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赫魯曉夫對中國上山下鄉的影響——上山下鄉50周年祭之四
上次說到毛的新村夢,其實就是他的中國夢。它雖然不容回避,但那是上世紀20年代初曇花一現、幾乎沒人注意的一件事情。
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30年以後,即上世紀50年代,曆史居然給了他把這個夢想付諸實施的機會。
1949年以後,最早上山下鄉的應該是以八千湘女上天山為開端的援疆事件。後來才知道,裏麵還隱藏著王胡子為其部下配老婆的目的。
到了1954年,即斯大林死了的第二年,剛剛上台的赫魯曉夫在蘇聯發起大規模墾荒運動。這對毛有很大啟示。
對於這件事情,潘鳴嘯先生在《失落的一代》中有所論述。他說:“把城鎮青年送去發展農村的想法並不是毛首創的(正如企圖在農村搞社會主義革命那個想法一樣)。那是出自毛未來的死對頭赫魯曉夫的思想。作為共產主義領袖,他們兩個都是農民出身而且都受了民粹主義的影響。1954年,赫魯曉夫希望盡快改善不景氣的蘇聯農業忽發奇想,利用城市共青團團員們的先鋒精神,動員他們去開墾位於卡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的3500萬荒地。這場由勃日涅耶夫領導的‘運動’開初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兩年後,約30萬大城市的青年在這些土地上安置下來。到了50年代末,他們生產出的糧食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1955年,這種經驗引起了中國共青團中央委員會的注意,從而在團刊上轉載了赫魯曉夫1954年2月20日對首批莫斯科自願開墾者發表的重要講話,並附上洋溢頌揚之司的評論。團中央隨後組織了一個代表團赴蘇聯學習經驗,回來呈交了一個報告,黨中央大加讚賞,並從6月底起予以轉發。幾個月後團中央組織了第一個知識青年團隊到黑龍江北大荒去開荒,其中包括一些城鎮共青團團員,也有農村青年畢業生。這個開荒團就是後來為動員上山下鄉反複宣傳的典型。……然而,原本是從蘇聯老大哥那裏學來的這一事實,很快就被忘得一幹二淨,而毛主席卻被譽為下鄉運動的始創者。”
他還說,與蘇聯模式相比,中國的下鄉運動顯得重要得多,而且發展方式很不同。比如,知青開荒者沒有能在經濟上有所作為。他們被迫使用簡陋的工具,自然遠遠不如那些從小就在地裏幹慣苦活兒的農民。因此,從1957年起,大多數的知青都被送去已開發的農村,而不是開荒了。
這就是說,從一開始,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就喪失了發展生產的意義,隻剩下改男造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