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這篇講的是建築,很漲知識,推薦!

來源: 白色非色 2019-07-01 18:22: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677 bytes)
在長安十二時辰裏的尋找真實長安
櫼櫨落 發布於 2019-07-01 01:25:53 投訴
閱讀數:27萬+

??       馬伯庸老師的《長安十二時辰》終於上線,目前已更新到第12集,對比該劇所強調的劇情、動作、服飾、道具來說,客觀來說,建築算是比較弱的一項,觀眾關注討論也不多,劇中也可看到明顯的囿於經費,建築上細節有點力不從心,但好在對裏坊的輪廓和形態有個大致交代,還是不錯的。

       其實劇中也不乏亮點,集中說一下(不然估計也沒啥人發現)。

        先來張終南積雪。

      一、長安城的排水溝

西市坊牆外水溝西市坊牆外水溝

        劇中的黃土路麵和排水溝很寫實,長安城和所有北方古代城市一樣,路麵既未硬化,也不是完全的平地,而是由六道黃土梁“六坡”把城內分為高低不平的帶狀空間,長安城特別是城南時有“深數丈餘”的積水,城北“京興道坊一夜陷為池,沒五百家”,再加上長安城上百萬人口,排水明溝就成了城內極為重要的工程,基本每個裏坊內外、橫街、十字街等路兩側都會有排水明溝。

 

       坊牆下的水溝看出來導演很用心,需要提醒的是遺址中水溝一般距坊牆1.5~2m,劇中太近了,牆都沁了。

 

西市水溝西市水溝

       西市的水溝情況比較複雜,由於有多個路麵地層,故水溝情況也不一樣,其中早期路麵兩側的水溝僅寬30cm,土壁半圓形截麵,據地層遺物分析,這層路麵及水溝一直用到肅宗,即天寶十五載之後,而像劇中這種磚砌水溝則屬於安史之亂後的晚期路麵層,對比早期,肅宗後的西市水溝不僅拓寬到了1.2m,深0.65m,而且溝壁、溝底都包了磚。十二時辰劇情發生時間是天寶三載,故當時西市水溝實際情況是30cm小土溝,但是劇組還原了典型的長安磚砌水溝以及水溝上的石蓋板(小石橋)還是很驚喜的。

       

西市遺址西市遺址

       

西市博物館裏十字街水溝上的小石橋西市博物館裏十字街水溝上的小石橋

        根據西市的發掘報告,店鋪和水溝之間是兩米左右的人行道,這個在劇中也感受到了。

二、長安城的樓閣

 

       熟悉唐代建築的一般都聽說過《營繕令》,最早是唐開元二十七篇令之一,原本不存,文宗太和十六年敕書引用過,證明律令沿用很久,其中有一條:“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很直接的規定了民間不得起樓閣,後大曆十四年,唐代宗又敕文:“諸裏坊邸店,樓屋皆不得起樓閣,臨視人家”。

 

 

       但《營繕令》作為唐令中較為次要的律令,約束性到底幾何難說,城中官員、豪強府第有樓者應該不在少數,如河間王李孝恭子李晦“私第有樓,下臨酒肆。”《太平廣記》裏有“食店張家樓”,天寶中,舉子入京應試,落第者也“多會於酒樓”,在後來相關律令普遍崩解,坊市製鬆動的大背景下,西市理應有很多經營性的樓閣,但應該不至於滿街鱗次櫛比的程度,畢竟唐政府還規定“不得於鋪前更造偏鋪”這種較為詳細的禁限,建樓活動想必也不至於全無顧慮。

     結合時期,長安十二時辰裏的西市樓閣高低錯落的景象應該也較符合實際。

 

三、市門、坊門

 

       市門、坊門我之前說過,應該算是劇中考據最多、最精致的建築之一。雖然坊門本身未必是這種類型,但是作為唐式建築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

       樓門本身形象應該與敦煌壁經變圖中大量這種重閣形象有關。

 

       樓門的彩畫即是所謂“鐵石丹素”,眾所周知現在仿唐建築流行素木盒子,直接上清漆而不用彩畫,故像這樣真正做了朱白彩畫的還是挺下功夫的,而且結構端頭都進行了刷白,也和文物資料對的上,彩畫最大的亮點應該是雁齒板,節湣太子墓樓閣圖裏就是這種,劇裏應該是第一個複原這種唐式雁齒板彩畫的,這種小細節足顯功力。

       建築本身開間、柱高比例也很勻稱,確實下了功夫,結構上,下層心間還作了雙蜀柱,這個細節很精彩,一般多見於關中唐代建築形象,如大雁塔門楣石刻,也是從沒見人還原過。

      值得讚歎的是劇中幾乎所有的欄杆都比較唐,嚴格遵守唐代尋杖欄杆中間不用望柱間隔的時代特征,而且用了比較多的尋杖絞角造,顯得古意盎然。

       這幾個樓門如果細究的話毛病也有,但總歸在細節上有了極大的進步。

 

四、靖安司的烏頭門

       烏頭門是唐大型府第外重圍牆上的門,唐令“五品以上…….仍通作烏頭大門”,靖安司的這個烏頭門形象非常好,幾乎與敦煌431窟院落圖的烏頭門一樣,且門扇都是直欞板門,好評。

 

           送大家一隻氣pupu的大司儀。


五、靖安司的崇屏

 

       崇屏(影壁)這個細節也不錯,唐代多“門有崇屏”,從記載及圖像來看唐代府邸宅院一般大門直衝堂屋,而不是像北京清代四合院一樣大門在一側,故門內用屏風牆擋一下,唐代宅院影壁屏風使用的頻率很高,材質的話一般似也多為夯土,基礎則為“炭灰泥”用以防潮。

      不過靖安司的這個屏風牆是在門外,唐代習慣設在門內,但作用大概也一樣吧。

 

 

六、靖安司的水井

 

          這個井架很好,這種八角井沿、井架的文物資料,貌似隻有仁壽宮水井遺址是這樣的,井架複原是楊老方案,井亭簡化了,台明看著也是的,四周一圈存水槽很巧妙。

 

 

        最後考下大家,林相府取景地在哪,左下角建築真實名稱、設計者是誰?第一個回答對的就送個小禮物吧。

       劇組很有眼光,林相府這組建築遠看觀感確實很好。

 

 

         總的來說,相比別的劇,這部進步確實很大很大,整個劇正在向真正的曆史靠攏,氛圍也慢慢有了鮮明的時代感,瑕不掩瑜,希望以後這類考據清晰的劇越來越多。????

所有跟帖: 

謝謝!看完劇再可以看看科普文真好!然後又回去重看一遍。讚 -楓林聽雪- 給 楓林聽雪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2/2019 postreply 07:31: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