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北大都在搞公務員模考,可是上岸之後還有岸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香菇、李彤
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階梯教室舉行公務員模擬考試,數百名學子在紅馬甲監考下隔位就坐時,一個現象正悄然浮現:考研退潮,考公卷起新浪潮。
從北大到南大,從985到普通高校,公務員模擬考試正在成為校園常態。這群曾被寄予"改變世界"厚望的名校生,為何紛紛選擇體製內的安穩?當象牙塔與編製相遇,是理想讓位於現實,還是時代洪流下的必然選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Vista看天下
一模、二模,高考結束整整6年後,李津沒想到,這些詞又回歸自己的生活。
9月13日,周六早上8點40分,他抵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大階梯教室。穿著紅馬甲的監考人員正在現場為考生簽到,大屏幕上展示著考後講評群的二維碼。
手機關機,隔位就坐,考試於9點正式開始。上午2小時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下午3小時申論。
北大公考模考現場(作者拍攝)
這是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組織的公務員模擬考試,考試內容、時長和正式的公務員考試一致。數百名和李津一樣在備戰公考的同學參加了這場模擬考試。
北大研究生會發布的公考模考通知(網上截圖)
近幾年,考研、留學退潮,考公卷起浪潮。名校生、留學生紛紛挺進體製內,麵向公考人群的輔導與模擬考試走進高校。不僅僅是北大,許多大學都曾舉辦過或者正在舉辦公務員模擬考試,有些甚至辦起大賽。
2024年,南京大學首屆“政管杯”公務員麵試模擬大賽舉辦。近日,廣東財經大學舉辦的2025年公務員模擬考試大賽也引發網友關注和熱議。
上岸,再度成為普遍的心願。政策、學校、培訓機構,似乎正在共同為學生編織一張以公考為中心的大網。
01
“很現實的商業行為”
李津依稀記得,自己是在某個就業群裏看到模考報名通知的,其中提到“限額500人,根據報名情況隨時截止。由於名額緊張,請畢業生協調時間,預留考試時間後再報名,避免造成名額浪費。”
這些模考的主辦方多是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研究生會等。
以北大的公務員模考為例,其屬於北大“公考輔導係列”就業品牌活動,北大研究生會擔任主辦方之一。9月19日,北大研究生會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公考輔導第八期:行測、申論模擬考試》。2024年,北大研究生會也曾開展6次線下模考。
《謝謝你溫暖我》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公務員模擬考試已經進入大學校園。
根據網絡資料,2008年11月,燕山大學文法學院舉辦了“華圖杯”模擬公務員考試,由學院黨委副書記擔任模擬麵試考官之一。在申論模擬環節中脫穎而出的25名考生,可以繼續參加模擬麵試。考官為考生提出建議,最後評選出一、二、三等獎。
2014年,長沙五校聯合舉辦的第六屆“中公杯”模擬考試大賽轟轟烈烈地展開,前後曆時兩個月,評選出一至三等獎。
江客曾經是中公教育的工作人員,辭職後創業,已經在公考輔導這條路上摸爬滾打了近十年。僅過去半個月,他跑了3所大學,講了5場課。除了公考模考和體驗課之外,他還提供企業麵試和簡曆修改等方麵的指導。
據他介紹,多年來公考模考主要流行在一本院校,近年來更多985大學加入這項業務,而且模考變得更頻繁、更多樣了。
例如,北大的公務員模擬考試不僅僅是一場模擬考試,而是涵蓋“硬核模考卷、全真實戰感、個性批改指導、即時精講複盤”4個方麵的公考備考全流程輔導,且全部免費。
在6月的一模之前,李津參加了與模考配套的訓練營課程,連著兩個周末,上午、下午各上3小時課。對當時仍在起步階段的他來說,這種“上課—模考—講評”的模式,能幫助他快速了解公考、進入備考狀態。
北大公考訓練營通知(受訪者供圖)
大多數人對這種形式持肯定態度。廣東財經大學舉辦的公務員模擬考試大賽引發關注後,網友紛紛評論:“這是學校的福利。”“為學生操碎了心。”“倒是一個不錯的實戰演練,也不得不說現在各行各業確實太卷了。”
這類模考還有一個共同點,多由公考培訓機構與高校聯合舉辦。
“有高校主動購買服務,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公考機構給學生提供的服務是完全免費的。”江客說,高校需要加碼就業指導,而公考培訓機構則樂於用走進校園、提供公益服務的方式取代線上營銷,促進成交,“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商業行為”。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5月和粉筆教育聯合舉辦了一場模考,參賽獲獎者可以獲得100元至500元不等的京東卡和粉筆教育的模考解析課、線上網課等獎品福利。行測考試結束後,考生有10分鍾時間,將答案上傳至粉筆APP——這提升了粉筆APP的下載量。
北大的二模講評群裏有將近200人,“A中公~蘇老師”在群裏發了一則廣告。
廣告圖頂部是“申論能力提升院長班”的紅白大字,左側寫著“限時優惠2980元”,右側配了4張照片,是授課老師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講課時,台下坐滿學生的場景。
北大講評群裏發布的廣告(受訪者供圖)
02
海與岸不停轉換
公考上岸並非第一次流行。市場經濟潮起潮落,一代代中國人在下海與上岸之間轉換。
不少人仍在懷念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浪潮,國家鼓勵自主創業。當時流行一句口頭禪:“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
1992年,一個外企中層管理者能拿4000多元的月薪,當時上海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隻有471元。據當時人事部統計,這一年,辭官下海者,約有12萬人之多。
誰也未曾料到,2003年“非典”疫情襲來,社會生活一時間陷入停滯,第一波公考熱出現,人們意識到穩定工作的重要性。華圖教育聯席總裁鄭文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華圖教育與中公教育都是在這一時間進入公務員培訓領域的。
第二波公考熱潮出現在2009年前後。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餘波影響,2009年國考報名人數首次超過百萬,比2005年的25萬報名人數翻了4倍,公考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
2009年,最激烈的公務員崗位競爭比達1:691,巡考族們開始“南征北戰”,買著最便宜的火車票,住著最廉價的小旅館,到全國各地參加考試,相信公務員是“金飯碗,待遇高,清閑”。
韓劇《她的日與夜》
那年,一篇評論文章寫道:“公考籠罩下的芸芸眾生相,凸顯著我們這個社會的激越、焦灼、彷徨、無奈……短短十多年光景,也許很多人已經遺忘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段激情歲月。”
那段激情歲月並未就此消散。
2015年,中國再次迎來下海浪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移動互聯網興起,加之國家部委的大部製改革限製了報考名額,考公經曆了短暫的低潮。
“公務員離職下海”的新聞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2016年8月,《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的一篇文章梳理統計,2013年以來已有36位“一行三會”官員離職下海,轉向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任職。
而第三波公考熱,則是2020年前後至今。
今年3月,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陝西等23個省市舉行了公務員筆試,大部分省份招錄都有擴招。例如,河北省考計劃招錄10104人,相較於2024年擴招12.2%;雲南共計招錄7521人,擴招31.7%,招錄人數是近5年的最大值。
華圖教育統計的數據顯示:“2025公務員聯考擴招增幅超8%,23個省份共計劃招錄16.6萬人,比去年增加12867人,此外,23個省份省考報名總人數超530萬,根據往年實際參考數據推測,今年參加省考筆試人數或超過400萬人。”
公考輔導機構培訓現場(受訪者供圖)
海與岸、岸與岸,再次發生轉換。
連漲8年後,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終於下降,不僅沒有突破預期的500萬,還減少了36萬。而與此同時,國考的報考人數還在持續攀升,2024年國考報名總人數首次邁入300萬大關,競爭最激烈的崗位,報錄比高達3572:1。
對於“考研冷、考公熱”的現象,江客分析:“經濟已經轉向了高質量發展,已經很難通過學曆直接得到更好的收入。”體製內就業的穩定性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考公人數驟增。
在這樣的變化下,公考輔導前所未有地深入高校。
03
“彼岸”一定美好嗎?
劉蘇蘇本科就讀於北大,目前是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武大)研三的學生。現在,她把所有時間都押寶在公考上。
上岸的倒計時懸在眼前,她特地在7月就完成了畢業論文開題,好留出幾個月的時間全力備考。“希望我能在明年3月前就上岸。”她苦笑,“要是沒上岸,我明年這會兒可能真的在家啃老。”
日劇《高考灰姑娘》
熟悉劉蘇蘇的人聽說她要考公,多少會愣一下。劉蘇蘇夢想像作家三毛一樣漫遊世界,期待著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向往可以在經常出差的公司工作。她一直說“無論如何都不考公”。
但讀研以後,家庭變故、健康問題讓她愈發疲憊,失眠成為家常便飯,“根本做不到天南海北地刷實習”。幾乎空白的簡曆,投出去沒有競爭力。兩年前,她向家人宣布,準備參加公考。
找個體製內的工作,在她看來意味著能在穩定的環境裏擁有一些休息的空間,“先養活自己,然後能在空閑時間養貓、溜達”。
像劉蘇蘇這樣“不像是會考公的”考公人,越來越多。
2020年畢業那年,曉雯入職一家私企,雖然薪資可觀,但加班成了常態,“最晚的一次加班到淩晨兩點”。頻繁的加班和工作的高要求也讓她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裝腔啟示錄》
大廠裁員、35歲中年危機等新聞頻頻傳來,曉雯開始意識到自己渴望一份穩定且能夠長遠發展的工作,哪怕賺的不多,至少能擁有雙休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於是,她辭去工作,為了上岸考試3年。
體製外就業環境的不確定性與高壓越來越超出年輕人的負荷,穩定、安全成為更多人的首要考慮。
對於普遍化的上岸思維,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係教授王芳則有自己的看法:“人們對所謂的‘彼岸’灌注了過多美好的想象,好像隻要這個目標達成,舒適、安定、成功等都會隨之而來。
《故鄉,別來無恙》
有些人拚盡全力上岸,好像隻是為了躺平和擺爛。也有些人上岸後失望地發現,岸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風光和美景,也沒有期待中的閑適和平靜,甚至自己根本就不適合。”
04
上岸之後還有岸
“高考反複出現在噩夢中”的敘事,正在被“高考反複在人生中重演”取代。
劉蘇蘇大四時,為了保研,投了七八個院校,寫陳述書、要推薦信、筆試、麵試,從六月鏖戰到十月,最後保送至武大。
通話這天,她做了3套行測模考題。電話裏,她不停地盤算著每套題、每個題型的做題時間、分數,在做題軟件的模擬考試中能打敗多少人,語速快且焦慮。
她已經淡忘了第一次得知“公考還有一模二模”時的震驚。
日劇《禦上老師》
鄭嶽對此甚至沒有一點震驚。
北大碩士畢業的鄭嶽沒有參加過高考,被保送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那年,他白天準備考研,晚上準備公考,還參加了哈工大的國考模考。2024年,他以“高考強度”為公考準備了小半年,每天雷打不動地計時,刷卷子、聽課、讀雜誌、複習、總結,把國考和所有能參加的選調考試都考了個遍,最後如願上岸,回到家鄉。
“我已經見識過了高考模擬、考研模擬、雅思模擬,震驚的點是啥?”各種考試都能對標高考進行準備,這在鄭嶽看來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賽道之後還有賽道,上岸之後還有岸。在一個接一個的“重要節點”上,用備考迎接洗牌,很少有人能例外。
韓劇《善意的競爭》
王芳對於上岸的執念表達過擔憂:“當環境中某種單一目標的價值壓倒性地高過了其他所有目標,人們就會不顧一切地想要得到它,而普通人可用的資源有限,自己就成了那個可得性最高的手段,於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完美的工具,特別是考試機器。”
為了實現上岸目標,身體和情緒可以被犧牲。失眠、焦慮,成了備考人的通病。曉雯回憶起自己準備麵試的半個多月,“成宿成宿地睡不著覺”,開了幾次中藥也不見效果,才意識到“良藥難醫心”。
失去的還有人際關係。不少人為了考公考編卸載遊戲和娛樂軟件,拒絕朋友的遊玩邀請。
韓劇《低穀醫生》
劉蘇蘇已經參加了一場模考,下周還要參加麵向武大學生的國考模考。她希望通過模考的閱卷和排名,了解自己在同校考生中的實力水平,這將影響到她填報誌願崗位的策略。
李津還沒有完全放棄給大廠投遞簡曆,他一邊海投、麵試、實習,一邊準備公考。參加完北大的公考一模、二模後,他常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公考,能不能考得過別人?
“不要以上岸與否來評價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王芳提醒,“上岸未必高人一等,還在海裏也未必是失敗者,允許自己和別人走彎路,彎路並不等於錯路,沒到人生終點那一刻,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麽。生命是一個過程,人生或許沒有岸,也不總在海裏,它沒有所謂應該的樣子,它唯一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
(李津、劉蘇蘇、鄭嶽、江客、曉雯均為化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