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盡然。任何人都有能力反思的,尤其是為人父母。

本帖於 2025-06-09 12:05:47 時間, 由普通用戶 Oasisflying 編輯

我常和客戶溝通的一句話,since when the depression got you? 既然它能來,它也能去,它並非與生俱來的東西,也並非注定一輩子會滯留。還是需要領悟的,如果孩子的去世都不能令自己去反思,說真心話,她的作品我會謹慎去碰的,卻不代表別人就不能去碰,或是她的作品就不好。兩碼事。

張愛玲的作品,還有蘇青的作品,我基本都看了。但張的作品我不是很喜歡,哪怕再好的文筆。後來了解了她的身世。知道了她的來處。

年輕時候的自己很饑渴,什麽都希望去了解,什麽主題都希望去看看,去碰碰。如今的自己不需要了。很多的電影,很多的小說,我基本不去碰了。我不需要知道太多人性的陰暗麵了,它不會令我更向往這個世界。

反思不是 JUDGE。 如果有,我就不會選擇做我目前的工作,我也不會做好我如今的工作的。

我的心得是,隻要還願意尋求幫助,這就是反思,就有希望。反之,無限拒絕心理診療,這就是拒絕反思的一種,大概率也會重複悲劇。一家之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