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雜憶之二十四:牛田洋慘劇(下)
台風過後,牛田洋三米半高的大堤被狂潮削去了兩米,僅剩殘缺不全的廢墟,堤內盡成澤國。整整數天時間,在不知原是陸地還是大海的水麵上,到處漂浮著原木、竹子、稻草,還有屍體。他們的生命沒能換取牛田洋的平安,VIOLA依然做到了她原本要做的事情。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們(包括我四哥在內)最終在漂泊許久之後回到了久違的陸地,而生命也從來沒有像這個雨過天晴的日子這麽美麗;他們終於活著看到1969年7月29日拂曉,溫暖陽光正普照著大地。外交部長李肇星回憶說:"我要感謝當時一名30多歲的老連長。當時接到的命令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堵海水。但那個老連長對我們說:撤吧,海堤要垮了,錯了我負責。要不是有他這命令,還會死更多人。當時我是炊事班班長,送飯送不到最前線,最後是抱著一根木頭才活下來。"
事後不過十天,朱一丁政委主編、師政治部人員共同撰寫的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讚歌》出籠了。書中高度評價當時官兵、學生無私無畏地開展勞動生產及抗災等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例如:
“集合的哨音響了。655團學一連正在轉移物資的同學放下了活計,加固房蓋的同學從屋頂上跳下來。同學們在指導員的帶領下,奔向大堤。...同學們多想一個箭步躍上海堤啊!可是,風的阻力使人無法站立行走。一出營房,許多同學都被刮倒在稻田、水溝裏。有的摔傷了腿,有的扭傷了腰。
眼看快接近大堤的險區了,防浪堤上的一座水閘擋住了通路。透過雨幕,可以看到解放軍同誌正在與海潮進行著激烈的搏鬥。同學們心急如火,恨不得插翅飛過水閘,立即投入戰鬥。有的同學試圖從水閘上爬過去,可是,被狂風刮了下來。“風力已增至12級以上,海潮越漲越高。在台風大潮的猛烈衝擊下,大堤有幾處已經開始漏水,洞口越衝越大,隨時可能決堤。同學們迎險而上,立即搶堵。大家高聲朗讀毛主席語錄,齊心協力,抬起上百斤重的沙包、石頭,一包包、一塊塊,塞到洞口……,
83個犧牲的大學生名字,其中第4排右起第12名即陳漢明(應該就是總結中說的657團二連陳漢民):
總結中還說,一個名叫陳漢民的學生,為搶救毛主席像犧牲了:有的同誌在與洪水搏鬥中,任憑風吹浪打,一直手捧毛主席像。有的同誌在犧牲的前一刻仍然高呼:“毛主席萬歲!”六五七團學生二連陳漢民,忍著腿負重傷的劇痛,冒著生命危險衝進即將倒塌的房子搶救毛主席像,他說,“什麽都可以丟,唯獨毛主席的光輝形象不能丟,有了毛主席,就有了一切。”他為保衛毛主席的光輝形象光榮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219師黨委在災後的《抗災搶險情況總結報告》中,仍然認為取得了偉大勝利,並且“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鬥爭實踐雄辯地證明了這個偉大真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是最大的戰鬥力。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用毛澤東思想指揮戰鬥,是取得抗災搶險鬥爭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的根本經驗”。
對這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響徹雲宵的豪言壯語,我這個渺小自私的怕死鬼有一種本能的恐懼。即使今天在海外,仍能在(例如說吧,幾壇)時不時看到領袖崇高的人格、激動人心的口號、雄壯的革命歌曲、昂首挺胸的英雄人物宣傳畫,除了渾身起雞皮疙瘩外,我的第二反應是作揖、點頭哈腰,然後轉身逃之夭夭。
即使是一個多月後到廣州主持中國出口商品秋季交易會的周恩來,也指示牛田洋的事跡要報道。但他在小範圍內向廣東省和廣州軍區領導層說:其他的都可以講,隻有一條“人在大堤在”的口號不能講,這口號不合適。當年的白師長和朱政委,馬上也就明確否認他們曾經提過“人在大堤在”的口號。他們認定,這個口號是官兵和學生在搶險中主動提出來的,過後采訪事跡材料時,將這一口號收入了由朱一丁政委擔任主編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讚歌》一書,確實不合適。
牛田洋大道:
47年過去了,當年幸存的芳華正茂青年學生都已是白發蒼蒼的古稀老人。他們都稱自己是"牛友",常常結伴回牛田洋向葬身大海的"牛友"紀念碑祭拜,慨歎命運的不可掌握,感恩自己能僥幸逃生。
當年花費大量資金、人力,以及眾多寶貴生命圍墾出來的稻田已全部退耕還漁。映入眼簾的已經是一幅悠靜安寧的畫麵:牛田洋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海岸濕地,自然資源豐富,水生物眾多的廣闊濕地給鳥類提供了棲息、覓食和繁衍的場所。其中大白鷺、海鷗和水鴨等水鳥類占了較大比例,牛田洋一帶成了“鳥類天堂”。牛田洋濕地具有控製汙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功能,堪稱“汕頭之腎”。此處魚類豐富,便於鳥類覓食,附近又有桑浦、石等山麓可供鳥類築巢安家,是繼南澳島之後又一島類聚居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白鷺、燕鷗在此飛翔覓食。因此,這裏常常出現“落霞與白鷺齊飛,海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
牛田洋魚苗養殖場:
牛田洋遠眺:
有關專家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汕頭市濕地境內已有一百多種鳥類,比幾年前的已知鳥類七十多種猛增了三十多種;其中部分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剩下的品種則均屬“三有”鳥類,即受國家保護的屬於有益、有重要經濟、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如普通鸕鶿、牛背鷺和夜鷺等。專家分析,汕頭海岸濕地已成為中國三大候鳥遷徙路徑之一。每年來來往往的候鳥數以萬計,鳥類資源已是汕頭海岸濕地資源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我的本係列21及22集:《認識人民公社製度下的中國農村》登錄後收到很多反應,在此感謝大家關心和支持。有網友提出:大規模的水利,水庫建設,正是在人民公社下靠肩挑完成的;假如在單個的農戶作用下,這些建設,如何完成?
我的回複:
一,最重要的,剝奪農民土地、強迫集體化造成的生產力長期大幅度低下,其對全社會的破壞遠遠不是水利建設所能彌補的;兩者絕非同一等級。
二,人民公社以鋤挖肩挑完成的水利工程質量粗糙馬虎,安全係數極低。一如本文說的圍海造田,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一味蠻幹導致的災難。水利工程本是千秋大業,人命關天,豈能草率?毛時代視同兒戲,"邊設計邊施工"例子比比皆是,專家意見甚至被當成逆鱗而獲罪。黃萬裏右派了,三門峽如何?陳腥整肅了,板橋石漫灘等60座水庫75•8又如何?世界曆史上最慘重的水利工程災難就是這麽發生的。事後總是以"XX年一遇"的偶然性搪塞,實則這裏不出事,他處必然也會出。距離牛田洋不到80公裏的橫江水庫,1958年造,1970年9月15日垮壩,潮汕平原頓成澤國。死難人數至今仍諱莫如深。請看照片(這些照片是我2009年獨自探索母親河榕江源頭時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