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經濟 為何屹立不倒?(組圖)

現今的西方人在解釋蘇聯垮台原因時會說,是因為他們的計劃經濟體製行不通。他們隻說對了一半。


“不懷念蘇聯的人沒有良心,”這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0年說過的一句名言。這隻是上半句。他緊接著又說:“想回到蘇聯的人沒有腦子。”

普京素來不以掌管經濟而著稱。但在上個月末蘇聯解體25周年之際,他的這兩句名言卻簡明扼要地點破了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實驗的結果。這場曆史實驗便是,把兩個莫斯科的專製政權放進艱難的實驗環境中:一個采用國家運作的社會主義,另一個采用權貴資本主義,各自麵對一係列的震蕩,諸如低油價、海外軍事行動的巨大耗費、對抗西方的身份,以及行政指令淩駕於市場而造成的疲軟經濟。然後等上幾年,看哪個政權能笑到最後。現在看來,結果越來越明顯。


上述一係列困難局麵,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蘇聯曾遭遇過,而後便迅速土崩瓦解。但如今麵對類似困難,普京領導的俄羅斯政府不僅沒有轟然倒下,反而愈發有欣欣向榮的麵貌。二者的命運之所以天差地別,一個最重要原因的就是,普京能夠一心一意地堅守他保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在無需獲得民眾認可的情況下強製推行緊縮措施。

要想理解為何今日俄羅斯與彼時蘇聯命運不同,首先必須對蘇聯解體的原因進行準確判斷。現今的西方人在解釋蘇聯垮台原因時會說,是因為他們的計劃經濟體製行不通。他們隻說對了一半。

沒錯,蘇聯體製不僅浪費資源,扼殺創新,而且民眾生活改善困難。但集中的計劃經濟也有一大好處,那就是這種經濟形式可以滿足蘇共黨內精英集團的利益。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計劃經濟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二強大的軍隊和令人生畏的核武器庫,來滿足利益群體的需求。可能,對於當時蘇聯的普通廠礦職工來說,忍受低效的經濟和低劣的生活質量去服務黨內精英或許並不公平,但對蘇共高層來說卻十分受用。

1985年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時,沒人料到會發生巨變。當時,雖然蘇聯二戰後的繁榮已成過去式,經濟不再高歌猛進,但財政預算仍保持平衡,工廠生產正常運轉,民眾雖然有怨氣但依然默默承受。

然而短短四年後,經濟停滯就演變成了危機。到1989年,蘇聯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已達到10%。為了推動經濟再次增長,戈爾巴喬夫意識到,必須提高經濟效率。這想法是沒錯。但是,蘇聯過去的那種斯大林式的工業體製造成了一大惡果:繁殖出了這樣一個群體,生產效率低下反而能讓他們獲益,還讓他們具備了阻撓改革的政治實力。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企業大多由公共財政補貼;蘇聯的集體農場產量長期低於國際標準,卻總是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資金去購買不必要的化肥和拖拉機。可是,政府要想砍除這些工農撥款卻幾乎毫無可能:因為這些工農業主正是主導著蘇共利益的群體。

這種工業化體係的設計師是斯大林,他當時之所以沒太遇到來自經濟利益集團的阻力,是因為他不介意對數以千計的“人民公敵”大開殺戒。而戈爾巴喬夫則不願動用儈子手來刺激經濟。相反,他選擇了采用寬鬆的財政政策,並給工業和農業巨頭許諾繼續提供大量補貼,以換取他們對市場化的許可。

這其實是一場賭博。戈爾巴喬夫賭的是,減少中央計劃經濟的比重並實施赤字財政,來推動經濟增長。但由於蘇聯從債市融資的渠道有限,所以他隻能靠印鈔來解決赤字飆升導致的預算嚴重失衡問題。結果,貨幣供應增加,盧布暴跌。然而,當時的物價又是由行政命令控製,無法適應新的貨幣狀況。於是,市場停止結算,生產遭遇瓶頸,物資出現短缺。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人不得不排起長隊來買麵包和牛奶了。蘇聯的企業,能到黑市中交易的都去黑市了,不能在黑市交易的則隻能破產倒閉。到1989年,蘇聯經濟大踏步走向衰退,黑市物價暴漲。到1991年,蘇聯經濟崩潰,克裏姆林宮失去了對稅收和財政支出的控製。蘇聯很快分崩離析。

蘇聯經濟進入寒冬之時,普京還是克格勃(KGB)駐東德德累斯頓的一名特工。他感受到了蘇維埃帝國衰亡的寒意,發誓不再讓這樣的災難重現。他從中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即要避免大量赤字和高通脹。

1999年上台以來,普京一直有意實行保守的宏觀經濟政策。這讓他成功度過了許多觀察家眼中會讓俄羅斯覆滅的危機。2014年中期,油價開始一瀉千裏,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受到西方金融製裁。但普京仍能巋然不動。

蘇聯當年因為預算赤字爆炸性增長和印鈔融資而自毀前程。如今站在相似的曆史十字路口,俄羅斯推行了一項積極的緊縮計劃,大幅削減社會福利和養老金支出以平衡預算。俄羅斯央行已將利率上調至兩位數水平,將通脹率壓低至6%。對新興市場來說,這是個相當不錯的通脹率。克裏姆林宮今年的預算赤字將略高於GDP的3%,盡管油價隻有兩年前的一半,要知道在從其那,石油收入能為俄羅斯的國家財政貢獻半壁江山。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該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還不到20%。相比起來,美聯儲的數據顯示,美國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超過75%。

普京在財政方麵的保守態度有助於解釋,為什麽他治下的俄羅斯經濟的抗壓性能有如此強韌。雖然受到西方社會的金融製裁,但俄羅斯企業巨鱷仍能持續不斷地吸引到外資。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但俄羅斯石油產量卻能處於後蘇聯時代的高位。俄羅斯軍方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卷入戰爭,俄羅斯經濟卻重新迎來增長。盡管其所處的環境與當年蘇聯“遇難”的環境很是相似,但克裏姆林宮卻已掌握了在國內外部署權力所需的資源。

當然,我們不應誇大俄羅斯的經濟成就。普京沒收了競爭對手的資產,容忍著罕見的貪汙腐敗,並讓投資者望風而逃。而今,政府之手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比普京剛上台時要大得多,這隻手提供的不是健康或教育等有益民生的服務,而是壟斷石油生產,為他的權貴圈子提供資金。俄羅斯民眾的工資在21世紀頭10年增長迅速,但之後便逐漸放緩,甚至出現了倒退。

不過在事關普京政權命脈的經濟問題上,各項指標則好看得多。在穩定宏觀經濟的護航下,俄羅斯安享了15年的相對繁榮。莫斯科沒有大張旗鼓地舉行蘇聯解體25周年紀念活動。大多數俄羅斯人不願提起蘇聯消亡的舊事,普京也決心不讓俄羅斯重蹈覆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