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次從薩拉熱窩出發的一日遊串聯了波黑最經典的景點。第一站科尼奇(Konjic)以17世紀的六拱石橋和翠綠的內雷特瓦河聞名,是走進波黑的理想起點。隨後抵達壯觀的克拉維卡瀑布(Kravica Falls),瀑布高約28米、寬達120米,是當地最受歡迎的天然泳池。

繼續前往中世紀石頭村落波西泰利(Pocitelj),這座依山而建的要塞村以其清真寺、城牆和瞭望塔著稱,從山頂俯瞰內雷特瓦河穀景色動人。接著抵達布拉加伊(Blagaj),參觀坐落於布納河源頭絕壁下的苦行僧之家(Blagaj tekija),潔白木屋與碧綠泉水構成黑塞哥維那最寧靜的宗教景觀。
壓軸景點是莫斯塔爾(Mostar)老橋區。16世紀的老橋橫跨深峽,是奧斯曼建築的傑作,也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象征。老城的石巷、巴紮市集與傳統民居展示了穆斯林、基督徒與猶太人的共存曆史。
離開薩拉熱窩向西途經波黑的布科維察小鎮(Bukovica)

塔爾欽小鎮,可見連接匈牙利和亞得裏亞海的歐洲高速公路穿過塔爾欽。

科尼茨(Konjic)
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部,坐落在涅雷特瓦河畔,群山環抱,風光秀麗。這裏以16世紀的奧斯曼石橋——老橋最為著名,象征民族融合與曆史記憶。小鎮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美,周圍有雅布拉尼察湖和提托地堡等景點,是前往莫斯塔爾與薩拉熱窩之間的絕佳中途驛站。
科尼茨最著名的地標——老石橋(Stara Cuprija)建於1682年,然而在二戰中被炸毀,後來在遺跡基礎上重建。

科尼茨的內雷特瓦河以獨特的翡翠綠著稱。當地諺語說“河水七色、日光七變、內雷特瓦永不相同”。其顏色由石灰岩河床反射光線所致,每個季節呈現不同色調,成為攝影師最愛的取景點。


斯波門索巴紀念館以照片與遺物追憶犧牲者,呈現1992—1995戰爭年代的個人故事與集體創傷。

瓦爾達清真寺在1992—1995年戰爭中遭重創,2008年修複時特意保留受損宣禮塔,作為苦難記憶的象征。

泰基斯卡清真寺,坐落於內雷特瓦河畔。清真寺在上世紀90年代衝突中受損,2008年修複。

克拉維卡瀑布(Kravica Falls)。
是波黑最受歡迎的避暑與野餐地,夏季水量豐沛,瀑布呈半圓形傾瀉入碧綠水潭,景色壯麗迷人。天氣炎熱時,遊客可像當地人一樣跳入清涼的水中暢遊,體驗絕佳的自然樂趣。




波西泰利(Pocitelj)
這座石砌村莊融合中世紀與奧斯曼建築,被譽為“露天博物館”。沿著鵝卵石小道步行至山頂的庫拉塔樓,可俯瞰整個山穀。村中15世紀的高大懸鈴木與清真寺尖塔相映成趣,是攝影愛好者最愛的畫麵。波西泰利也是藝術家的靈感之源。20世紀60年代,這裏成為南斯拉夫藝術家駐地,許多畫家在山城的石屋間寫生,留下無數描繪光影與古牆的作品。




布拉加伊的苦行僧之家(Blagaj Tekija)
它坐落在布納河強勁泉源下的峭壁旁,是16世紀托缽僧(蘇菲派)的神秘修行場所。清幽的河水、白色木屋與岩壁構成靜謐的靈性空間,被視為“心靈安寧之所”。




莫斯塔爾老城與老橋(Mostar)
斯塔裏莫斯特橋(老橋),由蘇萊曼大帝下令建於1567年,1993年被毀,2004年重建。它象征著城市的多元文化與重生,亦以年輕人從橋上躍入內雷特瓦河的傳統而聞名。周邊的巴紮市集、古老民居與宗教遺跡展示了穆斯林、基督徒與猶太人在此共同生活的曆史。


莫斯塔爾的彎曲橋(Kriva Cuprija)建於1558年奧斯曼帝國時期,是老橋的縮小原型。



內雷特瓦河舊鐵路橋遺跡
見證了1943年著名的內雷特瓦河戰役。當時,南斯拉夫遊擊隊為掩護傷員撤離,故意炸毀大橋以迷惑德軍。1969年電影《內雷特瓦河之戰》重現此壯舉,並為拍攝再次炸橋。為追求真實效果,劇組沒有使用模型,而是在亞布拉尼察的原址重新建造一座大橋並親自炸毀。然而,由於爆炸產生的濃煙彌漫,完全遮擋了鏡頭視線,實景拍攝的畫麵最終未能被采用。影片中呈現的那場橋梁爆破,最後是在布拉格攝影棚內用按比例縮小的模型重新完成的。但使它成為前南斯拉夫規模最大、製作最昂貴的戰爭史詩片。如今該遺址成為“傷兵之戰”紀念博物館的一部分,象征著英勇與犧牲。

電影海報由巴勃羅·畢加索親自設計(網上照片),他拒絕報酬,僅要求片方贈送幾箱當地葡萄酒作為酬謝。


“傷兵之戰”紀念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