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何以殺三士
吳誌彬
對於《晏子春秋》中的那個“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我一直持懷疑的態度,懷疑是不是後人為了渲染晏子的智慧而憑空杜撰出來的。
首先這殺人得有個動機。晏子與三位武士同在齊景公手下聽差,不是工友也是同事,隻不過晏子的行政級別高些罷了。一次三位武士正在坐著休息,晏子有事路過,不知是習武太累,還是三人嘮的投機,結果沒有站起來行禮。晏子心裏很不痛快,就動了殺人的念頭。為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殺人,晏子心夠黑的。對此我並不懷疑,中國人曆來講究“官本位”,官大一級壓死人,就如今也有說不定因為你太太比他太太漂亮就要置你於死地而後快的上司。不過此等小肚雞腸的人,曆史還為他樹碑立傳大凡不多。晏子找到齊景公,殺人的理由冠冕堂皇,什麽君不君、臣不臣的一套“見光死”的廢話。令人意外的是,景公這位“總裁”竟無異議,隻是說這三個人本事不小,硬殺恐怕殺不掉。看來景公也早有此念,兩人算是一拍即合。這就讓人不理解,春秋戰國是個什麽年代?群雄爭霸,人才炙手可熱,網羅還來不及哩。再說三人並無可殺之錯,各各有功在身,其中冶古子還有救駕奇功。兔未死,狗先烹,實在是沒道理。
好了,咱還是不要妄猜古人的心思,反正該殺不該殺都是要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殺。晏子獻了一計,用兩桃兒。在我看來此計不算高明,而且成功的概率很低。三個武士能在齊景公手下混,想來不會是弱智。公孫接一看到桃子就明白了有人要為難他們,仰天長歎:“晏子真賊,弄兩桃來,不要吧說我們沒勇氣……”這不要桃子與勇氣何幹?我查了多個版本,人家就是這麽說的,公孫接肯定沒幹過“寫手”,語文水品不高,有點詞不達意。“要吧,兩桃三人怎麽分?”你看,數學也不咋樣,每人約0.67個都算不出。
接下來有幾種可能,這計劃都將流產。第一種三人一看不就兩破桃子嗎,又不是香車美女豪宅。“田兄德高望眾,您請。”“哪裏,哪裏,冶古兄才是功高蓋世,請請。”“兩位哥哥何必客氣,小弟我何德何能,請請”。您請!您請,不行。還是您請……直到日落山崗,兩桃蔫吧了,三人還在謙讓不休。不過這是文人的把戲,武將做不來。第二種可能,三人把兩桃切碎了,弄個水果拚盤,再湊一碟花生米,一人一瓶藍帶啤酒好不快哉?這個比較符合武士的個性。第三種,其中一人一想,景公搞兩個桃子,不就是想考察我們的品行嗎,不如擺個高姿態。於是推脫自己昨天剛補了顆牙,吃不了酸的。皆大歡喜。當然還有N種可能,不再贅述。
壞就壞在公孫接與田開疆身上,都認為自己有功在身,吃個桃算什麽?於是各伸手拿了個桃。冶古子不幹了,拔劍而起,曆數自己救主之功。那兩人一聽傻了,他功勞比咱大呀,這……這人丟大發了。可這兩位也是,沒聽過那句名言?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按功取桃,你以為你在烏托邦呀?我們就拿桃了,你能怎麽樣?我呸呸(一人對桃吐口唾沫),想要拿去!冶古子更不該,為個桃子至於嗎?大不了割袍斷交,老死不相往來。改日在主子麵前打個小報告,說兩人居功自傲,早用謀逆之心,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可春秋戰國是個流行武士精神的年代,武士的義氣榮譽是命,命就是狗屎!所以公孫接、田開疆拔劍自刎了,為了榮譽。冶古子一看,為了一桃逼死了兩兄弟,這是不義呀,隻好把自己也殺了。晏子笑了。
其實“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真假並不重要,能杜撰出這樣故事的人也算是思想家,因為他洞察了人性的弱點。兩個桃子代表一種蠅頭小利,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不爭?千百年後,那兩顆桃子依舊鮮豔,隻是武士的精神已不在。晏子如在世,故計重演,肯定讓他賠了桃子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