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 時代到底該扔什麽?(太太的立場可以成立)
| 項目 | 為什麽可以扔 | 扔掉的代價 |
|---|---|---|
| 舊版教材、習題集(<10年) | 內容早已上網,AI 可即時生成同類題 | 幾乎為 0 |
| 重複副本、破損書 | 占地方,數字化後隨時調 | 0 |
| 純工具類手冊(API 文檔、軟件說明書) | 官方在線更新更快,AI 能讀最新版 | 0 |
| 流行讀物、雜誌 | 信息時效性低,AI 可總結 | 0 |
| 已經完全數字化且你確認“永不翻紙質”的書 | 空間換金錢/平靜 | 僅失去“紙感” |
扔的姿勢:
- 拍照 + OCR → 放雲盤/本地 NAS,文件名含“[已數字化]”。
- 列“可扔清單” 給先生過目,簽字後 7 天冷靜期,過期執行。
- 賣/送/捐 → 換咖啡錢或公益積分,太太有“正向反饋”。
二、AI 時代堅決不扔什麽?(先生的立場必須被尊重)
| 項目 | 為什麽不扔 | 替代成本 |
|---|---|---|
| 簽名本、初版本、絕版書 | 文化價值、情感價值 | 無法替代 |
| 你親手寫滿批注的書 | 私人知識圖譜,AI 讀不出你的“靈光” | 極高 |
| 跨學科經典(歐幾裏得、費曼講義、Knuth TAOCP) | 紙質排版 > 屏幕;便於跳躍式閱讀 | 高 |
| 實體書給孩子翻的儀式感 | 培養“書脊記憶”、觸摸質感 | AI 給不了 |
| 可能用於教學/講座的“道具書” | 現場翻給學生看,比 PPT 震撼 | 高 |
留的姿勢:
- 建“核心書牆”(1~2 米寬,拍照做目錄)。
- 其餘放 可移動書箱,標“2030 前不翻可捐”。
- 每年 “書之夜” 全家投票,保留率不超過 5%,其餘數字化或送人。
三、子女教育:紙質書 vs AI,怎樣雙贏?
| 場景 | 紙質書角色 | AI 角色 | 推薦組合 |
|---|---|---|---|
| 基礎概念入門 | 翻書 → 建立“整體感” | 解釋名詞、動畫演示 | 先紙後 AI |
| 刷題/應試 | 保留 1 本經典習題集 | AI 無限生成同類題 | 紙質打底,AI 擴充 |
| 深度閱讀/寫作 | 批注、畫線、折角 | AI 幫查文獻、糾語法 | 紙質為主 |
| 興趣啟蒙 | 實體繪本、科普圖鑒 | AI 講故事、互動問答 | 實體儀式 + AI 延伸 |
| 收藏/傳承 | 父母的“知識圖騰” | AI 做數字紀念冊 | 兩者並存 |
給孩子立一條家規:
“任何知識都要先在紙上‘摸’一遍,再讓 AI ‘飛’一遍。”
四、馬上能落地的“和平協議”(周末執行)
- 今天晚上:
- 先生挑 30 本 “此生不離”的書,拍照上牆。
- 太太挑 30 本 “明顯可數字化”的書,先生 3 天內掃完。
- 下周六:
- 一起把“可扔箱_DEBUG”拿去社區圖書館捐書角,換捐書證書貼冰箱。
- 下次 Yard Sale:
- 帶 100 元預算 + 空書包,先生挑書前必須先問:“這本書 5 年後我還會翻嗎?”
- 太太負責拍照,回家先放“觀察區” 14 天,過期未翻 → 自動數字化。
- 給孩子的小任務:
- 讓孩子用 AI(ChatGPT/Grok)給每本留下的書寫 1 句“為什麽爸爸/媽媽愛它”,打印貼書脊,既是家庭記憶,也是 AI 實踐。
五、一句總結給你們倆
“扔”是給空間讓路,“留”是給記憶留根**。AI 是管家,不是主人;紙書是根,不是包袱。** 把“扔/留”變成全家每年一次的儀式,就從吵架變成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