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預算案引質疑:預算平衡靠假設和會計花招?(組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10年內實現預算平衡的方案中不乏激進甚至前後矛盾的經濟假設和會計手段,引發各方諸多質疑。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他的預算方案將在未來10年消除赤字。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他的預算方案將在未來10年消除赤字。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出的10年內實現預算平衡的方案中,不乏一些激進的甚至前後矛盾的經濟假設和會計手段。

舉例說:白宮預計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將加速增長,而通脹率和利率不會大幅提高。這種結果反過來會推動國民收入增加,降低社保支出需求。但要實現高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幸運組合,有賴於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但許多預測人士並不支持這種假設。

隻要比較一下白宮和其他機構給出的利率預期,便可看出特朗普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看法與其他人有多麽的不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預計,即使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加速,到2019年短期利率也將從目前的不到1%攀升至接近3%。而特朗普政府預計,到2019年短期利率將僅升至2.1%。

再舉一例:特朗普在周二提交的預算案中提議大幅削減教育和研發預算,而這兩個領域恰恰能帶動生產率攀升,在不造成通脹或利率攀升的情況下推動經濟提速。根據特朗普的提議,明年美國國防部研發撥款將減少25%,美國國家航空及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研發撥款將減少23%,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研發撥款將減少20%。

投資研究公司Evercore ISI經濟學家Ernie Tedeschi表示,經濟政策是權衡的結果,沒有權衡就做假設類同欺騙。

特朗普的預算案側重於削減赤字,但他還有別的政策偏好,兩者可能並不相容。例如,特朗普提議撥出2,000億美元用於公私基礎設施投資,但也提議未來10年將聯邦公路信托基金(Highway Trust Fund)預算減少950億美元,公路信托基金是維護美國公路橋梁的主要資金來源。

特朗普的預算案似乎還重複計算了經濟加速增長的好處:第一次是抵消稅率下調對政府收入的影響,第二次是有助於逐步削減預算赤字。

白宮預計,未來10年的多數時間,經濟增長率將從過去10年的接近2%提高至3%,原因之一是稅率下調將刺激經濟活動增長。白宮此前說,經濟增長提速意味著減稅帶來的成本可以通過減稅帶來的收益來自我支付,做大經濟蛋糕後,政府可以分取較小的一塊。

特朗普在周二的預算案中預計,他的經濟政策(包括稅收方案)對收入的影響不僅僅是中性的。據預算案估計,政府收入還將額外增加2.1萬億美元,幫助預算到2027年實現平衡。

但美國盡責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主席Maya MacGuineas說,一筆錢不能用兩回。

一位白宮官員表示,預算案沒有重複計算經濟增長的利益,因為預算案假定稅收計劃的成本將由其他策略來負擔,比如對稅收優惠加以限製和封堵漏洞等。

但在沒有稅收計劃的任何細節來支持白宮的這一承諾的情況下,民主黨人對這一收入估算表示不滿。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Jason Furman說,美國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使用這種欺騙性的會計伎倆,肯定逃不掉。Furman曾擔任奧巴馬(Barack Obama)高級經濟顧問直至今年1月。他說,減稅能給經濟帶來多大提振可以商榷,但把減稅的好處重複計算是缺乏說服力的。

他用一個賣圓筒冰淇淋的公司打比方。他說,一開始,這家公司以一個冰淇淋兩美元的價格賣出100個,收入200美元;之後這家公司計算得出,把價格下調到一個冰淇淋1.5美元的話,可以多賣33%,也就是133個冰淇淋;這樣算下來,銷售收入基本保持在200美元沒有變;但如果用預算案中的會計手法,現在的銷售收入就變成了266美元,也就是賣掉133個冰淇淋,每個兩美元。

曾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經濟顧問的前財政部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發表推文說,在他研究總統預算的近40年裏,這似乎是最拙劣的會計錯誤。

美國財政部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周二被要求回應批評時說道,政府還無法估計預算案產生的影響,因此作出判斷為時過早。

下個月,美國國會議員將起草他們自己的預算計劃,但他們不能使用特朗普預算案給出的數字。按照特朗普的預算案,如果經濟增長維持在2%而失業率不上升,那麽未來10年財政赤字將擴大3.1萬億美元。

盡責聯邦預算委員會預算分析師Ed Lorenzen說,特朗普的預算案讓國會左右為難;如果國會通過了與收入中性的預算計劃相一致的稅改法案,就會發現預算案中的數字根本對不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