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本地人一直吐槽拍的很不蘇州,這家人動不動就包子餃子,他們到底是哪裏人?用社會學百姓生活史考古一下,莊家到底是哪裏人?劇中多次諧音我們"莊稼人"在戲劇語言裏,這代表的就是家在中原的北方人,所以《小巷人家》並不是介紹江南文化的作品,而是寓意新時代下中原文化根基,對發展對女性對儒家等級序列開始重新反思的作品。這家人更像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總之莊稼人根在中原,你能理解這個設定你就理解了劇中所有圍繞這戶人家的批判,本質上都是對思想農殘的批判。這戶人家最終人丁興旺每個人都找到了幸福,本質上也是給儒家文化長大的我們找出一條擁抱現代的民族出路。
如果說莊稼代表農耕,林家代表什麽呢,林工來自福建,對 就是那個"陳林半天下"的福(Hu)建,從中原入閩更早。這樣一來,小院的莊林兩家,其實都來自中原,莊家接住了讀書取仕的時代機會,而林家按住了改革開放,下海創業的時代浪潮,這對鄰居並沒有突出南北方的差異,而是描繪中原文化的火種,在庒林兩家身上各自突破。院子裏種滿了蘇州本地不常用的蛇瓜,其實寓意著中原子嗣,多子多福,如果你能看懂這個故事,你就理解了,南方北方的老百姓並沒有什麽不同,他們背井離鄉,遷離活不下去的黃河流域,尋找更能庇佑子孫的長江珠江,你看到的江南閩南珠三角就是老百娃遠離Z Z中心後無限舒展的生命力。
你如何理解莊父莊母,能看出你是哪種讀書人。莊父莊母其實跟你我一樣,能成為什麽樣的父母,主要看時代的需求。在農耕時代,老百姓除了種地,就是生更多的孩子繼續種地,那個時代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意思是君臣父子的序列下,父母是孩子的父母,但也是最小單位的賦稅個體戶,各家各戶生岀來的孩子,首先是種地納稅的勞動力,其次才是骨肉血親,如果說《小巷人家》的莊父莊母是40 /50後的中原人,他們就是那批童年親曆1942大饑荒的人,他們的父母就是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1930年陝甘大饑荒的幸存者,對於這些童年死裏逃生,父母殘缺不全的一代人,他們雖逃離中原,依然恪守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道德秩序,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障長子長孫的儒家等級。我知道那個年代,的確有一些父母比莊父莊母做的更好,他們去了上海 香港 美國..但是老百姓不是時代精英,越是平凡,越掛"時代之相",也正是因為她們的"掛相"民間與曆史才能互為"鏡像",劇中沒讀過書的老太突然指著小婷的曆史課本說 "曆史,曆史,好啊",觀眾們覺得這是可有可無的一句台詞,但編劇們的意思是,你們來這裏是共情黃玲和宋瑩的,而莊母這代老莊稼人隻能去曆史裏訴苦了。劇中讀過大學一年級的林工曾親曆"成份定人生"的時代,他也隻能無奈地說: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吧。
曆史不寫百家姓,興亡皆是百姓苦。既生尋常百姓家,人間煙火是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