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未來火星上的建築物長什麽樣,是個經久不衰的科幻話題。
4 月 2 日,NASA 公布了“3D 打印居住地挑戰賽”決賽入圍名單。該項比賽開始於 2014 年,是 NASA“ 百年火星挑戰賽”的重要部分。NASA 邀請科研專家、工程師和大學實驗室利用 3D 打印設計火星環境下的居住地方案。
決賽入圍第1名效果圖
作為一個前建築行業從業者,我聞到了火星房地產項目的味道。
1趣味競賽
在介紹決賽入圍方案之前,先回溯一下NASA的“3D打印居住地挑戰賽”的賽程。
為探索在月球、火星以及更遠深空天體上,建設長期居住地的可行性方案,人類需要就地取材、就地建造,降低對地球的依賴。“3D打印居住地挑戰賽”就是希望用火星地表土壤為原材料,結合3D打印技術,建設外星的建築物。NASA提出的基本設計要求是:1000平方英尺(約93平方米)的生活空間,包括生命維持、機械設備、電氣係統、管道係統、太空服和流動站艙口等組成部分,滿足4個宇航員居住一年的需求。
從2014年比賽舉辦至今,已完成兩個階段賽程:建築概念設計競賽(效果圖)與結構組件競賽(製造結構構件)。目前即將完成第3階段挑戰項目——在BIM建模基礎上,完成現場1:3的模型製造。
具體來說,第3階段又細分為5個環節,本次公布的決賽入圍名單,是第4環節“BIM模型深化設計”的評比結果。5月1日~5月4日,比賽將進行最後環節,各組選手現場打印居住地模型,並進行結構測試。
在2015年的第1階段比賽中,NASA共收到超過165份參賽作品,選出了評分最高的30份作品展出。根據建築概念、設計方法、可居住性、創新、功能、火星選址和3D打印施工可行性等評比指標,NASA將最終選出比賽前3名,並授予獎金4萬美元:
NASA“3D打印居住地挑戰賽”第1階段前3名
(左上為第1名,右上為第2名)
獎金不多,但總的來說第1階段比賽是開局一張圖,剩下全靠編。前30名作品中還有不少奇奇怪怪的東西:
NASA“3D打印居住地挑戰賽”第1階段部分入圍作品
2017年舉辦的第2階段賽程分為3個環節:3D打印截錐和圓柱體、3D打印結構梁體,以及居住地模型的現場打印比賽。第1環節獎金共計10萬美元,經過壓縮測試評選出的前2名打印作品如下:
第2階段第1環節前2名
梁體打印環節需要用可回收的熱塑性混凝土材料,並通過結構抗彎測試,獎金共計20萬美元。入圍的6支參賽隊伍中還有韓國隊和新加坡隊,韓國隊拿了第1。但國際參賽隊伍沒有獎金,第2~5名的美國參賽隊瓜分了20萬:
第2階段第2環節前3名
(左上為第1名,左下為第3名)
在第2階段的最後環節,各參賽隊現場打印相同的建築模型,前2名共獲得40萬美元獎金:
第2階段第3環節前2名(左為第1名,右為第2名)
2018年起舉辦的第3階段包含5個比賽環節,分別是2場建築BIM模型評比(初級模型和深化模型),與3場3D打印評比。本次公布入圍決賽的3個方案,就是BIM深化模型的評比結果:
BIM深化模型前3名(左為第1名,右為第3名)
總體來看,火星建築物設計分為整體式與分布式兩大方向。前3名作品中,第1名就是整體式——將生活、實驗室等一係列功能集成到一個獨棟建築體中。其餘兩個都選用了分布式,每個功能區自成一體,用通道相連。
整體式的優點在於節省材料,而運力正是深空探測中最稀缺的資源。但缺點是建設周期長,建設過程較複雜,而且難以擴建改造。分布式優點是模塊化布局,可以將工程拆分為幾個模塊來分階段完成,而且還可以用增加模塊的方式擴建。缺點是材料較為浪費,考慮到目前仍然需要使用大量地球製造的成品件與材料,兩個方案的確要好好比選一下。
第1名以整體式布局勝出並不意味著一定是NASA的專家更傾向於整體式設計。該比賽環節是BIM深化模型評選,第1名勝出的主要原因是建模夠細致:
雙曲線結構考慮了火星低氣壓(不到地球地表1%)環境下的力學特性
通風係統、實驗室設備係統、生活用水係統
(為確保安全,兩個實驗室的係統彼此獨立)
外牆分層構造示意
施工流程模擬
3D打印技術驗證
“3D打印居住地挑戰賽”並不是NASA唯一的深空技術招標。在“百年挑戰計劃”下,NASA並行舉辦了多個競賽,除了這項比賽,還有月球小衛星挑戰賽、太空機器人挑戰賽、血管組織挑戰賽,以及二氧化碳轉化(成糖類)挑戰賽等。
這些挑戰賽總獎金規模都是數百萬美元,不算巨額懸賞——真正有難度、有迫切需求的技術,NASA還是親自擼袖子下場。舉辦國際競賽,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高民間組織的參與度,為美國航天做社會宣傳。
幾百萬美元還要拖拖拉拉分出十幾個賽程環節,獎金分給十幾個隊伍,參賽團隊/公司如果真用心去做,必然虧本。從上述的參賽作品也能看出,粗糙簡陋是普遍現象。國內任何一家大型設計公司把這個競賽當作正式項目來做,都可以吊打所有參賽方案。除非賠本賺吆喝,圖一個“我家方案用到火星”的名頭,不然沒人願意真的費時費力。
然而,這個路線也被堵死了,NASA在參賽資格上明確寫明:出口管製計劃清單國家的公民與組織無參賽資格。此外,美國於2011年立法禁止NASA、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用政府資金與中國在空間即科技領域合作,也不允許接待中國相關的官方訪問者,在空間技術領域與中國徹底切斷往來。
因此比賽中有韓國人,有新加坡人,卻沒有地產市場勞動力過剩的中國團隊。
2來得及嗎?
“我今天簽署的這項指令(白宮1號太空政策指令)會讓美國的太空項目重新聚焦到人類的探索和發現上。美國宇航員將在1972年後首次重返月球,且是為了長期探索和使用。這次,我們不僅僅會留下國旗和腳印。我們將會為最終的火星計劃建立基地,甚至幫助我們在未來的某天到達更遠的世界。”
——特朗普,2017年12月11日
上世紀末,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排期還是2014年。2004年,總統小布什曾在NASA宣布“深空探索新構想”,要在2015年登月,2037年登火。現在2019年已經過去一小半,人類還沒解決重新登月的問題。
特朗普上台後,有意用航天超級工程給自己加政治分,於是有了“1號太空政策指令”。結果SLS(太空發射係統)首飛連續跳票,登月時間推到了2028年。3月26日,副總統彭斯再次明確登月倒計時:5年內,即不晚於2024年——特朗普第二屆任期最後一年。
對於新時間表,彭斯表態要在戰略上“畢其功於一役”。彭斯說:
“如果NASA正在開發的SLS尚未準備就緒,可能會使用商業火箭(SapceX的重型獵鷹)。”
在NASA的“探索運動”計劃中,重返月球正是載人登陸火星工程的前奏。在彭斯表態登月提速後,NASA明確將載人登陸火星的時間表排到2033年。NASA局長吉姆•布裏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說:
“我們希望在2033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我們可以通過加速載人登陸月球來加速載人登陸火星的進程。”
向火星發射探測器,需要考慮地火轉移軌道的窗口期,載人登陸還需要考慮返回的火地轉移軌道窗口期。在2031~2045年間,分別有7次地火轉移軌道與火地轉移軌道窗口期。首先排除2036年這個太陽活動極大年,然後考慮盡可能避開火星塵暴季節,再折算變軌能量需求和耗時,最佳方案是2033年出發2035年返回,安全度最高、往返總能量最小,飛行時間相對較短。
2031~2045年間地火往返軌道及主要約束條件
?
按照這個時間表,飛往火星的人類,將在火星駐留一年多。考慮到節省載荷因素,登陸火星很可能隻是小型著陸器,宇航員大部分時間會停留在火星軌道,開展觀察活動。因此3D打印火星居住地的技術,多半不會被2033年火星任務采用。但下次再去,也得考慮每隔2.14年一次的發射窗口期,所以NASA要求建築要滿足宇航員1年生活。
諷刺的是,2004年小布什探空探索新構想中,提出的登月時間是2015年,而登火時間是2037年。
NASA探索運動時間表
如果把移民火星看作一款電子遊戲,人類目前的遊戲成就完成度如下:
探測器抵達火星軌道(已達成)
探測器著陸(已達成)
探測車巡遊(已達成)
采樣返回(未達成)
載人登陸(未達成)
火星資源利用(未達成)
人類在火星長期駐留(未達成)
平民商業登陸(未達成)
大規模移民基地建設(未達成)
移民基地能源自給(未達成)
火星對地球展開大規模商貿(未達成)
永久火星移民(未達成)
人類出生在火星(未達成)
移民正常衰老死亡(未達成)
開發/演化出火星物種(未達成)
火星人到地球旅遊(未達成)
移民完全自給(未達成)
火星共和國(未達成)
亞文明文化、技術隔離(未達成)
行星際戰爭(未達成)
目前NASA“探索運動”計劃中,以“好奇號”為原型的“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就是火星取樣返回係列任務的第一步。NASA還在努力將成就表中第4項從PPT變成現實,而3D打印居住地的設計指標是讓宇航員居住1年,這已經是第7項成就。
因此,在3D打印火星居住地之前,這一技術更現實的用途,是月麵基地建設。
結語
利用火星土壤作為建築材料,以3D打印技術建造永久居住地,看起來是很宏偉的想象,但離眼下人類深空探測的現實還有點遠(果然沒有中國人的基建項目都慢)。
在建造永久居住地之前,人類還有包括長期使用的能源係統、空氣循環、水循環、食物循環等一係列的技術坑要填——而超重型火箭開發進度會限製以上所有技術的應用。
但如果把“3D打印居住地”看成一次公關活動,性價比還是不錯的。NASA隻用幾百萬美元,就能多年不斷製造關於火星探索的新聞,比直接打廣告宣傳更有趣、更有效,完成了航天文化的二次擴散。我國航天部門也在陸續推出自己的深空探索計劃,也需要向民眾科普並解釋巨額投資的理由,NASA的宣傳經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