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看下麵關於時辰有爭論,貼個科普貼:

來源: miranda0318 2019-07-03 18:21: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876 bytes)

中國古代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醜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如,《西遊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後”、“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古今時間對照表

子時 23:00 – 01:00 子初 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子正 00:00
醜時 01:00 – 03:00 醜初 01:00 雞鳴 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醜初 02:00
寅時 03:00 – 05:00 寅初 03:00 平旦 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寅正 04:00
卯時 05:00 – 07:00 卯初 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卯正 06:00
辰時 07:00 – 09:00 辰初 07:00 食時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辰正 08:00
巳時 09:00 – 11:00 巳初 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
巳正 10:00
午時 11:00 – 13:00 午初 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 12:00
未時 13:00 – 15:00 未初 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未正 14:00
申時 15:00 – 17:00 申初 15:00 哺時 又名日鋪、夕食等
申正 16:00
酉時 17:00 – 19:00 酉初 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正 18:00
戌時 19:00 – 21:00 戌初 19:00 黃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戌正 20:00
亥時 21:00 – 23:00 亥初 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杆浮在水麵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杆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係統,隻借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麵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麵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麵的漏壺,使下麵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製”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製。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製”的同時,又采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曆。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製”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製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製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隻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鍾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醜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醜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遊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裏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到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其中的“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鍾。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淩晨04:12。

-------------------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每集題目用的名稱完全沒錯阿,隻不過開頭把午時分了好幾集,因為午時發生的事好多。微笑

所有跟帖: 

看劇學習,善哉美哉,謝美眉 -白色非色- 給 白色非色 發送悄悄話 白色非色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3/2019 postreply 21:14: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