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國為何對日本采取石油禁運政策?(轉貼)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本土幾乎沒有石油,日本的石油多依靠海上運輸,通過太平洋把石油運到本國。在1934年之前,美國並沒有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美國與日本兩個國家之間,倒也相安無事。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日本在東亞和南太平洋地區的擴張,石油需求越越大。日本占有的石油產地很少,隻好用頁岩油作為補充,這些占石油需求量的7%,其餘的全靠進口。在1939年,日本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另外一部分來源於和屬東印度群島。

為了得到充足的石油資源,日本計劃占領並控製荷屬東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是東亞最重要的產油地,當時它的石油產量完全控製在外國石油公司的手中,尤其是皇家殼牌公司,並且所有與該地區有密切關係的國家都意識到了日本對此地的潛在野心與危險。

1940年,隨著法國和荷蘭的失陷,日本在南太平洋上的地位得到了加強,美國也加強了新加坡和珍珠港的軍事力量,以此來威懾日本。同時,英國忙於歐洲戰場,無暇顧及日本,它希望美國對日本采取強硬政策。因為日本大部分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

美國當時處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麵向日本供應石油用於戰爭,一方麵反對日本利用石油進行對外擴張。如果不供應石油給日本,實行對日本石油禁運,有可能使日本占領荷屬東印度群島。美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美國開始考慮對日本貿易禁運和大範圍的經濟製裁,尤其是在石油領域。

1940年7月20日,美國國務院卻發表了一份道義禁運的聲明,將禁運物品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這一限製既可以保證美國軍隊的汽油供應,因為美國軍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又不對日本構成影響,因為日本的飛機用的是辛烷值87以下的燃油。這種禁運雖然是形式大於實質,但卻給日本提了一個醒:有可能遇到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這更加大了日本擴張的欲望。

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日本決定集中精力南攻——爭取控製整個印度支那,奪取荷屬印度群島。這觸犯了美國忍受的底線。7月28日,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製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

這對正在擴張的日本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因為日本的陸、海、空軍即將缺油。

為了攝取石油和保護海上通路,1941年12月7日,日本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都和東南亞。特別是為了保證從蘇門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的油輪暢通無阻,日本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上艦隊。珍珠港戰爭的爆發,使美國上下團結一致,徹底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金,並毀壞了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襲擊了從海上開往日本的油輪。

東印度群島上石油設旋被破壞的範圍和程度遠沒有日本人想象的那麽嚴重,登陸後日本開始大張旗鼓地修複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到1942年,被日本人修複的油田的年產量已經達到2590萬桶,次年又提高到4960萬桶,相當於1940年石油產量的75%。到1943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已經達到1941年的產量,即美國、英國、荷蘭三國對日本石油禁運之前進口量的80%。然而,高產量沒有解除日本的能源後患,因為必須海運成為日本的致命弱點。

當時,日本的油輪成為美國潛艇最喜歡襲擊的目標。到1944年,被美國潛艇擊沉的日本的油輪數目已遠遠超出了日本新建的油輪的數量。日本石油進口的數量在1943年的第一個季度達到頂峰後開始下滑,1944年日本進口的石油量已經不到1943年石油進口量的一半,1945年日本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

日益嚴重的石油短缺愈發約束著日本的軍事戰略: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鬥;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日本的航空訓練幹脆免了;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

日本航空油的原料隻剩下鬆脂,煉成的燃油中被摻雜了越來越多的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總之,由於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快了日本在二戰中走向失敗的速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