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審查製度、保護主義和抄襲往往是提到中國科技公司時很多外國人首先聯想到的事情,但了解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關鍵在於跳出這些認知的條條框框來進行思考。
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市場,在很多方麵已經領先世界。圖為一群少女去年參加北京的一個活動前玩手機。
筆者曾向一位常駐北京但經常往返美國的風險投資人請教:外國投資者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才能了解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這位投資人發來了一連串他經常聽到的見解:
“沒有言論自由你就無法創新;在審查製度下,你永遠都搞不清你能做什麽產品;要不是因為中國的保護主義措施,美國公司會取得成功的;如果可以選擇,中國人會非常想看美國的網站。”這是他列出來的一係列說法。
盡管審查製度、保護主義和抄襲往往是提到中國科技公司時很多外國人首先聯想到的事情,而且它們也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了解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關鍵在於跳出這些認知的條條框框來進行思考。
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市場,在很多方麵已經領先世界。根據中國政府的一份報告,去年,在中國約7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有一半用戶曾使用智能手機在商店和餐廳進行線下支付,28%的用戶曾使用智能手機叫外賣,44%的用戶曾使用智能手機閱讀網上小說。
下麵是大家需要了解的有關中國互聯網及其如何影響全球其他地區的信息。
1. 中國人並沒有叫囂著非要繞開政府的互聯網過濾器去訪問穀歌(Google)、YouTube和Facebook等網站。
中國確實對互聯網進行嚴格審查。許多人對防火牆造成的生活和工作不便感到沮喪。
不過,大多數中國人不關注他們無法訪問的信息,因為國內網站綽綽有餘地填補了這些空白。
今年早些時候,有位13歲的親戚從內地來香港,當筆者問她會不會想看YouTube上的視頻時,她回答說不想。她更喜歡中國的視頻網站。她的英語很好,所以這件事與語言障礙無關,而是與熟悉度有關。她是看著中國電視劇和網絡綜藝節目長大的。
2. 即便外國應用程序被解封,中國競爭者也會獲勝,因為使用中國應用的人已經非常多,這些產品已經變得不可或缺。
互聯網通話和即時通訊應用Skype、WhatsApp和Slack在使用方麵並未受到限製,卻根本無法替代中國人廣泛使用的本土產品。以微信為例,騰訊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TCEHY, 簡稱口騰訊控股)的這款社交/即時通訊應用用戶已經超過了9億。
HAX Accelerator的項目總監Ji Ke表示,中國靠微信運行,初創企業也是如此。這家風投公司主要是把北美和歐洲的硬件初創企業帶到深圳,以利用深圳靠近生產設施和供應鏈的優勢。Ke稱,Hax對這些從國外移植進來的企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們上微信,這樣就可以與當地人交流、進行支付並且組織活動。
在中國,騰訊的微信遠比互聯網通話和即時通訊應用Skype、WhatsApp和Slack更受歡迎。圖為騰訊在深圳的新總部。
他說,他們嚐試著用了幾次Slack,但在幾天之後又轉回到了微信,因為跟他們商談的很多人都沒有Slack。
3. 一旦一種技術或商業模式出現,中國人可以巧妙地讓其適應本地市場,在中國,這被稱為“微創新”。
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分別排第一和第三的Oppo和Vivo贏得了年輕人和不太富裕的小城市消費者的青睞。這兩種品牌的手機外觀和iPhone相似,具有很多相同的功能,但由於中國製造成本基礎較低,其售價不到iPhone的一半。
這幫助推動Oppo和Vivo的市場份額擴大了一倍,而蘋果的市場份額下降13%,至第四位。
美團點評(Meituan Dianping)最初是模仿團購網站Groupon的商業模式。如今美團的業務涵蓋外賣送餐服務、酒店預定、電影票銷售,並提供Yelp式的點評服務。Groupon呢,依然是一家團購網站。
4. 移動支付的迅速采納為新產品和新業務模式創造需求。
移動支付五年前在中國還幾乎不存在,如今卻已無處不在,餐館、出租車、便利店等都可以使用移動支付,這使得無現金生活成為可能。
據艾瑞谘詢(iResearch),2016年,中國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增長近四倍,至人民幣58.8萬億元(合8.6萬億美元),其中約8,000億美元用於叫車服務、遊戲和購物等。相比之下,據Forrester Research,2016年美國移動支付增長39%,至1,120億美元。
由此催生了共享單車等新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應用進行支付並打開車鎖,這樣就不需要信用卡或充值卡,也不需要停車點。共享單車如今已經占領了中國各大城市。
5. 如今,模仿的方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逆轉
Facebook跟隨微信的步伐,加入了電商、朋友對朋友轉賬和購票等功能,Tech in Asia網站將此稱為Facebook的“微信化”。蘋果上周宣布,iMessage服務將支持朋友對朋友轉賬功能。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周的報道稱,美國的快餐連鎖店和高端酒店正在拓展午餐外賣服務,筆者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中國的2015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