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倫傳的出版後記

來源: talktone 2010-07-18 14:25:5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65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talktone ] 在 2010-07-19 08:03: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5月中旬,英國大選之後不久,我接到了人民日報出版社季編輯的電子郵件,他邀請寫一本關於英國首相卡梅隆的書。當時我有點猶豫,靜下來看了一下我們過去的積累,就答應下來了。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寫完了這本卡梅隆的傳記,風格在真正的傳記和政策分析匯編之間。

這裏,“我們”包括宋雄偉、羅錚,還有我,三人因研究英國而結識。我們三個人有三個共同點,第一,我們都在英國留學,第二,我們都在研究英國,第三,我們把研究做成一個項目:一個智庫網站英倫在線(www.talktone.co.uk )。

雄偉是讀政治學專業,拿了博士學位,專攻英國公務員製度,羅錚還是個剛畢業的本科生,讀的國際關係,他給我印象最深的名言“狼行千裏吃肉,狗行千裏吃屎”。這種狠勁,常常對我是一個警醒:不應該沉溺於英國安逸的環境,尤其不能以退休佬的心態來看這個國家。至於我,背景最複雜,當年喜歡的曆史,想做的是外交官,讀了中文,當過記者,最終拿的心理學博士,現在做一點經濟分析。

首先聲明,卡梅隆和他的世界,不是我們看到和理解的英國全部,我們甚至接觸不打他的世界的百分之一。他僅僅是理解這個國家的一個個案。之所以選擇他,首先,是因為很多人想了解他。他今年44歲,英國227年來最年輕的首相。在1783年,英國最年輕的首相是威廉•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1806),年僅24歲。有趣的是,英國現任外交大臣威廉•海格(William Hague),在2007年出版了威廉•小皮特的傳記。冥冥之中,似乎在呼喚保守黨年輕的新首相誕生。但是,對於卡梅隆過度的期待和歡呼,沒有必要,這種激情,非常缺乏英國人那種冷眼看世界的酷勁。

英國不是一個善於造神的國家,奧巴馬旋風不可能在這個陰雨綿綿的國度持續太久,就好比大選期間,英國第三大黨黨魁克萊格人氣飆升,但是所謂的“克萊格效應”,不能夠帶來選票一樣。英國的務實、世故,對於人性近乎庸俗卻清醒的認識,主導了這個民族,特別是精英階層的思維。卡梅隆的成功,就是一個英國實用分子的勝利。這種品質,也許對於中國人理解這個國家,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雖然實用主義哲學,從美國哲學家詹姆斯開始,相比英國而言,你會發現美利堅合眾國,還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大陸,而在不列顛小島,幹脆隻有“實用”,沒什麽“主義”。對於英國“實用”的理解,建議閱讀傳記中,卡梅隆在青少年教育階段所培養的人生態度。

其次,圍繞著卡梅隆,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講。我們自認為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麽,而是我們挺認真地在說點什麽。根據我的觀察,“英國”至少在中國的媒體上被大大醜化了。翻看中國的報紙,我想絕大多數關於英國的新聞,編譯自英國最嚴肅的小報《每日郵報》(Daily Mail)。其實,這是一份非常成功,非常英國的報紙,誇張生事的手段,版麵設計的純粹,毫不掩飾立場取向,極富英國派頭,我都很喜歡,因此我把它視為英國的《環球時報》。但是,正如隻看《環球時報》,你無法參透和體會中國的“和諧社會”,光讀《每日郵報》也不行。

我們試圖工作這些故事,透露一些英國的細節。這個努力,可以消除於紳士、霧都、殖民者的過去英國的形象,也幫助體會保守、愛國、權威、人情等諸多被中國人日漸被忽視的品質。我可以斷言,英國,對中國人顯得很遙遠,但是對中國的影響,尤其在未來,比我們想象的大很多。至少我們的富二代、官二代來過這裏很多,這些占據了大量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的未來一代,在英國受過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是如此潛移默化,並不高調,他們可能成為中國社會低調的發力者。相反,學二代和鳳凰男,通過新東方的洗禮,拿了獎學金,去了美國,我很擔心過於高調的美式理想主義,延續了新東方對他們的影響。不過,也許本來美國的風格,更對中國的脾氣和趣味。

很多時候在英國,我仿佛回到了中國80年代。比如,卡梅隆在小學裏麵,校長可以拿尺子打學生的手心,這個是英國70年代的事情。如今,在英國老師都不敢碰學生,甚至要打電話給家長,事先征求允許。這種風氣的轉變,僅僅不過是三十多年的時間。如果你在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來到這個國家,特別是帶著一種過於好學,極度崇敬的心態過來,也許會發現對於學生的過度放任,是又一個“普世價值”。我建議閱讀英國不同階段的教育改革,我始終認為適當的體罰和必要的權威,是教育的一種必須。而那種“自由主義”的教育觀,充滿了準中產階級的短視和虛榮,而且非常脆弱,常常被改革。

對於曆史的健忘和現實的誤讀,我也曾經在英國人中看到很多。比如,讀到過一個英國專欄作家,在一篇專欄結尾之時,他頗為撒嬌的宣布,自己絕對不吃甲魚肉,那是中國人才幹的奇聞怪談。實際上,在維多利亞時代,甲魚肉是珍品,而狄更斯的小說裏麵,形容發財的礦主是拿著銀調羹喝甲魚湯。每個民族都不乏健忘之人,最可怕的是,把現在所見,當成永恒。這樣夏蟲不可語冰的局限,是人類的一個毛病。福山在歡呼“曆史的終結”之後不久,才發現造化弄人,自己連曆史的上半場都沒有看完。

此外,在寫作的時候,我時常檢討這樣一種心態:我們是否有種獻寶的誇大?我承認自己局部上是被英國所收買,醉心這個國家對我帶來一切愉悅和美好的啟發。這種心態,常常在與不同國家的聊天之後,才有所緩解,發現這個世界,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並非英國獨有。這種反省,一方麵,讓我不敢妄言普世價值,另一方麵,讓我也不敢斷言一切都是英國特色。

撰寫此書,還有勵誌功能。我們三人處於各自己事業和學業的初期階段,通過閱讀卡梅隆的諸多資料,不同人眼中他的某些品質,比如自律、毅力、社交等等,對於我而言,常常在英國社會中得到印證。很多時候不管文化差異如何,不同社會對一個嚴肅的人的要求之差別,沒有我們想象的大。這其中印證心得,常常猶如讀《論語》,看《菜根譚》。

這本書是我們從2007年開始做英倫在線,到目前為止第一次合作。在此我也感謝另外一位曾經參與了撰寫的師弟劉頡,他在愛丁堡大學,研究英國研究保守主義,一些草稿片斷對我們很有啟發。

雄偉對此書的政策分析貢獻最大,羅錚對英國理解,英語的使用,非常嫻熟,能夠很快地掌握材料。而我的作用之一,是要整合他們的風格。我相信他們對自己的觀點負責,但是我對於書中出現的任何常識錯誤負責,那可能是我校對不嚴的導致。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卡梅隆的英文傳記、媒體報道,前者對全書結構,有所影響,還有就是卡梅隆的很多生活故事。我們也從英倫在線分析中,總結采納了大量的觀點,放在圖書後半部,希望能夠幫助建立起目前英國社會一些政治問題的框架。因此,您也許在有些地方看過類似的文字,但是這並不是複製粘貼,很多文字可能就是保留了英倫在線過去分析。

2010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隆將訪問中國。此書如果有幸出版,與讀者順利見麵,希望對於了解這位年輕的英國人和這個古老的國家有所幫助。

英倫在線總編 曾飆
2010年6月27日
寫於英國布裏斯托家中

所有跟帖: 

很好的文筆,有見解!欣賞。 -天涯覓路- 給 天涯覓路 發送悄悄話 天涯覓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4:58:01

回複:很好的文筆,有見解!欣賞。 -talktone- 給 talktone 發送悄悄話 (68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5:22:04

不知道6 Park。文學城也不是英國的。好像是美國的。 -天涯覓路- 給 天涯覓路 發送悄悄話 天涯覓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8/2010 postreply 15:32:44

正式出版後發個通知,一定買來拜讀。以實際行動支持出版業~~哈哈。 -肖蔚為- 給 肖蔚為 發送悄悄話 肖蔚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7:44:09

太感謝了,我們有網購的搭檔 -talktone- 給 talktone 發送悄悄話 (137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9:38:26

又讀了一遍,寫的真好。好久沒見到這樣的文章了。 -天涯覓路- 給 天涯覓路 發送悄悄話 天涯覓路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9/2010 postreply 08:03: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