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斯登垮台十年後 金融危機的種子再次萌芽(圖)

十年前的這一周貝爾斯登公司受到救助,六個月後雷曼兄弟破產,自那以來監管部門便將防止這一幕重演作為自己的使命。不過即使近期發生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危機重演還是有可能的。


2008年3月,樓市活動人士抗議政府支持的對貝爾斯登的救助和出售。

2008年3月,樓市活動人士抗議政府支持的對貝爾斯登的救助和出售。


十年前的這一周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受到救助,六個月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Inc.)破產,自那以來監管部門便將防止這一幕重演作為自己的使命。

不過即使近期發生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危機重演還是有可能的。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公司的危機背後有更深層的經濟因素。這些因素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概每隔10年就會引發一場危機,現在這些因素依然存在:大量資本跨境流動,政府、公司和家庭債務節節攀升,超低利率在經濟領域的隱蔽角落滋生冒險行為。

二戰後25年的時間裏全球實際上沒有發生什麽危機。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合著者羅格夫(Kenneth Rogoff)稱,“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時期的普遍違約以及二戰為經濟創造了一條相對無負債的增長道路。資本管控措施限製了跨境流動資金規模,同時利率上限之類的規定限定了誰能貸款及其貸款數額。

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去監管行動使得資本能在境內外自由流動,危機便不時發生:始於1982年的拉美債務危機、80年代美國商業房地產及儲蓄與貸款危機、1997年-1998年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1998年-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2007年-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2009年-2013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且間或發生國家層麵的危機,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的北歐國家危機和整個90年代日本的危機。

貝爾斯登既是樓市泡沫的推手,也是這場泡沫的受害者,低利率和龐大的海外資本湧入加劇了樓市泡沫——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稱之為“全球儲蓄過剩”。貝爾斯登安排了住房抵押貸款,而這些抵押貸款吹大了樓市泡沫,該行還以短期借據(IOU)形式大舉借款。當這些抵押貸款變成壞賬,貝爾斯登的債權人抽走了他們的資金,這實際是對該銀行的擠兌。

此後出台的銀行監管措施大多是為了確保像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 JPM)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不會重蹈覆轍。當時在美聯儲的撮合下,摩根大通以低價收購了貝爾斯登。監管機構要求增厚用來吸收損失的資本緩衝,增加可用來償還債權人的現金和流動資產儲備,限製會刺激冒險行為的交易和薪酬舉措,並製定不依賴納稅人救助且不引發無序破產的破產清算程序。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任命的官員和國會開始放鬆上述監管,但現在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發生破產的可能性看似非常小。

2007年的8月,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的開始,迄今正好十年。這場由美國開始爆發的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和經濟大衰退。十年後,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帶你回顧這場風暴,並探究其背後的成因。

但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研究主管Hyun Song Shin在2014年演講時對“關注過去已知的弱點而不去探究新危險”這種趨勢發出警告。雖說銀行業比10年期更強大了,但金融係統還未回歸到1980年之前的受抑狀態。

Shin指出,債券市場提供的信貸日益增長,這對銀行不利,並且使許多國家的公司和政府債務超過了危機前水平。新興市場美元債務規模龐大,如果美元大幅升值,新興市場很容易受到衝擊。危機前,全球80%的投資級公司債的收益率高於4%,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稱,截至去年10月,收益率高於4%的公司債不足5%。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美國總債務與GDP的比值為250%左右,仍處於危機時代的高點,而中國的債務水平已趕上並超過美國。截至2016年年底,美國公司的債務已達到資產的34%,至少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由於通脹和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償債負擔沒有成比例地增加,但已開始攀升。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顯示,每年仍有逾1萬億美元流入新興市場。

我們無法從中預知危機將在何時、何處發生,或者可能引發危機的導火索。危機通常會意外出現是因為危機常常始於對一個看似非常合理的假設,每個人都照此行事,這就埋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在1982年,人們都認為墨西哥一類的國家不會違約;在1997年,人們都認為亞洲的固定匯率不會崩潰;在2007年,美國人都認為絕對不會出現全國性房價下跌;在2011年,人們都認為歐元區成員國不會違約。在芝加哥運營自己的金融研究公司的James Bianco猜測,現在同等的問題可能是:人們認為通脹或經濟增長永遠不會加速。如果其中一種情況變為現實,那麽低利率將不再可持續,而低利率是推動家庭股票和房產財富相對可支配收入升至紀錄高點的原因。

Rogoff也持同樣的觀點:如果能以極低的成本借到錢,而且一直這樣維持下去,那麽很難出現危機。從曆史標準來看,實際利率上升1.5至2個百分點(他不是在進行預測)是較小的幅度,但可能會導致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債務負擔不可持續。

各國央行對此當然心知肚明,這也是他們對過快加息持謹慎態度的一個原因,但央行對過慢加息也感到不安,因為問題將變得更嚴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