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過去九年後,全球自由貿易的浪潮正在退卻,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跨境銀行信貸和國際資本流動大幅下降,各國以及企業都在慌忙地適應這個貿易和金融壁壘日益上升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經濟乘著貿易和金融業浪潮崛起,幫助發展中國家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也為富裕國家提供了更低價的商品、利潤豐厚的投資機會以及世界將更加和平的希望。
但現在這種浪潮正在退卻。
金融危機過去九年後,與總體經濟產值相比,全球貿易幾乎沒有增長,跨境銀行信貸和國際資本流動大幅下降,美國和西歐公民對移民的抵製情緒日趨強烈。
圖片來源: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像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這樣的民族主義政界人士的影響力日漸加大。特朗普在上任後的首個工作日就簽署了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行政命令,並稱此舉對美國工人而言是件好事。
對於傳統經濟學家而言,全球化是通往繁榮的途徑。植根於斯密(Adam Smith) 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分別於1776年和1817年問世的著作,傳統觀點認為,貿易是財富的基礎,因為通過讓各個國家專注各自擅長的領域,各國的效率得以提高。
他們當中幾乎無人完全意識到現代經濟中全球化的負麵影響。從經濟上將不同國家聯係在一起,這種做法也擴大了全球勞動力儲備,使富裕國家的工人和發展中國家低薪工人展開競爭。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球貧窮人口的財富,但也在美國和歐洲引起抵製情緒。與此同時,金融自由化導致了的金融過度,並最終引發危機。
隨著多餘的集裝箱船停止使用,巴基斯坦的拆船行業正蓬勃發展。 圖片來源: PPI/ZUMA PRESS
大型投資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Inc.)的首席執行長Larry Fink在2月份致員工的備忘錄中稱,全球化正在退卻。該備忘錄概述了新的企業戰略。
早前的一個全球化時代(從1870年到1913年)在世界陷入大戰之後終結。不斷升高的貿易壁壘後來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前這個全球化時代未必會以同樣災難性的方式終結,但在反作用力不斷積累之際,國家、企業、跨國機構以及普通民眾已經在慌忙地適應這個貿易和金融壁壘變高的世界。
花旗(Citigroup)和匯豐(HSBC)等大銀行已經收縮其全球陣線。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等工業企業正在針對一個更加本地化的世界研究戰略。全球化的衛士,比如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正在艱難應對來自中國和其他新興勢力的挑戰。窮國會發現,靠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變得更加困難。富國會發現,海外市場變得不那麽友好,而他們的工人則在勉力滿足自動化工作環境的需求。
圖片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批評全球化的人士認為,跨境貿易和金融活動的放緩將有助於緩解富裕國家非熟練技工薪資所麵臨的壓力,抑製金融泡沫的威脅,並降低跨國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在二戰後開啟的全球化時代中,貿易增速常常遠快於經濟產出增速,並且幫助推動了整體經濟的增長。但現在貿易增速幾乎無法跟上經濟產出的增長。貿易增速放緩持續的時間已遠遠超過2007年-2009年金融危機持續的時間,而正是這場金融危機引發了貿易增速的放緩。根據WTO的數據,在2011年-2015年期間,全球商品出口總額萎縮了10%,為二戰結束後最大的四年降幅水平,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拖累。與此同時,10年商品出口增速也降至當前時代以來的最慢水平。
圖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家服裝廠。 圖片來源:PETTERIK WIGGERS/PANOS PICTURES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 Inc.)的數據顯示,以股票和債券購買、外國直接投資和借貸為形式的年度跨境資本流動規模,從2007年的11.9萬億美元降至2015年的3.3萬億美元,降幅超過三分之二。海外銀行貸款,尤其是來自歐洲的銀行貸款受到嚴重衝擊。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銀行持有的跨境貸款較2008年的35.5萬億美元萎縮21%,至28.2萬億美元。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貿易經濟學家Gary Hufbauer估算,得益於1950年以來貿易和金融融合程度的加強,美國2016年的產出要比沒有出現這種融合會達到的水平高出2萬億美元。他認為,抑製全球化的步伐實際上將減緩美國的收入增長速度。
全球經濟在衰退後複蘇乏力,特別是生產資料和大型投資項目需求低迷,這是全球貿易放緩的部分原因。
圖片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另一個原因是貿易保護主義。據監控貿易的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統計,自從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全球範圍內實施了近7,000項貿易保護措施。其中大約一半針對中國。
跨國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建立了全球供應鏈,例如將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與中國的輪胎製造商、美國的零售商聯係起來,或是將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者和星巴克餐廳連接起來。
這些商業網絡刺激了貿易,但目前已經開始收縮,因為企業實現本地化生產,減少了零部件進口。世界銀行稱,2011年前後全球供應鏈不再增長,在之前20年中年增速約為4%。
中國一度是一個從國外進口大宗商品和製成品並進行組裝後重新出口的全球組裝平台,但現在中國需要的相當一部分零部件都是在國內生產。
中國深圳電子製造商Hatch International Ltd.的創始人Benjamin Dolgin-Gardner稱,現在該公司生產的平板電腦使用中國製造而不是從亞洲其他地方進口的LCD屏幕。MP3播放器的存儲芯片也是在中國製造,而不是從日本和韓國進口。
投資公司標準人壽投資(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駐倫敦經濟學家Alex Wolf稱,中國大陸正逐漸掌控整個供應鏈,這令韓國、台灣及其他與其經濟緊密相連的經濟體出口下降。
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包括全球範圍內采用的新銀行業監管規定,這些規定要求銀行擴大針對證券和貸款的緩衝資本。這種做法打擊了銀行承擔跨境風險的意願。
中國曾是一個從國外進口大宗商品和製成品並進行組裝後重新出口的全球組裝平台,但現在中國需要的相當一部分零部件都是在國內生產。工人們在組裝手機。 圖片來源: ST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
中國、塞浦路斯、冰島、巴西和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采取了資本管控措施來限製一波波進出本國金融係統、可能帶來不穩定影響的資金。總體來看,2008-2014年,在經濟學家陳庚辛(Menzie Chinn)和Hiro Ito跟蹤的108個國家中,有31個國家對全球資本流動的開放程度降低,13個國家的開放程度增強。
這較危機前五年的情況是極大的逆轉,當時有40個國家對全球資本流動的開放程度加強,12個國家的開放程度降低。
富裕國家的一大期望在於,藉助全球化趨勢的逆轉來減弱低薪資水平國家的競爭,從而提升本國非熟練技工的工資水平。但迄今為止的情況並非如此。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數據,從全球來看,平均薪資增速在過去五年放緩至2.1%;與之相比,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之前的五年中,平均薪資增速為2.4%。
在美國,工人工資和薪金在過去五年每年增長2%,不及危機前五年2.9%的水平。
但這種情況未能平息許多批評全球化人士的聲音。特朗普去年6月造訪賓夕法尼亞一個鏽帶地區時稱,全球化使得那些向政客捐款的金融精英們非常、非常富有;但是卻讓數百萬美國工人一無所有,隻能陷入貧窮和痛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