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區的印象
2016 年 11 月初, 我們一家到美國首都華盛頓一遊。 秋高氣爽, 是很好的旅遊季節。 在此之前, 我們去過了手指湖, 尼亞加拉大瀑布, 和加拿大的冰酒產地, 玩得很舒服。 來到 DC 的第一晚, 就碰上了那場烏煙瘴氣的總統大選, 出爐了一個烏煙瘴氣的金毛總統, 雖然有點兒添堵, 不過倒也沒太放在心上。 反正我們是來玩兒的, 至於總統嘛, 愛誰誰, 有這二百多年行之有效的體製在管著呢, 所以每天早上太陽還是得打東邊出來, 地球也斷不至於就此爆炸。 我們還是按照原計劃, 把該玩的地方都玩了, 該看的地方都看了。 但是時間有限, 還是有很多地方沒玩夠, 很多地方沒看全, 隻好將來再來一次吧。 美國的曆史, 說長不長, 說短不短, 從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荒蠻故鄉, 變成了當今世界排名老大的超級大國, 卻也算是蠍子尾巴獨一份了。 這眼前的華盛頓就處處散發著曆史的味兒, 又像煙草, 又像烈酒, 透著辛辣, 聞著醇厚。 再加上一字排開的許多紀念堂博物館, 所以這幾天, 就不斷地上了許多曆史課, 也補了一些文化藝術課, 倒是一分鍾也沒虛度, 的確沒白來一趟。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位於弗吉尼亞州和馬裏蘭州之間。 這裏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 隻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 1789年, 美國邦聯政府正式成立, 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 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 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 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 1790年國會最後達成妥協, 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畔長寬各為16公裏的地區作為首都地址, 並請法國工程師皮埃爾·夏爾·朗方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美國國會, 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管理。 但是華盛頓市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有選舉權的代表, 在參議院沒有代表。
來 DC 之前, 女兒在網上登記預約了參觀白宮, 我們按時到達, 如願以償。 遺憾的是, 進白宮不準帶可換鏡頭的相機, 所以我隻好用一個舊的傻瓜機拍了一些照片。 後來一看, 都不成功, 原來那傻瓜機的鏡頭被刮了一片, 照出來的相都沒法看, 當時又忘記用手機照幾張, 隻好這樣了, 下麵貼的照片就沒有白宮了。 好在大家都看過太多白宮的照片了, 這也不算太大的損失。 當時正值新舊總統交接, 所以白宮裏好些地方 (包括橢圓辦公室) 都沒開放, 不過我們還是在裏麵見證了一番曆史的變遷。 一邊看, 一邊在想, 美國佬其實還算是幸運的了, 曆史上雖然也曾經有些大的波折, 卻都沒有傷筋動骨, 再兼得天獨厚, 兩次世界大戰的烈火也都沒有燒到本土, 更由於建國的先賢們打下了一個好底子, 才成就了後世的輝煌。 即使有時出來個把不成器的總統, 想來也不會傷到國家的根本。 那天晚上在餐館吃飯, 看見一群大學生在街上示威遊行, 舉著標語, 喊著口號, 反對新總統的各項政策, 有警察在服務, 倒也秩序井然, 那遊行隊伍直走了十幾分鍾才過完, 街上的人們看了之後, 也就各幹各的去了。 這是美國的常態, 大家見慣不怪, 不比天朝。
我們曾經專門抽出一天, 去參觀了開國元勳華盛頓的莊園, 那是需要開車過去的。 看過之後, 感慨良多, 我準備另寫一篇來介紹, 這裏就不多說了。 還有, 華盛頓有許多博物館, 門類繁多, 藏品豐富, 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去看, 卻也隻看了幾個, 還是走馬觀花, 收獲已經不少, 這也要另寫一篇來介紹了。
所以, 今天在這裏介紹的, 就隻是我在華盛頓得到的泛泛的印象, 浮光掠影, 並不深入。 但是, 每看到一個古跡或有曆史意義的建築, 都會激發我的思索, 在參觀林肯紀念堂時, 我想到了他卓絕的功績, 更體會到了他的思想之偉大。 相形之下, 我的語言是那麽蒼白無力, 隻好重溫他那著名的演說吧:
葛底斯堡演說詞
亞伯拉罕·林肯 1863年11月19 日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個大陸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國家。這個國家以自由為理想,奉行所有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國內戰爭。 我們的國家或任何一個有著同樣理想與目標的國家能否長久存在,這次戰爭是一場考驗。現在我們——在這場戰爭的一個偉大戰場上——聚會在一起,將這戰場上的一小塊土地奉獻給那些為國家生存而英勇捐軀的人們,作為他們最後的安息之地。我們這樣做是完全適當的、應該的。
然而,從深一層的意義上說來,我們沒有能力奉獻這塊土地,沒有能力使這塊土地變得更為神聖。因為在這裏進行過鬥爭的、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勇士們,已經使這塊土地變得這樣聖潔,我們的微力已不足以對它有所揚抑。我今天在這裏說的話,也許世人不會注意也不會記住,但是這些英雄的業績,人們會永世不忘。
我們後來者應該做的,是獻身於英雄們曾在此為之奮鬥、努力推進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獻身於他們遺留給我們的偉大任務。我們的先烈已將自己的全部精誠賦予我們的事業,我們應從他們的榜樣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決心使他們的鮮血不至白流。在上帝的護佑下,我們的國家將獲得自由的新生。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永存於世上。”
這最後一句, 實在是點睛之筆!
國會大廈正在為了新總統就職做準備, 主體部分沒有對外開放, 但我們仍然可以參觀國會圖書館, 沒有時間看詳細的館藏, 就看看建築和環境吧。 在這裏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老師帶著學生來參觀學習, 華盛頓的孩子們真是很幸福。 我旅行回來之後才做了些功課, 對國會圖書館也了解的更多了些。 下麵這些介紹, 選編自百度。 “作為美國人民記載世界人類知識和創造活動的寶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整理、保存美國曆史文獻,並特別重視記錄美國創造性的文獻,保存蘊藏有全人類知識精華的各種信息,即從全世界收集各種類型的資料--書、刊、地圖、報紙、圖片、錄音、錄象等。除了生物醫學技術、人類營養、診斷醫療以及農業技術和獸醫學等分別歸國家醫學圖書館和國家農業圖書館負責收藏外,國會館收集的資料內容涵蓋各個領域與專題。”
“美國國會館館舍由三座以總統名字命名的建築物構成,分別為1897年落成的傑斐遜大廈、1939年落成的亞當斯大廈和1983年落成的麥迪遜大廈,總麵積為34.2萬平方米。傑斐遜大廈為意大利文藝複興風格,該設計1886年從眾多希臘廊柱式或維多利亞哥特式設計中脫穎而出,1887年動工,幾經拖延,險遭焚毀,最終在凱西父子的監督下於1897年竣工,造價650萬美元,節餘15萬美元為國會館建設基金。傑斐遜大廈美輪美奐,壁畫、鑲嵌和雕刻精工細琢,支撐主閱覽室的大理石柱象征文明生活與思索,走廊中還聳立著8位智慧女神的雕像。1984年國會撥款對傑斐遜大廈進行修繕,使其能帶著19世紀的輝煌跨入新世紀,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符合21世紀的要求。而麥迪遜大廈最大,內部空間大於前兩座建築物總和。並都坐落於首都華盛頓特區。”
參觀越戰紀念牆時, 看到那兩麵向地下延伸的黑色大理石, 無聲地矗立, 使我首先想到了交戰各方死傷的士兵, 和承受了巨大犧牲的百姓。 有關那場戰爭的曆史和相關大國的爭鬥內幕, 已經有無數書刊雜誌和文章從各種角度討論過了, 可是, 人們真的讀懂了那場戰爭了嗎? 那場戰爭, 究竟誰是勝者, 誰是敗者? 作為公認的勝者, 曾經的“同誌加兄弟”終於蛻變成以命相搏的仇敵, 使勝利的光環悄然而退。 再看當時的敗者, 現在卻慢慢地透出勝者的味道來, 這真是令人不得不歎服於曆史的嚴酷和公正。 更有甚者, 當時得勝的越南, 打進柬埔寨, 把在金邊耀武揚威的劊子手, 毛主席的好學生波爾布特一夥, 重新趕進叢林, 殺人的魔鬼們最後葬身地獄, 這場微型戰爭卻得到了柬埔寨老百姓的歡迎, 大概也可以稱作戰爭史上最為光怪陸離的一幕吧。 當年戈培爾似的宣傳, 曾經把我們洗腦, 相信了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說教。 但是謊言一旦被戳破, 就顯得越發醜陋。 歸根結底, 飽受苦難的老百姓, 和命喪沙場的士兵, 才是最淒慘的一方, 他們失去的是生命, 鮮血, 青春, 和家庭, 得到的是什麽?! 記得那張著名的照片嗎, 一個一絲不掛的越南小女孩, 哭泣著逃離被汽油彈轟炸的戰場, 似乎給出了確切的答案。
同時, 我也想到了越戰紀念牆的設計師林瓔。 2010年2月25日, 在白宮東廳,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把一枚金質獎章掛在華裔建築師,藝術家,和環保人士林瓔女士的頸上, 表彰她在建築、藝術和環保等領域內所取的卓越成就。 美國年度總統藝術獎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具有亞裔背景的人士。 林瓔生在美國, 長在美國, 但她的父母來自中國。 父親林桓祖籍福建閩侯(即福州), 是已故建築學家、 詩人林徽因的同父異母弟。 林瓔的曾祖林孝恂是前清翰林, 曾在浙江海寧、孝豐等地任縣令。 祖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 歸國後積極倡導憲政, 先後出任民國參議員、 眾議員秘書長和段琪瑞執政府司法總長。 林長民為人風流倜倘, 能詩善文, 他在書法方麵的造詣尤為精湛, 墨跡被人視為珍寶。
1980年11月, 時值冬季, 林瓔和幾位同學驅車前往華盛頓憲法公園, 實地勘踏紀念碑碑址現場。 在喧囂的都市裏, 憲法公園仿佛是一片安靜的綠島, 放眼望去, 看得見白宮、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等著名建築物。 置身憲法公園, 林瓔想, 如果在這個空間裏再建造一座高聳入雲的紀念碑的話, 勢必會破壞建築物間既有的平衡和默契。 這樣一座紀念碑不僅顯得突兀, 而且會引來巨大的客潮, 使原本靜謐安詳的環境遭到破壞。 林瓔的視線漸漸落在一個南北走向的緩坡上, 心頭忽然湧起一種強烈的衝動。 她想, 如果用一把巨刃切開這個緩坡, 使大地裸露出岩石, 再把岩石磨光, 不就是一麵可以刻上陣亡將士姓名的紀念碑嗎? 這個石碑將隱身在緩坡之下, 不會破壞憲法公園裏既有的結構和平衡; 遊人的出現也不會造成公園的擾攘氣氛。 這是一座有關戰爭和死亡的紀念碑, 人們不正需要這樣一個不受幹擾的空間來靜靜地反思和哀悼嗎? 林瓔的作品是由大賽評審委員會,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 從橫排開來足有兩公裏長的全部參賽作品中挑選出來的, 評審結果又經專家集體投票表決一致認定。 評選程序完全符合美國人崇尚的民主精神。 評委會上的八位成員全都是美國建築界和藝術界德高望重的領袖人物, 沒有人質疑專家們的藝術判斷力。
越戰紀念牆的設計, 使林瓔一舉成名。 殊不知, 當年在耶魯大學大學尚未畢業的她, 為越戰紀念牆交出了不同凡響的設計方案, 因而從無數名家的方案中脫穎而出, 卻從那一刻起, 到紀念牆最後落成, 她卻經曆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奮鬥。 當時這個設計遭到了很多人的攻擊, 攻擊者說什麽的都有: 為什麽用陰鬱難看的黑色? 為什麽隱藏在地下? 更有甚者, 竟說這設計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是反戰主義的呼聲, 甚至還有種族主義者拿林瓔的華裔出身說事。 就連設計大賽的讚助者之一, 德州的億萬富豪羅斯佩洛也親自出馬, 帶著一幫對林瓔方案恨意難平的越戰老兵出席參議員主持的聽證會, 用各種理由反對林瓔的設計。 兩方交鋒的結果, 最後達成妥協: 基金會同意在保留林瓔方案的同時, 在紀念碑前增設一座反對派所要求的人物銅雕和一麵高達18米的星條旗。 反對派則承諾此後將停止一切阻撓活動。 反對派原本要求將銅雕置於碑前顯要位置, 將星條旗插在兩牆之間的製高點上, 但遭到林瓔的堅決反對, 反對派最後不得不作出讓步。 至此, 一場被新聞媒體炒作成藝術和政治大戰的全國性爭議, 方才漸漸落下帷幕。 當時隻有二十一歲的林瓔麵對洶湧的反對浪潮, 並沒有畏懼退縮。 她像一個護犢的母親一樣, 小心地嗬護著自己的設計方案, 不允許任何人輕易改動它。 在幾個決定“越南牆”命運的關鍵時刻, 如果不是由於林瓔堅持己見、不肯讓步的話, 今天的“越南牆”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模樣。 一位熟悉林瓔的耶魯大學教授評價說: “勇敢是最適合瑪婭(林瓔的英文名)的讚辭。” 看來, 林徽因這個家族的反抗基因, 確實也傳承到了林瓔的血液中。
建成後的“越南牆”是兩麵巨大的拋光黑色大理石三角牆, 牆體扇形張開。 牆的背麵嵌在一個自然隆起的土坡裏。 “越南牆”就隱身在這個土坡之後, 讓前來參觀的人們避開鬧市的喧囂, 可以在這裏靜靜地反思和憑吊。 憑吊者可以從鏡子一般的牆麵上看到死去親人或戰友的名字, 和自己哀痛的臉。 無數美國人在她設計的紀念碑前灑下了熱淚, 於是“越南牆”成了美國人的“哭牆”。 我在參觀時, 首先看到的是那三個士兵的雕塑, 然後才看到不是特別醒目的黑色紀念牆。 經曆了時光的磨礪和淘洗, 這牆和士兵雕塑已經融為一體, 人們也已漸漸淡忘了當年關於設計方案的那場不小的爭議。 逝者已去, 他們的名字卻永遠銘刻在那黑色的牆上。
當我在這裏拍照時, 看到一位中年婦女坐在牆邊, 膝旁有一個小花圈, 綠葉與紅白色的花朵, 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異常醒目。 我和她聊了一會兒, 得知她用手撫摸著的, 就是她父親的名字。 她不住在華盛頓, 但是每年都要來這兒一次。 征得同意之後, 我為她拍了幾張照片, 圖3就是其中的一張。士兵們, 死去的, 是為了什麽? 尚存的, 生命之路又會通向何方? 百姓們所承受的苦難, 有誰給過他們補償, 有誰對他們道過歉? 生命, 為什麽這樣脆弱而廉價? 戰爭的意義和價值究竟何在? 當今, 無數高科技被優先應用到精密而又大規模的殺人武器的製造中去, 到底是應該還是不應該? 想到這些, 我竟然有些迷惘了。
在華盛頓的幾天, 雖然隻是泛泛而遊, 卻也還是像讀了一本曆史書, 一本藝術書, 引發了一些思索, 也在腦海中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 這應當算是旅遊的重要收獲之一吧。 我看到大選後人們在街頭議論選舉結果, 也看到和平表達意願的學生示威。 我看到許多兒童在圖書館和博物館認真學習曆史文化和藝術, 也看到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那無奈的目光。 無論如何, 這仍是個年輕的國家, 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 它麵臨層出不窮的各類問題, 卻擁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信心。 它繼承了開國先賢的政治睿智和健康體製, 也有來自全世界的傑出人才所帶來的創造力和進取心。 這是一塊充滿活力的新大陸。
(注: 本篇的介紹中, 編引了一些網上的信息, 就不一一標明了。)
1. 國會山的階梯上正在搭台子, 又要唱新戲了。
2. 飛越林肯紀念堂
3.她說: “這就是我父親的名字, 陣亡那年, 他 34 歲。” 我說: “願這世界上, 永無戰爭。”
4. 夜幕下的林肯紀念堂
5. 消閑時光
6. 國會圖書館的大廳
7. 月光下的華盛頓紀念碑
8. 林肯紀念堂前, 大方端麗的美女。
9. 根據羅丹作品複製的雕塑: 洞察人間, 目光如炬的巴爾紮克。
10. 這是必須要拍的照片, 先賢林肯。
11. 首都的晚霞
12. 越戰紀念碑旁的戰士雕像, 以及背後隱藏的故事。
13. 夕陽的餘暉, 與新月相映。
14. 三個小夥伴
15. 夏威夷最後一位國王
16.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裏的重要條文, 被刻在建築上, 那並不是裝樣子用的。
17. 工作人員在休息, 一小會兒。
18. 勤奮的畫家, 和有獻身精神的模特兒。
19. 街頭雕塑, 典型的美國風格。
20. 聯邦貿易委員會, 這些年來有點兒煩, 看來似乎玩不過中國人。
21. 印第安酋長, 如同夏威夷國王一樣, 好像也在國會中“站”有一席之地。
22. 街頭雕塑, 好像是某一位總司令。
23. 餐廳的廁所 (哈哈), 美國特色。
24. 這家餐館的菜還不錯, 裝修也挺別致。
25. 即將入爐的烤肉, 希望能撩起遊客們的食欲。
26. 街頭流浪漢
27. 意外地在華盛頓街頭讀到了天朝的人民日報。
28. 建築隨拍
29. 仕女如雲
30. 紀念碑的帽子
31. 最高法院, 三權鼎立之一權。
32. 大選剛剛結束, 路人甲乙丙丁在各抒高論。
33. 國會大廈, 也代表著三權之一。
34. 三道彩虹
35. 月夜遐思
36. 國會圖書館
37. 國會建築中, 海倫 凱勒 的雕像。 不知是不是那位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著名作家?
38.國會圖書館裏的小拱門與浮雕
39. 國會圖書館小景
40. 從背麵看國會山
41. 國會圖書館的天頂畫
42. 來國會圖書館參觀的學生們在休息, 華盛頓的孩子們很幸福。
43. 夜幕
44. 小金字塔
45. 倩影
46. 宇航員
47. 滿有特色的三明治
48. 高人
49. 既然膽固醇已經被平反了, 那就敞開吃吧。
50. 地鐵車站, 看起來有點兒簡陋。
51.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
52. 酸麵包, 橄欖油, 很開胃。
53. 街頭雕塑: 外星來的醜八怪。
54. 國會秋景
55. 一道濃湯, 忘記名稱了, 味道還是不錯的。
56. 愁眉苦臉的獅子, 每天這麽幹站著, 擱誰也得煩。
57. 華盛頓紀念碑, 遠遠地拍了一張, 沒時間去登頂了。
58. 看到這個場景, 我總會想起電影 “Forrest Gump” 裏的那個著名鏡頭。 下次再見, DC!
(也歡迎大家前去瀏覽我的博客. 謝謝!)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5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