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推其實不一定非要達到什麽功成名就的質變才叫推,更多時候是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雖然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已經讓孩子處在不同的賽道了。
早上看一些藤娃家長說,大廠沒什麽,我自己就在大廠,藤娃不應該把大廠作為目標。這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其實說出這話的人是推過自己的,是在矽穀卷出來的成功者。經過二三十年的自推,已經beat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了。孩子有這樣的父母和家底,其實已經處於更高一層的賽道了。
我也認識一些本地堅持理想的文科藤娃,但是我們這種水平的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孩子更多的隻能靠自己單打獨鬥,艱難地向上摸索著。如果父母當初像這些灣區和nyc的同輩一樣拚過而不是在中西部求穩怕變,現在也許就能拍出個幾米對孩子說,不要為五鬥米折腰,做你想做的事。還有比如私校州大,中西部躺平的家長很多就會斤斤計較那點學費差價,最後犧牲的是孩子。
追求大廠/礦的很多都是中西部的家長,缺啥補啥,其實也是物質水平不同才造成了父母境界的差異。先物質後精神的次序還是符合基本規律的,即使是藤娃,如果家裏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空談理想,很多時候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