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新加坡長大,而我在美國奔波——一位母親的教育自白

本帖於 2025-10-09 12:13:1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素硯清音 編輯

有時候,人生就像一場被時間推著走的旅程。
九年前,我成為母親的那一刻,也同時開始了另一段漂泊。

孩子剛出生不久,我和他的父親因種種原因離婚。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
“一個女人,能不能在沒有完整家庭的情況下,把一個孩子養好?”

但現實並沒有給我太多思考的時間。那時我麵臨的,是生活的逼仄——房貸、簽證、收入、未來。
於是,我做了一個艱難卻又不得不做的決定:
——把孩子留在新加坡,由父母幫我照顧,而我獨自來到美國闖蕩。

 

奔波在異鄉的母親

這些年,我在美國努力打拚。
我從初入職場的新人,慢慢熬成了能獨立撐起項目的女人。

白天我開會、寫報告、麵對客戶和同事;
夜晚卻常常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看著微信裏孩子的視頻——
他學會了騎自行車、在學校表演英文詩、拿到數學比賽的小獎杯……
而這些瞬間,我都不在。

別人看我獨立、能幹、有事業心,
可隻有我知道,每一個“成長”的背後,
都藏著多少次在夜裏崩潰的淚水。

 

媽媽,你什麽時候回來?”

這是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

孩子每次視頻時都會問我。
有時我回答:“等媽媽忙完這個項目。”
有時說:“等媽媽存夠錢,就能帶你來美國。”
可“等”這個字,在孩子的成長裏,一年一年地延長。

我怕他慢慢習慣了沒有我的日子,
也怕他長大後理解成——媽媽選擇了離開。

母愛不是陪伴的總時長,而是那份心意是否持續流動。
可身在異國,我也常在想:
當孩子的成長缺席了母親的日常,愛是否還足夠完整?

 

教育,不止是成績與未來

父母常和我視頻,告訴我孩子成績不錯,也懂事。
可有一次我回新加坡探望時,
他在學校門口遠遠地看到我,卻愣了一下,
像是麵對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那一刻,我心裏有種刺痛——
原來“成績好”並不代表“孩子幸福”。

我漸漸明白,教育不止是把孩子“教得成功”,
而是讓他感受到愛、安全與連接。
而我,也在慢慢學會:
陪伴不隻是“在身邊”,也可以是“在心裏”。
 

寫給和我一樣的媽媽們

在海外,像我這樣的母親並不少。
有人因為簽證、有人因為工作、有人因為生計,
不得不把孩子托給父母照顧。

我們常在夜裏問自己:
“這樣的選擇,錯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努力地去愛、去給孩子一個更穩的未來。

隻是,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
別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
是你的聲音、你的回應、你偶爾的溫柔。

 

如今,孩子已經九歲。
我計劃明年把他接來美國一起生活。
我不知道我們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建立那份親密,
但我知道,我想努力去彌補。

教育,不是完美無缺的過程,
而是一場母與子共同成長的旅程。

所有跟帖: 

越早接過來越好,祝福你和你的孩子! -linda2- 給 linda2 發送悄悄話 linda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25 postreply 13:06:5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