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偷襲珍珠港?
60年前的今天,即1941年12月7日,日本利用美國的和平麻痹,成功偷襲了珍珠港,美國本土第一次落下敵國的炸彈,美國也因此正式向日本宣戰。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這一天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就與以前不同了。
一、日軍偷襲珍珠港標誌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太平洋戰場的開辟,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從總體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和範圍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開始就是兩個勢均力敵的軍事集團的全麵對抗和大打,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則是野心大、實力小,相應地,它們發動的戰爭是沿著由局部戰爭到全麵戰爭、在東方和西方的兩個戰場分別展開的。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大戰在西方展開,經過1941年蘇德戰爭使歐洲戰場達到最大規模;日本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局部戰爭開始,到1937年七七事變全麵侵華,大戰在東方爆發, 1941年12月7日襲擊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略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標誌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實施“南進”,向東南亞發起全麵進攻,打敗了美、英、荷屬東印度在遠東的30多萬軍隊,相繼占領泰國、馬來亞、緬甸、菲律賓、荷屬東印度、香港和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奪取了38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控製了這一地區的1.5億人口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亞太戰場全麵展開。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
二、日本為什麽選擇珍珠港?
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嚴重妨礙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由於中國抗日軍民的英勇鬥爭,致使日本久陷“中國泥潭”,其大陸政策隨之逐漸破產。法西斯德國的節節勝利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給日本注射了一劑強心針,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以海洋政策的勝利來挽救大陸政策的失敗,因而決定推行南進戰略。麵對日本為奪取美、英、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準備行動,美國為維護其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采取了若幹限製措施。特別是1940年5月,為遏製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從美國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為基地在太平洋活動。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東距美國西海岸2090海裏,西距日本3200海裏,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營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髒”之稱。珍珠港內水區麵積約32平方公裏,水深12到18米,可同時停泊約500艘大小艦船。基地內設施配套,裝備完善,有軍港、機場、航空站、油庫、彈藥庫和修船廠等13處軍事設施。這個被麥克阿瑟稱作“最強大的基地”的珍珠港,的確成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後來一手導演了偷襲珍珠港事件的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海軍主力已經進至夏威夷,對日軍南進造成嚴重威脅,若開戰之初不予以摧毀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艦隊不斷加強,日本海軍將難以取勝,這會極大地影響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但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或者癱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複和參戰,從而奪取戰爭初期的製海、製空權,就能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而且,如果在開戰之初就能擊沉珍珠港的美軍主力艦隊,也能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消除美國依托航空母艦對日本國土、特別是對日本首都及其他大城市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
因而,隨著日美矛盾的日趨激化,日本最終決定對美開戰時確定的首要打擊目標就是――珍珠港。
三、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戰略抉擇是正確的嗎?
1941年12月7日,日軍以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3艘潛艇和8艘油船組成突擊編隊,利用104架艦載水平轟炸機、135架艦載俯衝轟炸機、40架艦載魚雷機和81架艦載戰鬥機對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基地進行突然襲擊。整個行動持續了約2小時,日軍共投擲魚雷40枚,各種炸彈556枚,計144噸,以死傷200人、損失飛機29架和潛艇5艘的微小代價,炸沉、炸傷美軍各種艦船21艘,其中戰列艦8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3艘,約占在港大型艦艇總數的50%;擊毀美軍飛機311架,約占飛機總數的70%;美軍死傷3681人之多。太平洋艦隊隻有4艘航空母艦和其他22艘艦船因執行任務不在港內而逃脫厄運。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本的偷襲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在美日之間必有一戰的情況下,麵對具有巨大經濟實力和戰爭潛力的美國,隻有趁其戰爭機器還沒有完全開動起來之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其現有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日軍偷襲珍珠港就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它使美海軍太平洋艦隊遭受滅頂之災,喪失了戰鬥力,癱瘓達半年之久,日本趁美軍還未恢複元氣之機,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順利地實施進攻。
但從大戰略來講,它又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作為一個深受 “實用主義”思想影響的國家,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和平”呼聲高漲,即使是擁有巨大威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不能扭轉。但珍珠港事件激發了美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情緒,在國內風行一時的反對美國參戰和抗議政府擴充軍備的呼聲傾刻間灰飛煙滅。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赫爾後來回憶道:“日本人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襲擊了珍珠港。然而,這次突然襲擊立刻使美國人民團結了起來。因而這也是日本人的失策。”陸軍部長史汀生也說,由於珍珠港事件,“美國‘舉棋不定’的狀態終於消失了。……正因為這個,使我們美國人民團結起來了。”此後,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將其全部的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空前壯大,它給正在同法西斯浴血奮戰的各國人民以更大的勝利希望,這也注定了日本最終失敗的命運。
四、啟示:有備無患,忘戰必危。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受“孤立主義”思想的製約,國內一直反對政府擴充軍備和參戰,因而美國在太平洋上對日本一直奉行一定規模戰爭實力與巨大戰爭潛力相結合的有限威懾戰略。美國希望在這一戰略的作用下,通過綏靖日本緩解美日矛盾,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但適得其反,它恰恰使日本的侵略擴張氣焰更加囂張。
同時,美國國內普遍認為,本國國力雄厚,日本不敢貿然發動戰爭;駐瓦胡島美軍低估了日本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缺乏警惕,疏於防範,盡管美日關係已日趨緊張,但仍照例周末放假;而太平洋艦隊想當然地認為由於珍珠港水淺,日軍不可能從空中實施魚雷攻擊,未對大型艦船設置防魚雷網……可以說,戰爭準備很不充分。
在日軍偷襲行動開始之前和之後,美國軍政兩方通過多種途徑,均收到日軍可能對美發動進攻的情報,但未能引起重視;珍珠港美軍多次發現日本潛艇逼進,但未采取任何防範措施;後來發現大批飛機抵進珍珠港,又誤認為是己方飛機,未予重視。這一係列疏忽大意,致使美國造成了錯誤的戰略判斷,從而遭受了建國以來最重大的損失和最深刻的教訓。
世界大戰的危險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世界並不太平。今天,重溫這一世界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助於我們緬懷曆史,思考現實,把握未來。
日本為何偷襲珍珠港?
本文內容已被 [ 馬二進三 ] 在 2010-05-11 23:34:1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