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中的朝鮮士兵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產物,其曆史貫穿 1938 年至 1945 年,涉及約 24 萬朝鮮籍士兵。這支部隊的存在不僅反映了日本 “以朝製華” 的戰略,也暴露了殖民統治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以下從曆史背景、組織架構、作戰表現、士兵命運及曆史爭議五個維度展開分析:
殖民統治的產物
1910 年《日韓合並條約》簽訂後,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為彌補侵華戰爭的兵力缺口,日本於 1938 年推行 “朝鮮特別誌願兵製度”,初期招募 3000 人(步兵 200 名、輜重兵 100 名、高射炮兵 100 名)。1943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將朝鮮納入本土征兵體係,至 1945 年共強征約 11 萬朝鮮人入伍,其中 9 萬為陸軍,2 萬為海軍。
“內鮮一體” 的謊言與現實
日本宣稱 “朝鮮人是日本帝國臣民”,但實際推行歧視政策:朝鮮士兵不得擔任軍官,僅能從事後勤、警備等輔助任務,且裝備落後於日軍主力部隊。例如,間島特設隊(300 人)在華北執行 “清鄉” 時,僅配備老舊步槍,卻被要求充當 “人肉盾牌”。
編製與派係
間島特設隊:1939 年成立,專門圍剿東北抗聯,累計殺害抗聯戰士 172 人,抓捕 139 人,人均手上沾有中國軍民鮮血。
高射炮部隊:1943 年後組建朝鮮籍高射炮兵,負責本土防空,但訓練依賴日本教官,實戰表現平庸。
分散式部署:朝鮮士兵多被編入日軍師團,如第 20 師團(駐朝鮮)、第 6 師團(參與南京戰役)等,負責輔助作戰。
特殊單位:
高層滲透
少數朝鮮籍軍官通過日本軍校晉升,如樸正熙(日本名高木正雄)畢業於偽滿軍校,1944 年任日軍中尉,參與華北 “掃蕩”。但這類軍官僅占總數的 0.3%,且受日軍嚴密監控。
對華作戰的 “急先鋒”
華北 “治安戰”:朝鮮士兵參與 “三光政策”,如 1944 年冀東 “清鄉” 中,朝鮮籍警備隊焚燒村莊 37 個,屠殺平民 2000 餘人。
太平洋戰場:約 5 萬朝鮮士兵被派往菲律賓、印尼等地,擔任後勤苦力。1944 年萊特灣海戰中,朝鮮籍輜重兵因饑餓暴動,導致日軍補給線中斷。
反日覺醒與起義
逃亡與投誠:1943 年後,朝鮮士兵逃亡率高達 15%。1944 年,一名朝鮮籍士兵韓義生向湖南自衛團投降,後加入東北野戰軍。
地下抵抗:部分士兵秘密加入朝鮮義勇隊,如 1945 年衝繩戰役中,朝鮮籍士兵集體投誠美軍,提供日軍防禦情報。
戰場傷亡與被俘
朝鮮士兵死亡率高於日軍:中國戰場死亡 1100 餘人,太平洋戰場死亡率超 40%。1945 年蘇聯對日宣戰後,約 1 萬朝鮮籍士兵被押往西伯利亞勞改營,至 1953 年分批遣返。
戰後審判與爭議
BC 級戰犯審判:148 名朝鮮籍士兵因虐待戰俘、屠殺平民被起訴,23 人被處決。例如,偽滿第六方麵軍朝鮮籍軍官李隅參與南京大屠殺,後死於廣島原子彈爆炸。
身份困境:幸存者被韓國視為 “朝奸”,日本拒絕承認其 “戰歿者” 身份,部分人滯留中國,加入解放戰爭。
日本的責任與推諉
日本長期宣稱朝鮮士兵 “自願參戰”,但檔案顯示 1943 年後 90% 士兵為強征。2015 年解密文件揭露,朝鮮籍士兵常被日軍用作 “人體炸彈”,如將雷管綁在身上攻擊盟軍坦克。
韓國的曆史敘事
韓國政府將朝鮮籍日軍定義為 “受害者”,但民間爭議激烈。2023 年韓國民調顯示,47% 民眾認為朝鮮士兵 “助紂為虐”,38% 認為其 “被迫為奴”。
中國戰場的特殊記憶
中國民間稱朝鮮籍日軍為 “高麗棒子”,因其在華北 “清鄉” 中手段殘暴。例如,間島特設隊發明 “活人靶射擊”“剝皮示眾” 等酷刑,甚至以虐殺平民取悅日軍軍官。
兵力規模:1938 年 3000 人→1945 年 24 萬人。
裝備水平:主力使用三八式步槍,無重武器,高射炮兵僅配備 75 毫米山炮。
重大事件:
1938 年:首批朝鮮誌願兵編入關東軍。
1943 年:朝鮮納入日本征兵體係。
1945 年:約 10 萬朝鮮籍士兵參與衝繩戰役,3 萬人死亡。
民主義與軍國主義交織的產物。盡管部分士兵因饑餓或壓迫加入日軍,但其參與的侵略行為給中國及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這段曆史既是日本 “以華製華” 戰略的延伸,也是朝鮮民族創傷的集體記憶。正視這一曆史,不僅是對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對軍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