,引起美國朝野極大關注。80年代,日本三菱集團大手筆買下了美國紐約地標洛克斐勒中心。

日本的經濟力量,對於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產生了威脅,美國政府與民間, 有了強烈的反日情緒。

1982年初夏的一個晚上,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的一個酒吧裏,二位美國汽車工廠的下崗白人員工,誤以爲一位叫做陳果仁的華裔移民是日本人,以侮辱性的種族歧視語言攻擊陳果仁,雙方發生口角。後來這兩位白人,用棒球棍活活打死了陳果仁。

在美國法庭上,這兩位白人承認他們殺害了陳果仁。最終他們被判緩刑三年,每人罰款3000美元,不需入獄服刑。

陳果仁的母親說:「這是什麼樣的法律?這是什麼樣的公正?這件事發生隻因為我兒子是華人。如果兩個華人殺了一個白人的話,他們肯定會遭到監禁,甚至終身監禁。」

在那樣的經濟與社會氛圍之下,美國必然會對日本采取強硬的打擊行動。

果不其然,1985年9月,美日英法德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聯合幹預外匯市場。美國爲了解決巨額貿易逆差的問題,強迫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由經濟起飛,演變為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日本從此一蹶不振,經過三十年了,仍未恢復當年元氣。

美國得天獨厚,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科技發達。自二戰以來,成爲世界第一霸權國家。1992年蘇聯解體,美國遂成爲唯一超級強權,睥睨天下,美國學者福山於1992年,提出了「歷史終結論」,認爲西方國家自由民主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是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美國將成爲永遠的世界第一霸權。

當代美國人,尤其是大白人主義的社會統治階級,自出生以來,都一直會認爲美國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世界的霸主,這個霸主地位,完全不容挑戰。

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2014年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就做出這樣的宣示:

America must always lead on the world stage. If we don’t,no one else will.  

歐巴馬的意思,充分反映了美國社會統治階級看法,就是“美國必將永遠領導世界。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任何國家能這樣做。”

歐巴馬的隱喻含義,就是在說 “除了美國以外,沒有任何國家有資格成爲世界的領導者。”

美國的領導優勢,要呈現在各個方麵,軍事、經濟、金融貨幣、科技、文化、體育、國際組織的領導權等。

在美國統治精英的心目中,任何國家挑戰到美國在任何領域的領導地位,美國都不能接受。美國的對策,或是設法重新超越,或是把對手打倒。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時,GDP排名世界第六,是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對美國完全不構成威脅,美國也無需把中國當對手來看待。過去多年來的中美關係,如中國前外交界領導人錢其琛所説 “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

現在的中美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在於中國威脅到了美國的領導優勢。

2017年,中國的GDP已是日本的三倍,美國的67.7%。令美國更無法接受的是,在十年內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排名第二。

在經濟領域,還有一些指標,讓美國感到不豫。2017年,在購買力平價(PPP)、國內零售總值、製造業生產總值等而論,中國大陸已是世界第一,美國第二。

在世界所有國家中,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國的國家數,也超越了美國。就此而論,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如果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是否意味著中國會挾其經濟優勢,在軍事、金融貨幣、科技、國際組織的領導權等各個領域,逐一超越美國?

除了經濟之外,我們再來看看體育、文化、與國際影響力等層麵,中美的競爭態勢。

就體育而論,2008年的北京奧運,中國的48枚金牌數,就大幅超越美國的36枚金牌。雖然中國的總體體育力量,離美國甚遠,但是已在急起直追。

就文化而論,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美國沒有。在2016年的G20 杭州峰會,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演出,就令人沉醉讚賞不已。

就國際組織的影響力而論,中國在金磚五國、中亞地區、以及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已經不輸美國。 

作爲世界的領導者,就必須要有影響全世界的政治建樹,以及軟實力的精神號召。美國籌建聯合國,世界銀行,IMF,以及推出“馬歇爾計劃”等,都是影響世界秩序的政治建樹。美國式的自由民主政治,以及所謂的人權理念,是美式精神號召。美國成爲世界領導者,確實是具備了多方麵的條件。

不過,美國在全世界所大力推動的美式民主,在非洲、拉美、中東,都以失敗告終。這些地區,中國式民主集中製,生存權高於民權,不搞民粹選舉,不幹涉他國內政的施政理念,已獲得廣汎認同。

在世界舞臺上,這兩種政經體製模式,所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與《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形成競爭。很多開發中國家,選擇了北京模式,不是華盛頓模式。

川普上臺之後,他的個人言論與行事風格引起爭議,美國國內多有要罷黜總統的呼聲。美國式民主的典範價值,進一步衰退。

換句話説,以治國體製與治國效益的“軟實力”而論,中國也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形成威脅。

近年來,中國放眼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號召,以《一帶一路》作爲具體的執行策略。中國的高鐵建設、行動支付、網路零售,已逐漸成爲影響世界的“中國產品”,美國已無法競爭。

《一帶一路》如果成功,歐亞非大陸將形成一個“經濟命運共同體”,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將難以爲繼。

事實上,拉美的國家,如巴拿馬、尼加拉瓜等,也聲稱要加入《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成就與影響力,已延申到美國後院。

美國朝野已逐漸形成共識,美國的頭號對手,不是俄羅斯,也不是恐怖主義,而是中國。而川普身邊智庫,多有強烈的反中人物。

川普任命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就是個激進的反中份子,他的著作,譬如《致命中國:中共赤龍對人類社會的危害(Death by China: Confronting the Dragon)》,《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臥虎:中國軍國主義對世界意味著什麼(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等,都在大力詆毀中國,認爲美國必須立即采取行動,從多方麵下手,來壓製中國,否則中國的崛起,將危害世界。

納瓦羅著作中對於中國的詆毀與情緒性攻訐,與當年傅高義的《日本第一》相比,要嚴重而無理的太多。

中美貿易戰是火山的一個宣洩口,或者説,隻是一個表象。最根本的問題,是美國感到自己的霸權地位,已受到威脅。

美國要打擊中國,與誰擔任美國總統,誰擔任中國國家主席無關;與中國是否采取“韜光隱晦”的政策也無關。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隻要是“中國復興”威脅到“美國霸權”,美國就必然會出手攻擊。

2017年,中國出口美國達四千三百億美元,中國自美國進口僅 一千五百億美元。美國與中國,有近二千八百億元的逆差。這個破記錄的巨大逆差,直接象徵著美國經濟力量的衰敗。如果這樣的巨大貿易逆差持續下去,問題的嚴重性,遠大於前述80年代美國與日本的衝突。

對於生意人川普來説,這樣的貿易逆差,等同於企業經營的巨額虧損,是完全無法忍受的。

因此,這場貿易戰,川普非打不可。否則美國的霸權,將在川普手中結束。川普將成爲美國歷史的罪人與笑柄。

與貿易戰在同時進行,而又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美國的《印太戰略》。印太戰略的重中之重,就是對於南海的爭奪。中國拿下了南海,就切斷了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鏈接,也就是切斷了印度洋通往第一島鏈,乃至於日本與韓國的補給綫。

美國如果拿下了南海,就是切斷了從印度洋通往中國的補給綫。所以南海之爭,是世界霸權之爭的另一個關鍵麵向,雙方都不會輕易縮手。

麵對美國的貿易戰,中國的對策,應是剛柔並濟的兩手策略。中國應以自身的政經利益爲前提,借力使力,與美國大打太極拳,同時要爭取機會,強化與歐盟、日本、拉美、中東與非洲國家的經貿與政治友好關係,為長期中美關係的縱橫捭闔,打好基礎。

中美貿易戰與南海之爭,是長期的世界領導權之爭,影響了未來百年的世界格局。這場爭鬥,正如唐朝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中所言,是《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枕寒流 發表評論於
耿爽說的很對呀。不歸他的事憑什麽要回答呢?範小姐,人家是爺,是豪門!就算進去,也有辦法擺平吧。範小姐自己願不願意被立即宣布入監,像東哥那樣拍個照呢?對她而言,算不算死刑立即執行呢?暫不對外公開,政府拿到裏子,她保留麵子,是各得其所吧?
soldanella 發表評論於
得了吧。要是再來個奧巴馬那樣的,美國直接被非法移民,伊斯蘭恐怖分子拖垮,中國更有機會。

Sam大樹 發表評論於 2018-09-14 23:58:31
幸好有川總幫忙!
否則美國集中全力抗中,就難以逃離日本的下場。
願川總連任,給足中國機會。
Sam大樹 發表評論於
幸好有川總幫忙!
否則美國集中全力抗中,就難以逃離日本的下場。
願川總連任,給足中國機會。
lao-fei 發表評論於

寫的真好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有記者問道:中國最著名的女演員範冰冰目前顯然失蹤,你對此有什麽評論。

發言人耿爽(微笑):你認為這是一個外交問題嗎?

這就是一個非經濟因素:一個強大的納粹國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