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左為老師youtube 視頻記錄整理的一個片段)
視頻網址:
新軍
新軍的全名是新建陸軍,是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後編練了新式陸軍新軍,最早是由袁世凱在前進挑戰邊練的。後來滿清推行新政,計劃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但是,最後由於經費不夠,到清朝滅亡的時候,全國各地一共邊練了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新軍的編練,完全學習西方使用西方的軍事製度,西方的訓練方法,西方的武器裝備。這樣訓練出來的新軍,就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他們潛移默化的學習了西方的思想,尤其是南方的新軍。
湖光總督張之洞思想開放,他提倡知識化的新式軍人。湖北新軍各營都開設大講堂,開設月報是允許士兵公開閱讀報刊。在科舉被廢除之後,大量的讀書人參加新軍,因為他們發現加入新軍是另外一種可以加入到官僚體係的途徑。而且,現在新軍又推崇知識化。這時候革命黨人就發現了新軍這個新的土壤。他們發現新軍的文化氛圍非常適合新傳革命,他們就把發動機的對象,從會黨轉變成了新軍,向新軍宣傳革命。
這些革命黨人,很多都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他們在回國之後加入新軍,在新軍裏麵策動士兵加入革命。還有一些在日本社會學校畢業的優秀人才,他們在新軍裏高級職務,比如說吳祿貞,比如說張紹曾。他們在回國之後當上了新軍的統製。統製就相當於是師長,是一個鎮裏麵最高的職位。再比如說藍天蔚和蔡鍔,他們回國之後都當上了協統,協統相當於旅長長。這些人在辛亥革命的時候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昌起義就是靠新軍發動了起義。
當時在新軍裏麵宣傳革命的是共進會和文學社,這兩個組織都是革命黨專門發展新軍士兵的組織。所以清朝建立新軍本意是要保護自己,是想維護清朝的統治,沒想到,卻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脅。有一種說法,說張之洞是清朝的“掘墓人”,就是因為張之洞的湖北新軍被革命黨滲透的厲害,新軍起義導致清朝滅亡。
到清朝後期的時候,各地的督撫已經意識到新軍的威脅了,他們對新軍的限製越來越多,比如說平時不給新軍的士兵發子彈,隻有在訓練的時候才發少量子彈。舉個例子,雲南的新軍雲南講武堂,講武堂的教官隻在演習的時候才給每個士兵發十五發子彈。但是,這也阻止不了新軍起義。雲南講武堂的學生,他們把發的十五發子彈隻打五發,把剩下的十發偷偷藏下來。他們就是靠著這一點一點積累的子彈,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武昌起義成功之後雲南很快響應,他們用這些子彈攻下軍械局和總督府。
新軍士兵造反跟革命黨的宣傳有關係,更大的因素是上升道路越來越窄,這些讀書人參加新軍,本來就是想在新軍裏麵一步一步的升遷,進入到官僚體係,但是隨著滿人收權,他們能晉升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再加上朝廷對他們的防範,反倒使他們更加悲觀了,最後加入到了革命的陣營。
好了,那我們前麵講的。辛亥革命時期,發動起義的四股力量分別是革命黨,立憲派,會黨和新軍。從這四股力量,我們就能看出來,辛亥革命能夠成功,軍事上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新軍,穩定革命成果的主要是立憲派。這兩股力量其實都是被清廷逼到自己對立陣營的。滿清貴要是不收權,立憲派就不會倒戈,新軍也不會造反。所以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在辛亥革命裏麵,革命黨當然也起到了作用,起到了宣傳鼓動的作用,但是沒有新軍和立憲派的倒戈,革命黨的起義還會像之前的十次一樣,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說立憲派和新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