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學熱”到“海歸潮”,中國學生選擇了什麽?(組圖)

就像中國政府積極宣揚的那樣,中國留學生畢業歸國的比例正在升高,但他們中很多人回國隻是因為別無選擇。

圖為周一,河北省一所中學舉行誓師大會迎戰高考。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係統促使許多學生出國求學。

圖為周一,河北省一所中學舉行誓師大會迎戰高考。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係統促使許多學生出國求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選擇出國求學。如今,就像中國政府積極宣揚的那樣,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選擇了回國。

“百川奔流終歸海,同心築夢正當時”,這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近期一篇文章標題。文章稱,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澎湃而至。

雖然中國政府對這股“海歸潮”引以為豪,但促使海外留學生歸國的可能並非愛國情愫,甚至也不是經濟機會,而是簽證等現實層麵的因素。同時,也不是每個海外留學生都選擇了回國。

近年來,中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係統又頗令人受挫,從而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留學熱。官方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出國的留學生人數已達50多萬,是2000年的13倍多。


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80%的留學生選擇回國,而2006年的歸國比例僅為三分之一左右。

其原因之一是現在的留學生群體中本科生較多。而以往的留學生一般會攻讀博士或類似高級學位,因此在國外更容易找到工作。

此外還有法律因素。在美國──民調中最熱門的中國人留學目的地──近幾年對H-1B(特殊專業工作)簽證的需求遠超規定配額,就算獲得工作機會也未必能拿到工作簽證。

沒有簽證的留學生不得不另謀出路,比如申請就讀其他學位課程,或者回國尋找機會。

中國政府也大力吸引留學生回國,比如建立旨在培育歸國人員創業的產業園。2000年時,中國有大約50個此類產業園,如今已超過300個。然而,歸國人員想要真正獲得這些資源,還需要經過一道道繁複的政府審批手續。

此外,北京等城市還給高學曆歸國人員開出落戶這一誘人條件,方便其享受各種社會福利。

近年來,中國興起了一股創業潮,這部分歸功於那些傳奇的互聯網企業家──比如阿裏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等。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主任、歐美同學會(China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副會長王輝耀說:“中國提供很多高科技機遇,比如在移動互聯網、科學和創業等領域,所以比起美國來,即便機會不是更好,起碼也是相當的。”

2014年,31歲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碩士馮楓(Feng Feng,音譯)回到北京,創立了一家教育谘詢公司。

她說,自己在美國的大多數中國朋友也回國了, “在中國找工作比較容易。”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約四分之三的歸國人員月收入不低於5000元(730美元),四分之一的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

“要搞尖端科研,還是美國最好。──方德誌(音譯),佐治亞理工學院三年級生

這個數字遠高於中國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水平──政府統計數字顯示,畢業半年的本科生平均月收入為3487元。

但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薪水還是高於國內,而且留學生要考慮收回高昂的留學成本。

畢業回國找工作的留學生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將那些運道不佳、找不到工作的歸國人員稱為“海待”(又名“海帶”)。此外,他們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

19歲的方德誌(Dezhi Fang,音譯)是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一名三年級生,他說,中國政府支持力度大,市場上商業機會多,歸國的整體環境已經改善了不少。

方德誌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他也談到,在美國有許多獲取科研經費的渠道,在中國則不然。而且中國的互聯網審查製度也讓人望而卻步。“我的學術和行業關係網都在美國。”他說。

他打算畢業後留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是進入科技行業工作。他還說,自己的大多數朋友也想留在美國。

“要搞尖端科研,還是美國最好。”他說。

上周,中國媒體爭相報道94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70歲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放棄美國護照,重新成為中國公民,加入中國科學院。

馮楓的公司專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谘詢,促成其與美國各機構達成教育領域的合作。回北京後,她說,自己做出這個決定,一部分是出於吃貨屬性:“我對美國的食物實在是喜歡不起來──味太甜,奶酪也忒多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