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海情, 致敬我的爸爸和他的家鄉(1)

來源: APiao 2021-02-09 17:16: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10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APiao ] 在 2021-02-09 18:11:0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一直想寫寫我的爸爸和媽媽,他們一北一南,一個出生在窮得光腚,沒有水閉塞的山溝溝裏,一個出生在好山好水好風光的魚米之鄉。他們遠離各自的家鄉,結緣於大漠戈壁,紮根在新疆邊城,  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代的開拓者,建設者。他們是那個時代巨大變遷的經曆者,見證者。

        自新冠lockdown以來,白天沉溺於股市裏衝浪,晚上隻想看看電影綜藝放鬆一下,感覺沒有時間,更沒有落筆的衝動,直到看到開年的第一部劇“山海情”。當劇中的人物,講著陝甘寧夏那一帶的方言,劇中的湧泉村,劇中的苦和惡略的生存環境,頓時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和熟悉,令我不由地想到了我老爸,想起了老爸的家鄉,那是一個比湧泉村還要苦還要窮的地方。幾十年前, 那唯一一次回老家的經曆, 至今仍記憶猶新,曆曆在目。

1.  從窮山溝走出來的

       我的爸爸出生在甘肅省會寧縣大溝鄉(公社)郭莊大隊。一個叫郭莊,卻沒有一戶姓郭的人家。我的爸爸姓韓。據家譜記載,爸爸的祖上是從河北過來的,我問爸爸為什麽從好地方跑到這裏,爸爸說也不知道,我就戲虐地說一定是躲避戰亂或追殺,逃到這裏藏起來的,否則沒法理解。爸爸隻記得,爸爸的太爺爺那代,整個郭莊,不到百餘口人,主要是王姓和姚姓,姓韓的也隻有爸爸的太爺爺一家四口。太爺爺在一次外出回家的路上,可能是因為大雨吧,人與馬一起跌下了山穀,直到2-3個月後他們的屍體才被找到。太爺爺死的時候很年輕,不到30歲,留下了太奶奶和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爸爸的爺爺。在爸爸離開郭莊的時候,韓姓隻有10口人。

1951春,年僅16歲半的爸爸,應招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爸爸第一次走路走出大勾鄉,第一次走路走到了會寧縣(兩地相距60公裏)。從沒進過學堂的爸爸,第一次在這裏見到了汽車。爸爸雖然應召參軍去打仗的,但爸爸所在的團也隻有2名汽車兵,被派去了鴨綠江,而且也隻是國內這邊。

1952年,爸爸做為10個從各團挑去參加空軍的候選人之一,第一次去蘭州做體檢。同行的還有幾個人,他們走了好幾天才走到了蘭州。抵達蘭州的當晚,爸爸也是平生第一次見識了什麽是電燈。

        話說他們10個人,其中還有從寧夏來的2個回族,到的時候正好是下午吃晚飯的時候。吃完飯後,他們被安排在一個10個人的大通鋪的房間裏,房子屋頂很高,當中懸著一隻亮著的燈泡。天尚未黑,,一開始大家並沒有留意到它,直到指導員在門外走廊喊“關燈睡覺”了。10個從山溝溝來的窮娃娃,誰都沒見過電燈,大家圍了一圈,仰望著燈,你一口我一口地吹,奈何太高,燈紋絲不動,後來有人想起了來用衣服扇,幾個人排著隊,輪流地扇,扇得燈泡晃來晃去。當時也沒誰有膽去叫人來關燈,大家就這麽亮著燈睡下了,直到半夜指導員來查鋪,才在進門的一側上方拉了燈繩,滅了燈。記得爸爸,第一次用他那甘肅調的普通話給我講這段經曆的時候,我隻有8-9歲,當時我笑得不行,要知道我的爸爸並不是一個善於表達和幽默的人,而是個寡言少語,隻幹不喜歡說的人。之所以好笑,  或許那時還是小孩子的我, 就覺得我爸他們也真是太傻了。

 

         爸爸後來因為沙眼落選,又回到了原部隊。

        沒過多久,爸爸又被幸運地抽調到組建新疆軍區駐蘭州辦事處(接待從全國各 地去往新疆的人),成為10名成員中的一員,第二次來到了蘭州。

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當時還在飯桌上一起吃著飯的10個人,5個人被通知去了新疆軍區,5個人包括爸爸被劃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隨著火車從蘭州向新疆一段一段地建設通車,爸爸也從武威, 張掖,到了玉門關,又到了峽東(該站隸屬烏魯木齊鐵路局),在那裏遇到了我的媽媽,那時候我的媽媽從湖南老家跑出來沒多久,投靠她的表姐(表姐夫是一位有著大學學曆的部隊首長),幫著表姐帶孩子。 (左, 1952年攝於蘭州)      

 

1958年爸爸攜新婚不久的媽媽,來到新疆石河子新城。我們兄妹三人也相繼出生於此,爸爸也從部隊的食堂管理員到司務長,最後幹到了警衛排長。對於入伍前大字不識一個,然後在部隊掃盲班脫盲的爸爸,能在部隊待這麽長時間,幹到這個位置,既有幸運的成分,也有爸爸優秀的一麵。當年他們在蘭州辦事處的10個人,去了新疆軍區的那5個人,沒幾年都被遣散複原回原籍了。

1970年,爸爸要求複原,轉業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市一家隸屬兵團的工廠。爸爸成了一名基層幹部,然而卻苦了媽媽,從原先商店裏買藥的,相當於這裏@ phmacy's pharmacist, 成了一名鑄造車間的工人。髒而繁重的體力活,即使多年後提起,依然讓媽媽耿耿於懷。  (右, 1959年攝於石河子)                                                                                                                    

        不過也正因為媽媽的工種,在那個統一供給,糧票布票油票的年代,媽媽一個人的口糧頂2個16-17歲小夥子的口糧。  雖然那個年代每個人的肚子裏都鮮有油水,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見到點肉腥,但是我們家在1974回老家之前,從未缺過糧,至少說沒有過沒有白麵吃,也從未吃過像高粱米這樣的粗糧。 也正因為媽媽的工種,在我們回老家探親前, 攢足了100斤白麵粉和100公斤全國糧票帶回去。

 

 ......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那個年代的故事 現在聽起來像傳奇 -cxyz- 給 cxyz 發送悄悄話 cxy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17:34:17

好聽的故事。 -香草仙子- 給 香草仙子 發送悄悄話 香草仙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18:26:38

感動,謝謝分享。 -海上垂釣的貓- 給 海上垂釣的貓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00:28:2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