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經濟有多糟?百老匯大街瞧一瞧

本帖於 2010-08-12 15:12:52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前不久一個悶熱的早晨,我離開家門,準備沿著長長的百老匯大街(Broadway)一直走下去,看看在這段經濟形勢比較艱難的日子裏,“真實”的紐約究竟過得怎麽樣。

“真實”的紐約當然有很多個,很難從中挑選。但對我來說,從西100街沿百老匯大街從北向南到哥倫布廣場(Columbus Circle)這2.5英裏的一段,真是再“真實”不過了。

首先,我住在這片街區。其次,這裏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有富人、窮人,也有中間層;有完美無瑕的豪華共管公寓,也有單調乏味的中產階級租賃房和不幹不淨的單間房;有15美元的馬蒂尼酒、高端冰淇淋商店,也有髒兮兮的披薩餅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Saul Bellow)這樣說百老匯大街:龐大的人群,由許許多多不同種族和類型的人組成的連綿不斷的洪流,蜂擁而來,接踵摩肩,各種各樣的年齡,各種各樣的才能,懷揣著各種各樣的秘密,古老的,未來的……

Zabar's是全紐約最好的美食城。假如我以一種對經濟形勢略感樂觀的心情(上市公司二季度的利潤相當不錯)走進去的話,Zabar's從業33年的總經理戈爾德辛(Scott Goldshine)就要打擊我的樂觀了。

戈爾德辛說,經濟形勢糟透了,業務沒有起色,比去年還略顯不如,我交談過的供應商或批發商當中,沒有哪一個說他們今年做得更好,沒有哪一個這麽說。

戈爾德辛樂於承認,超悶熱的天氣限製了Zabar's的顧客流量。另外,如果家裏預算緊張,或許你實在不需要吃65美元一磅的熏製鱘魚。

但Zabar's的口號也說,“紐約就是Zabar's,Zabar's就是紐約”。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家社區商店,而很多居民“差錢”,特別是那些收入固定的老者。戈爾德辛說,他們不再是一個星期來四次,而是一個星期隻來一次。

對此,他能做的不多,隻好隨大流拿政府的錢。Zabar's最近開始接受顧客根據聯邦SNAP(補充營養援助計劃)計劃付賬。在Zabar's用糧食券,這就是我們經濟境遇的寫照。

在這次百老匯大街上的“死亡行軍”(前麵說過,天氣很悶熱)當中,我跟十幾位商人、職工和門衛進行了交談,而戈爾德辛對經濟的看法是這些人當中最悲觀的。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可能就會認為,百老匯大街的情景“不是一般地”讓人困惑。第76街一幢新的18層石灰石材料的共管公寓“The Laureate”正在拔地而起。第67街一家新開的蘋果專賣店正在火熱銷售iPad和iPhone。而且,入職兩年後就拿獎金的做法不是已經重現華爾街了嗎?

鞋店Harry's Shoes的經理卻絲毫沒有感受到上述經濟火爆的場麵,Harry's Shoes是上西區另一家標誌性零售店,緊鄰Zabar’s。

我問,生意怎樣?

不行。

因為這是夏天。

就算對於夏天來說,也不行。

我眉飛色舞地講起一個讓人感到些許希望的見聞,我說,6月中旬帶著孩子路過Harry’s時,裏裏外外都是人。事實上我覺得Harry's一直是擠滿了人。

他又說,不行。確實,店裏麵隻有十來位顧客在漫無目的地閑逛。

而且Harry's是一家名店(Zabar’s也差不多),是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經營到現在的成功企業之一。

百老匯大街的其他地方,一路都是失敗者。幾十家曾經是咖啡館、俗豔服裝店和餐館的小生意門麵,由於企業主無法支付曼哈頓昂貴的租金,如今都已空空如也。

在紐約租門麵價格很貴。就算是在華爾街很景氣、經濟繁榮的時候,百老匯大街的小生意也隻能是勉強維持生計。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但大公司的情況又不一樣,它們交得起租金。所以百老匯大街的北段兩邊變得越來越像美國城鎮郊區的大型購物中心了,星巴克(Starbucks)、Urban Outfitters、Pottery Barns和很多家寬敞的銀行網點密布。沿著百老匯大街從哈萊姆區(Harlem)到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這一段,道明銀行(TD Bank)就擁有六家全功能網點。

我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到第72街與百老匯大街繁華的交叉口,帶著一身的汗水和沮喪來到餐館Gray's Papaya的櫃台,花三美元叫了兩份熱狗,並向服務員詢問,他們的“衰退特惠套餐”(兩份熱狗加一份14盎司的飲料,含稅共計4.45美元)賣得火不火。

他回答說,不算火,生意還好,這個社區不差錢。然後他為我點的番木瓜冷飲(很爽口)減去了一美元。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百老匯大街另一側有一個大標牌,宣告一家新的有機食品超市Trader Joe's開業。看來經濟形勢還不至於那麽不景氣。

(我的百老匯大街之旅將在下篇專欄裏繼續。如果讀者對紐約上西區感興趣,建議讀一下貝婁的《Seize the Day》,我在文中引用的話就摘自這篇很不錯的短篇小說。)

Evan Newmark

(編者按:本文作者Evan Newmark曾在華爾街工作了20餘年,目前已遠離各大投行、自己在進行股票投資。本欄目文章選自他在Deal Journal上的博客Mean Street。欄目內容都與華爾街有關。)


中文網絡版供稿並保留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