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旅行
“清晨黃昏,日複一日,活著就要開心。”
——《泳者之心》
最近看了一部遊泳題材的電影《泳者之心Young Woman and the Sea》,不知道片名是不是致敬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影片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女孩特魯迪,她在1926年成為史上第一位遊泳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
提到體育片類型,可能第一反應能想到的衝突點是競技體育的真實與殘酷、人與身體的極限對抗、或者熱血勵誌的情節、分毫間逆轉的刺激。除此之外呢,這部影片裏主角所麵對的有性別和種族的歧視、以及幼年時患下輕度耳聾的身體殘疾,所謂從內在條件到外界環境的多重阻礙。
同時,作為Disney出品的電影,剝開堅實殘酷的競技性外殼,影片多了一些柔軟治愈的核。母親的堅持、姐姐的陪伴、女教練的信任形成荊棘叢裏托舉起特魯迪的臂膀,她從鍋爐房裏的遊泳池遊到大西洋,遊到奧運會賽場,最後站在了英吉利海峽的岸邊。
“全世界都在靜候佳音。”
看完《泳者之心》後,同時關注到了一部同遊泳題材紀錄片《奈德》,兩部片子上映時間相隔不遠,也都是女性長距離跨海遊泳事件。驚喜的是,《奈德》在銀幕上和幕後團隊合作上,舍棄了很多可以使用的公式和討巧細節,這點讓我很欽佩,不斷地累積會讓人強大,但主動摒棄不失為另一種堅定和勇敢。
《奈德》拍攝團隊是伊麗莎白柴和金國威夫妻倆,作為以拍攝紀錄片見長,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華裔夫婦,在《奈德》拍攝上,更傾向於以最大程度的真實為觀眾剖開畫麵,更專注於遊泳本身這項運動以及兩位主人公之間的關係對撞,兩位女演員,朱迪·福斯特和安妮特·貝寧演繹著兩位主角的核心友誼,再到因觀念不同分道揚鑣,最後攜手共渡。真誠的演出非常有厚度和質感。
回到影片,主人公奈德年輕時是一名馬拉鬆遊泳運動員,退役後轉而成為體育記者。某天,她想起年輕時從未實現的夢——從古巴遊到佛羅裏達,全程超 110 英裏,被稱為遊泳界“珠穆朗瑪峰”的遊程。於是在自己60歲時,開啟了這項挑戰。
就像奈德望向的海麵,她要麵臨的不止是更長的距離、年紀、體能、天氣的驟變、洋流幹擾、長時間海水浸泡的皮膚腐蝕,還有更加複雜的海洋環境。由於墨西哥灣暖流是地球最大的暖流,溫暖的海域也孕育著許多致命海洋生物,尤其是劇毒的箱型水母、僧帽水母還有向北遷徙的鯊魚。
自我旅行也可以是一場自我修行,學習和嚐試改變,安靜同樣也豐富,在大地上追求毅力,自信,或者學習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