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當年為什麽要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毛主席當年為什麽要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新中國的發展曆程中,有許多影響社會變革的大事,其中有一件令許多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如今,距離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可這場運動帶給國內社會的影響依舊存在。

與那個年代相關的許多作品,也都描繪過上山下鄉的事情,這令很多人更加好奇。作為上山下鄉的發起者,毛主席的決策將這件事推向高潮,那麽令人不理解的是,毛主席當年為何要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呢?
 

*****

 

 

 

實際上,上山下鄉運動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與蘇聯長期合作,國家從蘇聯獲得大量援助。為了考察蘇聯的發展模式,中國派出了許多代表到蘇聯,1954年,蘇聯開展了大規模墾荒運動。

與以往的做法不同,蘇聯此次動員了大量城市青年移民墾荒。這個做法引起了中國代表團的關注,仔細考察後,他們回國向中央報告了此事。

中國與蘇聯都在二戰中受到巨大損失,城鎮與農村的人口嚴重減少。戰後發展中,農村的發展對於國家來說十分重要,這關係到農業建設。此外,動員青年上山下鄉,也是蘇聯當局解決城鎮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手段。

此事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毛主席一直都很重視農村發展,考慮到城鎮與農村有著不同的環境,發展的基礎就不一樣。若是城鎮中年輕力壯,有著文化知識的青年到農村勞動,一方麵可以幫助農村發展,提升農業水準,另一方麵可以解決就業等問題。

*****

 

 

 

50年代開始,國內就出現小部分下鄉青年,他們來到農村從事不同的工作。一開始上山下鄉並非強製性的政策,隻是部分人們自發的行動,在國內產生的效果相對有限。

進入60年代之後,國內的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特殊時期的到來,令社會受到了極大影響。比如高考等停止,許多學校出現了學生滯留的情況,對於當年的學校來說,學生畢業之後要負責分配工作。

可長期的運動,導致各地學校滯留的學生越來越多,可以分配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無法容納這麽龐大的滯留群體。再加上紅衛兵等運動出現了失控的情況,許多學生變得十分激進,甚至出現了在學校鬧革命,鬧運動等情況。

*****

 

 

 

對於中央來說,如何安置這龐大的群體,解決他們的出路,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毛主席分析了各地局勢之後,決定推動上山下鄉,讓更多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插隊。

毛主席一直都是非常推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人,他認為隻學習是完全不夠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行。大量的學生長期在校園內學習,又生活在城鎮,對於底層等生活認知不夠。讓他們前往農村勞動生產,一方麵幫這個滯留群體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出路,另一方麵讓這些長期脫離實際的群體,通過勞動生產進行再教育。

至此,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推廣,越來越多的城鎮青年被送到了農村,開始接受新一輪的教育。這項政策確實解決了城鎮的就業問題,減輕了許多學校的壓力,讓更多的年輕人有了新的出路。隻是,由於特殊時期的影響,這項政策發布之後被錯誤扭曲。

*****

 

 

 

政策變成了強製性,又與法律等牢牢綁定在一起,導致許多抗拒此事的人受到了懲罰。在執行層麵,又出現了一刀切等情況,沒有考慮到實際狀況,使得知青分配等工作變得相當混亂。

不過,這場運動確實改變了許多人,經曆過農村的勞動磨練,不少知識青年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更多的人開始否定原本不切實際的思想,變得更加務實。

艱苦條件的磨練,還令許多人的意誌力得到了提升。但這場運動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毛主席的初衷是希望勞動與知識不會出現分化的情況,知識分子不應該是依附於勞動人民的群體,兩者應該結合在一起,不存在什麽分化的群體。

遺憾的是,這場運動由於管理等一係列的問題,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盡管它出現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但上山下鄉需要被公正客觀看待,不應該存在偏見。

它確實是有利有弊的一次嚐試,全國有2000多萬青年受到這次運動的影響,這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幫助,這些下鄉青年後來都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