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電影我喜歡的不多,尤其不愛看他那些為得國際大獎拍的偽民俗電影,但他屈指可數的幾部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都喜歡,比如:《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最近熱播的電影《第二十條》也是一現實批判題材的電影,主題、故事、台詞、表演、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秋菊打官司》上了一個台階,尤其最後一段法庭陳詞看的我血脈噴張,老淚縱橫。
國內法律界有一個思維誤區,就是認為法律無情,隻認法條,不認人情和公平正義,其實這就是法律界的教條主義。教條主義害死人,在這個法律教條主義盛行的法律界,判出了很多奇葩案例,讓正直善良的人憤怒,讓見義勇為的人寒心,讓勇於反抗惡勢力的人受盡委屈。這樣的法律不管程序如何正義,也是在黑化社會,摧毀善良和正義。
在最講法製的美國,人們對那些講人情的法官也讚許有加。油管上能找到美國法官很有人情味的審判案例,雖然都是小案子,但也很讓人暖心。當然,美國也有很多讓人氣憤的判例,比如辛普森案以及前不久加州的那個殺人無罪案,都是以程序正義之名,行有錢人殺人可以不償命之實。讓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口號變成了笑話。
《第二十條》的題材直擊社會痛點,其故事情節都是以真實案例為背景改編的,因此非常貼近真實的生活。對於正當防衛的司法解釋反應了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法律界的良心。如果法律界沒有了良心,正當防衛的司法解釋就有利於壞人和惡人。如果法律不承擔起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那法律就會變成訟棍們謀財的工具。
曾有法律界公知聲稱,法律隻維持秩序,並沒有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我不是法律專家,但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對這種說法十分不理解。如果法律隻維持秩序,那就是把人心人情不當回事,把社會輿情當作外部問題。可作為社會秩序的最重要力量的法律不在乎民心民意,那這個秩序能維護住嗎?就像電影中那個和歹徒搏鬥的公交司機,事後被判刑,而歹徒因為受傷卻變成了受害者。這種案例多了,會維護社會秩序嗎?一個壞人猖獗,好人不敢吭聲的社會有好的秩序嗎?一個不能與廣大百姓共情的法律就是脫離人民的法律,這樣的法律隻能帶來社會的混亂,而不是秩序。就像新疆以前對少數民族的特殊法律,沒有給新疆帶來秩序,卻帶來混亂。
除了對正當防衛條款錯用的反思和批判外,電影還把中國權力社會的現象展現給觀眾,因此讓觀眾感覺很真實。在中國,由於公權私用的情況很普遍,導致每個人都被編織進權力的蛛網中,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凡是有點特權的都可以給別人方便,也可以給別人小鞋穿。電影中那個校園霸淩的孩子爸爸是個教導主任,官不大,但官威很大,因為手中掌握了借讀學生去留的權力,在家長的眼裏那就是得罪不起的人物。正是因為他的權力,讓檢查院的法官也不敢堅持正義,而是逼著孩子委曲求全。這真是極具諷刺意味。
法律條款和實際判例對社會風氣有著重大影響。因為南京那個奇葩判例,無論怎樣宣傳學雷鋒,也沒人敢去攙扶老人了,其影響比宣傳教育嚴重的多。片中的台詞說的:”一次犯罪汙染的是一條河,一次錯誤的裁決汙染的是整個水源。“ 其實,這是普世現象。在美國更是如此,聯邦高法的每一個判例都在塑造美國社會。
電影的台詞寫的非常好,無論是主角兩口子的對話,還是其他人物之間的對話都逼真又接地氣,而且一點不羅嗦。片尾最後的聽證陳述寫的尤其好,可以說句句都有理有情,直擊人心。這在國內電影裏是少見的。
比如:“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代價更大。”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
“法律的權威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
“如果正義是一種罪,那麽還會有人路見不平嗎?”
“什麽是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沒有天理的國法,我也不相信沒有人情的天理。”
不知道別人怎樣,但這些話句句都合我心。
幾個主要演員都表演的很出色。以前不打看好趙麗穎的表演,覺得她表演的沒有張力,總是不溫不火的樣子,可這次她演的聾啞人受害人,一句台詞沒有,但卻把人物內心的無助,彷徨和絕望演的淋漓盡致。
馬利以前我也不大喜歡,覺得她就是一本正經搞笑的演員,可在這部電影裏,她的表演自然流暢,情感表達非常到位,可以說無可挑剔。
電影的節奏感非常好,有張有弛,能看出導演在場景調度,後期剪輯上都是下了功夫的。
當然,最好的是劇本。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一個好劇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