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原則適用所有的文化,國家和時代的學校。不能提供這種功能的學校的價值就很低。
社會上升渠道的多樣性和時代特征決定了高校價值不是絕對的,取決於不同時代社會提供的上升機遇,也取決於學生本身家庭的社會角色和學生本身的特長和特質。
少數藤校(T3和大貓)和頂級LAC是現有利益格局的捍衛者和強化者,強調社會關係和特權的固化,使用的手段是Legacy,校友網,輿論控製和職業和社會資源的壟斷。富二代官二代是這個體係的最主要受益者。雖然中產甚至少數人群也被容納,但上升機遇和其他學校比優勢並不明顯,因為他們並不是這類學校服務的首要對象,出了校門還得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吃飯。這類學校最強調的是prestige和exclusivity,表現出來就是特在乎排名,低錄取率一類帶來優越感的指標。
技校和強調職業訓練的私校(包括其他四所藤校和大部分T30的私校)麵對的是中上產的聰明孩子。這些孩子的特點是聰穎,勤奮,充滿野心,家庭殷實但缺乏上層的社會關係。這些學校的特點是往往有很強職業教育和職業網絡,上層社交網絡並非沒有那麽強大)
另一個實力巨大的圈子是各旗艦州大。這類學校大多具有很強的地方勢力,影響力擴及政治和經濟領域,有的甚至有國家甚至國際的影響力。比如UVA在政壇的影響力巨大甚至擴張到全國。Cal,UM則在科研,產業甚至政界打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州大的弱點是人數巨大所以人均享受到的資源有限,但有能力的孩子會得到遠超平均水平的資源。
說到底學校的價值在於他給學生提供的職業或社會階層的提升,誰能從中得益不僅取決於學校,更取決於學生自身能力特點和社會背景的匹配度。下麵提到學校校園到高雅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其實是一廂情願了。就像在中南海當警衛雖然環境很高貴,倒不如到三線城市做個派出所長來的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