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遺產回光返照
————文革迷思辨析之二
劉鬆原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文革)已經偃旗息鼓近四十年,其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文革十年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部分。把文革放在中國近現代史框架內考察,可以看到文革是中華帝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消亡之後,其遺產借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名回光返照。
鴉片戰爭前,中國曆史是一部打江山、保江山、丟江山的王朝更替史。打江山,靠槍杆子。保江山靠習文修武、清明吏治、調節稅賦、改革土地關係等。
鴉片戰爭後,王朝更替依慣性持續而行。但是與鴉片戰爭前不同,傳統的富國強兵策已不足以經邦濟世。麵對西方文化的衝擊,麵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麵對中國淪為貧國弱國的現實,任何一個中國統治者不僅要考慮如何打江山、保江山,而且不得不考慮如何實現現代化。
清王朝在保江山和現代化之間左右彳亍,尚未摸索出二者之間的平衡之道,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中華民國建立,形式上結束了帝國統治。但是,帝國垮台了,數千年間積澱的帝國遺產並沒有隨之立即消亡,而是頑強地根植於中國社會,深深地製約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些遺產包括但不限於:
皇權專製。
小農經濟。
官僚體係。
宗法社會。
天朝意識。一方麵妄自尊大,難以接受外來文明超過中華文明的現實,難以放下身段改弦更張;另一方麵實現現代化、恢複昔日榮光的願望和努力代代相傳。
廢黜百家獨尊一術的意識形態傳統。
龐大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等等。
順便辨明一下:中華帝國遺產或曰中國傳統文化近代以來落後於西方文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華帝國遺產的許多內容以現代標準衡量必須擯棄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沒有理由否認其在近代以前與農耕社會相適應的先進性,也沒有理由否認其部分內容在現在和將來仍有其合理性。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應由近代以來的中國人未能與時俱新負責,不應歸咎於近代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
北洋政府時期,猝然移植而來的、脆弱的民國政治製度未能在帝國廢墟上紮根,導致軍閥混戰,現代化成效不彰。
國民政府時期,在日本和蘇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夾擊下,內外交困,現代化有所進展,但低於國人期待。
舊的帝國體製已經不能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新的民國體製似乎也高明不到哪兒去。現代化的困境令士人階層中一部分人把目光轉向來自西方,但與西方主流社會對峙,且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當大程度上不謀而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
毛澤東的革命雖然借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黨等西方政治理論和組織形式,但一句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道破了其革命不過是又一次打江山、又一次王朝更替。共產黨取代國民黨與明取代元、清取代明、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等沒有什麽區別。
毛澤東奪取政權後,與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一樣,除了保江山或稱鞏固政權之外,也麵臨著如何實現現代化的課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擴張,且恐怖核平衡製止了新的世界大戰,在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的生存環境比晚清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寬鬆許多,正是實現現代化的天賜良機。
毛澤東一九四九年《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一九五四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一九五七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講話》和《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六零年同尼泊爾首相的談話等,都提及實現現代化的問題。
此外,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分別在一九六四年三屆人大和一九七五年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
也就是說,在整個執政期間,毛澤東一直念念不忘的 並不是階級鬥爭、反修防修、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而是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階級鬥爭、反修防修、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類的說辭,是其現代化路線失敗,在共產黨內外遇到挑戰之後,為維護其現代化路線,擊退反對派挑戰的謀略而已。
毛澤東所說的現代化僅僅是指經濟現代化。五十年代曾一度提到文化現代化,大約是出自不願承認上層建築落後的考慮,不久便銷聲匿跡。毛澤東從未言及政治現代化。
毛澤東如何實現他心目中的現代化呢?
第一招:反帝,即對西方閉關鎖國。
執政前,毛澤東便宣稱對蘇聯一邊倒,與西方國家對立。執政後不久,毛澤東終結了執政前昭告天下的新民主主義,即政治上和民主黨派分享政權,經濟上允許農民、手工業者、工商業者保留資產的承諾,也就是某種程度上實行民主製度和市場經濟的承諾,政治上實行蘇聯式一黨專政,經濟上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與西方國家隻有極其有限的政治經濟來往。
一九五三年毛澤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著手農業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接著,縮短了原定十到十五年的過渡時期,用不到四年時間於一九五六年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通過工商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城鄉戶口二元機製、統購統銷、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手段,建立了一套資本原始積累係統。
第二招:反修,即對蘇聯東歐閉關鎖國。
毛澤東不完全滿意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製度,五十年代即有微辭,六十年代與蘇聯的分歧公開化,稱蘇聯為修正主義、資本主義複辟、社會帝國主義。政治上批判蘇聯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黨,經濟上批判蘇聯的廠長負責製、物質刺激、獎金掛帥、不合理的規章製度等。六十年代初期,基本上斷絕了與蘇聯東歐的政治經濟來往。
第三招: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
毛澤東相信,建立人民公社,即用行政手段把個體農民集中到一起;放手發動群眾,即采用帝國時期征用徭役的人海戰術;政治思想掛帥,大幹苦幹,即不計黎民百姓個體利益,經濟就可以大躍進,超英趕美,多快好省地建成一個不需要民主法治、不需要市場經濟、不需要科學技術、不需要思想自由、沒有分工、沒有現代管理製度,比西方和蘇聯更優越的共產主義社會,即天下大同。
第四招: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文革,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眾所周知,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直接原因是為了打到劉少奇,是權力鬥爭。這一點顯而易見,爭議不大。問題是:毛澤東為什麽要打到劉少奇?
文化大革命的兩個綱領性文件,一九六六年毛澤東主持製定的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條,以及一九六九年中共九大政治報告反複強調:文革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也就是說,毛澤東本人認為他和劉少奇的鬥爭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
毛澤東和劉少奇在什麽問題上進行階級、道路、路線鬥爭呢?
作為發動文革的第一步,一九六五年毛澤東慫恿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暗示劉少奇否定三麵紅旗。一九六六年毛澤東發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不點名指控劉少奇一九六二年的右傾和一九六四年形左實右的錯誤傾向。
可見,毛澤東要打到劉少奇原因是:三麵紅旗導致餓死數千萬人,在如何認識和處理三麵紅旗失敗的問題上毛澤東和劉少奇結下了梁子。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會是禍根,一九六四年四清全國工作會議是導火索。其實,劉少奇基本上與毛澤東站在同一條路線上,隻不過反對毛澤東過於極端的做法,有新民主主義傾向而已。
這下清楚了。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原因,是為了維護並繼續推行其三麵紅旗式的現代化路線。文革中宣揚的五七道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等等,與三麵紅旗一脈相承。
三麵紅旗隻是把帝國時期五鬥米教之類的原始大同社會觀念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類的名稱,以帝國時期統治臣民的手段強製實施。其結果與現代化南轅北轍。幹勁鼓得越足,離現代化越遠。
三麵紅旗的實質是閉關鎖國,背離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化先驅們反複摸索、逐漸達成的對世界開放、吸收各國先進經驗實現現代化的共識。
正如土法煉鋼、畝產萬斤糧、公共食堂、割農民養豬養雞的資本主義尾巴等等一係列荒唐可笑的苛政所暴露的,三麵紅旗是毛澤東對現代社會的愚昧無知,對如何致力中國現代化的愚昧無知。
現代社會是西方在幾百年間不停地摸索、試錯、改良而來的。與前現代社會相比,其最顯著的外在特點是工業化生產帶來大量財富。這一點是所有試圖現代化的民族、國家希望達到並超越的。但工業化生產並非一個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近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體係的基礎上。近代科學技術依賴思想自由,市場經濟體係依賴民主和法治。現代化是一個係統,工業化生產、近代科學技術、市場經濟、思想自由、民主法治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僅僅追求其中一個或兩個部分而無視其它部分,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現代化的先驅們已經達到了這個認識高度。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已經認識到閉關鎖國固然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但隻搞洋務運動,隻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僅僅變器,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在變器的同時,還要變製,變文化。隻是由於帝國大樹紮根太深,民國萌芽未能茁壯成長,使帝國遺產得以借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名,複辟回潮,喧囂數十年。
毛澤東閉關鎖國式的現代化路線與他本人的知識結構和個人經曆有關。毛澤東熟讀中國經典,但他既不懂自然科學,也不懂社會科學;毛澤東熟知中國社會,但他從未接觸過現代社會;毛澤東青年時期在北大的遭遇、江西時期被斥為山溝裏出不了馬列主義的遭遇、入主中南海以後與歸國學者交談未受預期之膜拜的遭遇,令他敵視現代知識和知識分子,從而阻礙他認識現代社會,認清中國現代化之路。
但是,毛澤東能夠在中國奪取政權,能夠強製推行其閉關鎖國式的現代化路線,能夠成功鎮壓臣民們對其現代化路線的反抗,就不僅僅是毛澤東的知識結構和個人經曆的問題了。顯然,古老的帝國遺產仍然深深根植中國社會,是毛澤東能夠做到這一切的基礎。
可以想見,揭示文革係中華帝國遺產回光返照將遭到中國左右兩翼質疑。
左翼可能指出:文革中毛澤東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孔等,是反封建主義的,怎麽能把文革說成封建主義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眾多側麵、眾多內容。與所有的人一樣,毛澤東不可能讚成或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的側麵,所有的內容。文革中毛澤東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並不等於他沒有繼承四舊之外的五舊、六舊, 如舊政治製度,舊小農經濟管理方式。毛澤東批儒,並不等於他沒有尊法。所以僅僅破四舊、批孔並不能和反封建主義劃等號。
右翼可能指出:文革中毛澤東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孔等,幾乎斷絕了中國傳統文化, 怎麽能把文革說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
確實,文革中毛澤東階級鬥爭的理論摧毀了中國諸多優良文化傳統,諸如中庸、和為貴、溫良恭儉讓等等。但是毋庸諱言,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皇權專製和小農經濟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毛澤東雖然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部分側麵、部分內容,但他繼承了中華帝國最主要的遺產:一、皇權專製,即人民民主專政或無產階級專政。二、以管理小農經濟的方式管理現代經濟,即人民公社和計劃經濟。所以,說文革是中華帝國遺產回光返照與毛澤東在文革中摧毀中國優良文化傳統並不矛盾。
厘清了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原因,許多有關文革難以解答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譬如,文革中和文革後,許多人不解:毛澤東要打到劉少奇就打到劉少奇好了,為什麽興師動眾傷及數以億計和劉少奇不相幹的無辜老百姓?毛澤東發動文革是要維護並繼續推行其閉關鎖國式的現代化路線,他不僅僅要打到劉少奇,即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且還要鏟除一切妨礙他維護並繼續推行其路線的障礙,即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所以,不管和劉少奇相幹不相幹,隻要你的背景、思想、行為不合毛澤東的路線,或者毛澤東及其同黨認為你的背景、思想、行為不合毛澤東的路線,你就是文革批判鬥爭的對象。
再譬如,一些評論者,甚至是大名鼎鼎的學者,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出自詩人氣質浪漫情懷。由此產生一個悖論:美好的詩人氣質浪漫情懷何以導致人間最大的悲劇?毛澤東發動文革出自於他對現代社會的愚昧無知,以及對如何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愚昧無知,而這些愚昧無知被毛澤東本人及其禦用宣傳機構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產階級、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類的華麗辭藻,從而使一些評論者誤以為是詩人氣質浪漫情懷。毛澤東是一個政客,他的政治決策決不會出自詩人氣質浪漫情懷,否則他既不可能打下天下,也不可能坐穩江山。
毛澤東是一個政治手腕高明的政客。他在人才濟濟的共產黨黨內鬥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無可爭議的領袖;他在逐鹿中原時合縱連橫,最終問鼎江山;他在製服臣屬時縱橫捭闔,始終立於不敗之地;他在與國際強權打交道時能屈能伸,得以保全社稷。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人間梟雄,傾其二十七年執政期間全力以赴,也未能成功推行他那條閉關鎖國式的現代化路線。在他執政二十七年後撒手人寰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他去世後,人亡政息。兩度被他打倒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鄧小平,解散了人民公社,否定了文革。
三麵紅旗和文革興衰的軌跡表明,在一個具有數千年帝國傳統的國度實現現代化極其困難。同時也表明,中國人立誌現代化的韌性比帝國遺產盤踞中國社會的韌性更勝一籌。無論帝國遺產回潮如何雷霆萬鈞,無論逆現代化潮流而動的個人如何雄才大略,隻能阻擋現代化潮流一時,最終逃不脫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命運。
而今在中國,毛澤東和文革仍然是研究討論禁區。中共當局需要借助毛澤東這麵旗幟來維護其政權的合法性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問題至今尚未完全解決。鄧小平及其後任者仍然抱著毛澤東的部分遺產,亦即中華帝國的部分遺產,在摸著石頭過河。
近四十年後回首俯視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文革,可以看到曆史在這裏兜了一個圈,或稱其為螺旋式上升曲線。
第一圈:帝國末期,民國時期。
鴉片戰爭前後,閉關鎖國。
兩次鴉片戰爭戰敗,引發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甲午、辛醜再次戰敗,引發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帝國崩潰,不穩定的民國震蕩數十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第二圈:共和國時期。
毛澤東執政期間,三麵紅旗,文革,即新一輪閉關鎖國。
文革浩劫引發改革開放,即新一輪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圈仍在進行中,尚未完成。
第一圈,進步的壓力和動力是外患,因為世界處於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擴張期。第二圈,進步的壓力和動力是內亂,因為世界處於冷戰和全球化時期。
隨著新一輪洋務運動展示出其局限性,變製和變文化的共識正在醞釀中。一旦新一輪洋務運動遇到挫折,新一輪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勢必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