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幸虧是上元節,不然這滿街僭服城管都抓不完

來源: 白色非色 2019-07-01 15:49: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835 bytes)
幸虧是上元節,不然這滿街僭服城管都抓不完
唐穿導遊森林鹿  發布於 2019-06-29 21:21:46 投訴
閱讀數:211萬+
給《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設計一個整體評語:有錢,會花,小任性。

??給《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設計一個整體評語:有錢,會花,小任性。

說正事之前先感歎下,十幾二十年前我們一幫基友在網上噴所謂“曆史劇”服化道的時候,經常看到的一個反駁論點是:古代“複原向”的服飾離現代審美太遠了,絕大多數電視觀眾不能接受“那麽醜的造型”。但是這十幾二十年過來,有目共睹,願意往“複原向”靠攏的劇組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雖然還遠遠達不到主流吧。

那麽對於以“服化道複原向”為亮點的劇組來說,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大量的知識儲備,靠譜的人,夠用的錢。這是最明顯的,不用多講。

第二,時代資料與時代真實情況的偏差認知和處理。(說人話):我們現在能掌握到的古代圖像資料,以考古壁畫織品、傳世畫、陪葬俑、造像等為主,劇組不可能真看到千百年前的活人蹦起來給演示怎麽穿衣服。古代留存圖像的手段有限,“畫下來的”和“穿在身上的”本來也可能不太一樣,有一些二維效果在三維世界裏會變型、會無法實現。這個看似不是大事,有些時候卻會讓人非常頭疼。

第三,複古資料與影視拍攝之間的矛盾。拍劇說到底,本質上是商業活動,不可能“不計成本隻為情懷”。除了錢的麻煩以外,還有一個“影視表現方法”的製約。有的造型足夠複古,但是放在劇裏,拍攝出來的效果如何,會不會穿主角身上太黯淡,穿配角身上太搶戲,會不會影響演員動作甚至威脅到演員安全,光怎麽打合適,顏色表達的情緒對不對……這些都需要劇組通盤考慮,不是簡單“砸錢到位”就萬事OK的。

然後這第二第三個問題,還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劇組解決得怎麽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眾恐怕隻能由著自己的主觀喜好給打分。服飾史這個領域,本身爭議也非常多,很多細節問題沒定論,很多拍劇需要的東西甚至沒有靠譜的參考資料,需要一定程度的發揮想象。

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喜歡這劇的人如我,隨便截截圖,就能找出一堆“符合服飾史資料”的造型配飾細節來吹。比較挑剔的,也不難截圖吐槽“這個穿越了”“這個抄襲日本的”“這個沒根據純臆造”。不過話又說回來,劇方應該也不會討厭這種熱度的吧……╮( ̄▽ ̄)╭

先看圖來養眼睛吧。截幾個我喜歡的、有資料依據又有發揮的造型。官方主推的幾大主角就不說了,已經有詳細介紹。我看著有感覺的,大boss奸相youknowwho算一個,他老人家出場就是蹲在家裏cos花匠,一身半臂休閑裝:

男半臂男半臂

半臂是類似“坎肩”的休閑服,在唐朝非常流行普及,男女都穿(女性穿的通常叫“半袖”),穿在長衣裏麵或者外麵都可。上圖中間是唐代半臂的傳世實物,右邊的是敦煌壁畫裏一個穿好了半臂的男子正在穿外袍的瞬間。可以看到劇中這個造型的貼合度挺高的。

然後奸相半臂的材質,看中遠景以為是簡單的菱格褐布,拉近了看。。。。。

紅地織金圓紋錦∑( ° △ °|||)︴好有錢_§:з)))」∠)_。

這又是屬於我“看著眼熟但是查不到原始出處”的一個作品,但可以說唐代風格濃鬱,因為唐風織物紋樣就是以這種“整齊重複的圖案”為主流。這和唐代的印染技術有直接關係,也不細展開說了。

上麵說過,並不是一個造型“符合考據資料”就是好造型,還要看它對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緒氣氛有沒有起到作用,以及它和所處的大環境是否協調。

把反派大boss往“家常和藹”的調性上扯,跟人物定位形成反差,這種立人物的手段並不罕見,還記得老果農滅霸麽……劇裏在“上元節”(正月十五大冬天)設定出一個折騰室內盆景的場麵,這裏又有兩個知識點可以講講:

第一個,唐朝的溫室大棚栽培技術發展水平╰( ̄▽ ̄)╭北方的同學都知道,寒冬臘月,室外那個溫度,想養嬌嫩花卉是絕無可能。不過“溫室栽種反季節作物”的技術在我國出現得其實挺早,最晚漢朝已經有明確記載。

?

漢書《循吏傳》:“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然蘊火,待溫氣乃生。”在唐初貞觀年間,也有個種菜小能手陳元璹,冬天“於地室蓄火種蔬”,這技術曆代相傳從來沒斷絕,到清朝稱冬季溫室蔬菜為“洞子貨”。

奸相家裏不種菜,種花卉做盆景,這是“士人雅玩”。看到盆景,我才明白之前那幾個室內生火澆水出蒸氣(調節溫濕度)、熱得來謁見的官員們扇風流汗的鏡頭是啥意思。

?

?所以為什麽大家都穿厚厚的冬裝,唯獨奸相一身輕薄家居服?因為室內悶熱啊……那為什麽劇裏要給奸相設定個園藝愛好?有依據嗎?呃,有依據的是在他之後的另一位奸相,姓楊的那位。

五代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移春檻》:“ 楊國忠子弟每春至之時,求名花異木,植於檻中,以板為底,以木為輪,使人牽之自轉,所至之處檻在目前,而便即歡賞,目之為移春檻。”這是楊家人搞移動花木車賞玩的段子,嫁接變種到前任奸相身上,沒什麽違和感。

奸相這套半臂錦,我不知道出處,但是卻看到了另一種眼熟的原汁原味唐代織物,使用方式還很有趣。

這個聯珠肥鹿的紋樣,在存世的唐代織物裏,名氣數一數二。這個劇沒用在主角身上,卻給一個NPC無名配角做了戲服,還極其低調地隻用來做翻領、衣緣、袖口,就……怎麽說呢?傲嬌?╮( ̄▽ ̄)╭

那麽這個華麗鑲邊的衣服有講究嗎?有的,這是唐朝最典型的“胡服”之一,也總算是跟主流的圓領袍翻領袍有了點區分了。

但是呢,仔細看能發現,圖像資料裏這種錦緣直襟袍,袖子的手肘上邊並沒有那一道橫襴接縫鑲邊。我在相關資料裏從來沒見過這條接縫,如果不是我孤陋寡聞的話,這一道就是劇組服設的發揮了。不皮一下不舒服麽<( ̄︶ ̄)>

這個倒是小事。重要的是,作為一個NPC小人物,一個長安商人,這麽穿合適麽?

真按當時的社會情況,他穿件帶大團花紋鑲邊的外袍,已經算有點“逾製”啦,更別說把大團花錦緞大麵積外露地穿身上,分分鍾被武侯(城管)們拖走打啊……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什麽階層人能穿什麽樣子的衣服,有嚴格規定,朝廷還時不時三令五申搞搞嚴打。總體來說,地位低的平民百姓,衣料以單色麻布粗絹為主,不允許你穿顏色太鮮豔、花紋太明顯、材質太華貴的衣服,也不許帶精致昂貴的飾品。

商人在城市居民當中也算身份低的(雖然經常很有錢),史書裏也常有朝廷下詔,特別針對商人噴他們不老實、越級消費。不過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既然上頭抓典型,就說明現象已經泛濫,長安商人確實也是出名的不老實。具體到這個人物,他本來也不是個安份生意人,又是大過節的,想穿華麗衣服擺排場又不敢,心癢難忍地露個邊角,倒也能理解的哈。

也幸虧是上元狂歡節,可以解釋成“所有居民都穿了最好最值錢的衣服上街逛”,不然看這劇裏的大街景,“逾製僭越”的長安市民實在太多了,城管抓都沒法抓……

隨便截兩張街景劇照:

有錢,好有錢,真有錢……再多解釋兩句,為什麽平時不會有這麽多穿華服的人逛街?

因為這種華服隻有當官的才能日常穿,而中高級官員(五品以上)是朝廷明令禁止他們進入市場的。

為什麽節日時這麽多華服在街頭出現就能說得過去?

因為普通平民百姓在重要場合(比如婚禮)可以穿官員人家的衣服,這也是朝廷特許的。衣服既然做了,那麽逢年過節喜慶場合大家都拿出來穿,法不責眾,也順理成章。

然後從影視技巧的角度考慮,這劇要表現的是盛唐氣象,以及大廈將傾前夜的紙醉金迷、奢侈墮落,那麽消費主義盛行、滿街“服妖”招搖過市更沒啥不對了╮( ̄⊿ ̄")╭

最後再說個喜歡的造型,唐朝Tony老師家的季薑小妹妹,你是從《搗練圖》裏直接跑出來的麽?

劇中把女童的頭飾,從插梳更換為薄紗蝶,除了可能是從實用考慮(小孩子戴貴重頭飾出門亂跑不安全,也愛丟東西),我個人覺得還可能是在應合宋代以後有明確記載的“元宵戴鬧蛾兒”風俗。

“鬧蛾兒”是從北宋開始一直流行到民國的元宵節特色首飾,用絲絹或者烏金紙裁出飛蛾、蝴蝶、草蟲形態,插戴在頭上,又名“鬧嚷嚷”。當然,蝴蝶形狀的頭飾唐代以前早就有,隻是還沒記載說這是元宵節慶物。

Tony老師心疼孩子,冬天給穿了好多層厚衣服。季薑這一整套衣服就是唐前期最流行的半袖+長裙女裝套,再來個對比圖吧。收工。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