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歐洲心髒的匈牙利是歐洲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匈牙利人從古至今都自稱馬紮爾人(Magyar),他們的國家叫 Magyarország(馬紮爾人的國家或土地:Magyar Country 或 Magyar Land)。英文 Hungary 源自拉丁文 Hungaria,本意是“匈人(Huns)的地方”。在匈牙利人出現以前幾百年,這片土地是匈人帝國的地盤。來自亞洲的凶悍的遊牧民族匈人橫空出世,所向披靡,但曇花一現,徹底從歐洲曆史中消失。公元895年,另一支祖籍亞洲的遊牧民族馬紮爾人出現在現代稱為匈牙利大平原(Great Plain of Hungary)的沃土。在這裏,馬紮爾人放棄遊牧,定居農耕,接受了基督教的文明之風。一千多年後,現代匈牙利人的DNA有95%歐洲血統,但仍有5%亞洲血統。
(1) 馬紮爾人最早可追朔到幾千年前,歐亞分界線烏拉爾山脈東部亞洲一側的南西伯利亞。他們講一種烏拉爾語(Uralian),是芬蘭-烏戈爾(Finno-Ugric)語係的一支。現在使用芬蘭-烏戈爾語係的民族(如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和匈牙利人)大部分在歐洲,少部分在俄羅斯的亞洲部分。芬蘭-烏戈爾語係是一種和印-歐語係(Indo-European,印度和歐洲大多數語言屬於這個語係)不同的亞洲語係。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匈牙利語是一種亞洲語言,在歐洲與眾不同。到今天,匈牙利人姓名還是姓前名後(如現任總理歐爾班Orban Viktor),和中,韓,日,越等亞洲語言習慣一致(英文文獻中常將他的名字改為 Viktor Orban 是為符合英文或印-歐語係的習慣,和匈牙利人在本國的叫法正相反)。
公元700-750年間馬紮爾人離開故土(Magna Hungaria),向西南遊牧。走走停停的馬紮爾人於895年千辛萬苦地跨越了高聳的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 Mountains),發現山的西側是一片水草肥美,氣候宜人的土地。喀爾巴阡山脈三麵拱衛這片有多瑙河(Danube River)流經的富饒的大平原,地理位置優越,周圍沒有強敵與之競爭牧場。因而馬紮爾人決定在此紮根。
(2) 這場波瀾壯闊的長途遷徙在阿帕德(Arpad)領導下有七個遊牧部落參加(圖為在1896年建國一千周年時興建的布達佩斯英雄廣場上的七位首領群雕)。馬紮爾人抵達以前這片平原叫帕諾尼亞(Pannonia),曾是羅馬帝國行省。羅馬帝國因力不從心,於公元四世紀放棄了這個行省。370-469年之間,匈人以此為基地,侵暴蹂躪歐洲各地。但匈人內部四分五裂,很快退出曆史舞台(參見《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012/ 14851.html)。接著,很多斯拉夫部落遷移進來,但一盤散沙,未能發育出強大的國家。遊牧出身的馬紮爾人饒勇善戰,精於騎射,在五年內徹底征服了當地人。
從900年起,馬紮爾人安內以後開始攘外。他們在歐洲各地縱橫馳騁,燒殺搶掠,侵盜暴虐,無惡不作,全歐心驚膽顫。從拜占庭的皇帝到日耳曼王國的國王們,為了黎民社稷,也為了保住腦袋,紛紛交錢納貢。後世的匈牙利曆史學家美化這段曆史說那是馬紮爾人“冒險的時代”(同一時期侵暴歐洲還有另一個暴徒民族:北歐的維京人Vikings——參見《丹麥簡史九張圖》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404/3782.html)。由於馬紮爾人象幾百年前的匈人一樣令人生畏,歐洲人幹脆把“匈人”這頂帽子扣到他們頭上。為和匈人(Huns)區別,這幫後世的蠻人就被稱為“匈牙利人”(Hungarian),其國名就被稱為“匈牙利”(Hungary)。也就是說,“匈牙利”是敵人起的醜名。但匈牙利人不愧是遊牧蠻族出身,恬不知恥,變廢為寶,反以這個名稱自豪。
(3) 匈牙利地區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就是羅馬人與各種蠻族混戰的戰場。文明與野蠻彼此交織是這一地區的最大特點。從古到今,在這裏不同勢力博弈的結果,往往會對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955年,匈牙利人被日耳曼諸王國的聯軍擊敗,被迫講和,改邪歸正不再撒野。他們放棄遊牧,開始定居農耕。1000年斯提芬國王登基,受到羅馬教皇的冊封,王冠來自教皇。君權神授下斯提芬國王帶領全部國民信奉基督,國號從匈牙利大公國(Principality of Hungary)改成匈牙利王國(Kingdom of Hungary)。他本人被教皇封聖成為聖·斯提芬(Saint Stephen),被匈牙利人尊為開國元勳(這是他在布達佩斯漁人堡的雕像)。從此匈牙利吸收西歐先進文明,不但不再威脅歐洲,而且成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最前哨,堅決抵禦後來的東方入侵者(如蒙古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
(4) 中世紀時匈牙利是中歐一霸,領土不但涵蓋今匈牙利全境,而且今羅馬尼亞大部(主要是羅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 Transylvania),前南斯拉夫大部(1455年塞爾維亞亡國後,含貝爾格萊德在內大片領土被匈瓜分——參見《塞爾維亞簡史九張圖》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509/16108.html),今捷克共和國(史稱波西米亞),今斯洛伐克(史稱上匈牙利),今斯洛文尼亞,和今克羅地亞。稱雄中歐的匈牙利和向東南歐擴張的奧斯曼土耳其火拚不可避免。1456年,匈牙利在貝爾格萊德擊敗氣勢洶洶的奧斯曼土耳其(參見《突厥人,突厥種,土耳其人 (三B):土耳其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 77065/202101/10149.html)。
(5) 不幸的是在1526年,匈牙利在莫哈奇斯(Mohacs)戰役中大敗。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在數量和質量上大大領先:人數上十萬大軍是匈牙利軍隊的兩倍。奧斯曼人不但攜帶了300門火炮,而且步兵大量裝備火槍,進入熱兵器時代。匈牙利人僅有85門火炮,繼續依賴冷兵器時代的重裝騎兵。落後就要挨打。以前所向披靡的匈牙利重裝騎兵被奧斯曼的槍炮打得落花流水,兩小時內一萬五千多人陣亡。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殉國,統一,強大的匈牙利從此一蹶不振,變成三國演義。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淪為奧斯曼仆從國。中部(今匈牙利大部)被奧斯曼直接占領。西部縮水版的(小)匈牙利王國為找靠山向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投誠。
(6) 此後的三四百年間,匈牙利成為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拉鋸的主要戰場。以匈牙利為據點,上升階段的奧斯曼土耳其於1529年和1683年兩度兵臨維也納城下,但都被擊退。1683年以後,雙方強弱對比變化,攻守易勢。1699年,匈牙利在奧地利幫助下掙脫了奧斯曼“枷鎖”,從三國演義又回到了統一的匈牙利王國。
然而重新統一後的匈牙利無法獨立,作為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匈牙利國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所以匈牙利人又開始不滿哈布斯堡“枷鎖”,1703-1711年和1848-1849年兩次起義宣布獨立,但都被奧地利鎮壓。麵對匈牙利的獨立呼聲,國力衰退的奧地利同意隻要匈牙利不獨立,可將匈牙利地位提升,將國體改為“奧地利-匈牙利帝國”(Austrian-Hungarian Empire)。當時奧地利的伊麗莎白皇後(著名的“茜西”[Sissi] 公主——1950年代拍攝的三部《茜茜公主》電影在1980年代曾風靡中國)對匈牙利特別友好,在威脅起兵反叛的匈牙利貴族和她的丈夫之間穿針引線,苦口婆心。身懷反骨的匈牙利若再次起兵獨立,必定兩敗俱傷。最後雙方妥協,地位上升的匈牙利保持高度自治,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議會。奧匈帝國唯一統一的是軍事和外交,另外雙方共享一位君王(奧地利皇帝同時是匈牙利國王)。圖為1867年奧匈帝國成立後弗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和“茜茜”作為匈牙利國王和王後加冕的畫麵。左側三呼萬歲的是首任匈牙利首相安德拉西(Andrássy,1867-1871年任職)。他於1871-1879年擔任奧匈帝國外交大臣,不但為匈牙利爭得無尚榮光,也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
(7) 奧匈帝國成立後,匈牙利進入了黃金年代。空前高漲的民族自豪,和平穩定的歐洲環境,和工業化先行一步的奧地利經濟一體化使匈牙利經濟開始騰飛。從1867年到1913年(一戰爆發前一年),人均收入年增長3%(同期奧匈帝國年增長1.5%,和德國類似,但超過英,法的1%年增長)。1873年,布達市(Buda,圖中近處)和佩斯市(Pest,圖中多瑙河對岸)合並成為布達佩斯市(Budapest),成為匈牙利現代化和都市化的名片。1810年兩市人口僅六萬人。一百年後,布達佩斯人口達到90萬——增幅1400%,領先全歐(同期柏林增幅1000%,維也納600%)。1896年,為紀念建國一千周年,匈牙利大興土木,建造大批公共建築(圖2)。其中最美輪美奐的是國會大廈(1895年開工,1904年落成),當時是全世界最大的議會建築。
(8) 1914年6月,奧匈王儲在薩拉熱窩遇刺,憤怒的奧匈帝國對幕後的“黑手”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同盟國(德國和奧匈等)戰敗後,1918年10月31日,匈牙利宣布獨立,試圖與奧地利劃清界限,但為時已晚。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帝國崩潰後,長期在“枷鎖”下的各民族紛紛獨立。捷克從奧地利手裏獨立後,入侵上匈牙利(Upper Hungary,即斯洛伐克),吞並後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從匈牙利手裏獨立後,加入以塞爾維亞為核心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的王國(Kingdom of the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塞爾維亞(戰勝的協約國之一)還入侵匈牙利南部(圖中貝爾格萊德北部淺綠色地區,現為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Vojvodina)。羅馬尼亞(也是戰勝的協約國之一)不但占領了特蘭西瓦尼亞,而且入侵匈牙利本土。喪失了亞德裏亞海海岸的匈牙利被閹割成內陸國,奧匈海軍艦艇被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瓜分,匈牙利海軍地位堪比蒙古海軍。
在兵敗山倒,四麵楚歌時,匈牙利又內亂不止。1918年11月16日,匈牙利末代國王(奧末代皇帝)退位後,匈牙利共和國(史稱匈牙利第一共和國 [First Hungarian Republic])成立,但內焦外困,局勢混亂。1919年3月21日,蘇俄培養的匈牙利布爾什維克分子政變奪權,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Hungarian Soviet Republic),但隻維持了133天,到8月1日倒台。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共產黨建立政權的國家。1919年8月到11月,羅馬尼亞軍隊擊敗匈牙利紅軍後占領了布達佩斯。11月羅軍撤走後,匈海軍上將霍爾蒂(Horthy)率領的反共政權上台。
協約國支持霍爾蒂政權是要靠它作為合法的匈牙利政府簽署投降條約。1920年6月簽署的《特裏亞農條約 Treaty of Trianon》是匈牙利曆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傳統的“大匈牙利”(Historical Hungary)損失了70%的領土和60%的人口。不但大片國土被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瓜分,少量領土被割讓給奧地利,波蘭,和意大利。六百多萬人的匈牙利族在“小匈牙利”(Magyarország——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匈牙利)占絕對多數(90%)。但有三百多萬匈牙利族(占總數三分之一)在周圍各國淪為少數民族。另外匈牙利被迫接受巨額賠款。
收複失地是匈牙利在二戰中加入軸心國參戰的主要原因。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被滅,匈牙利在德,意幫助下收複部分失地。作為德國的幫凶,匈牙利部隊從斯大林格勒打到布達佩斯。但由於匈牙利在二戰中再次戰敗,1947年的《巴黎條約 Treaty of Paris》又剝奪了匈牙利收複的領土。傳統的“大匈牙利”根本無法恢複。匈牙利從一個多民族的大國變成一個單一民族的小國(見圖)。
(9) 二戰結束後,被蘇聯紅軍解放的匈牙利和其它東歐國家一起加入共黨陣營,參加華沙條約。1956年2月,赫魯曉夫發表反斯大林暴政演講後,匈牙利人覺得令人窒息的共黨統治會有鬆動,紛紛上街遊行示威。1956年10月,匈共自由派領袖納吉(Nagy)上台後,宣布匈牙利退出華約,實行中立。這是共黨陣營首次出現大規模離心傾向,匈牙利和西方曆史稱“匈牙利革命”(Hungarian Revolution——共黨陣營史稱“匈牙利反革命事變”)。當時赫魯曉夫上台不足一年,對是否鎮壓舉棋不定(圖中蘇聯駐軍派來保衛匈共大樓的坦克任由“反革命”群眾踐踏,舉旗,呐喊,而坦克手隻能尷尬地微笑)。國際共運當時資格最老的領袖毛澤東堅決主張鎮壓,周恩來特意飛到莫斯科給赫魯曉夫撐腰打氣。11月初,兩千輛蘇軍坦克入侵匈牙利,殘酷鎮壓了革命運動,20萬匈牙利人流亡海外。被蘇軍扶持上台的傀儡政權先處死了納吉,接著出人意外地慢慢放寬。1968年,匈牙利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但匈牙利吸取了自己1956年和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招來蘇軍鎮壓的教訓,在政治改革上不求冒進,重點發展經濟。在華約國家,匈牙利人均收入僅次於由西德大量輸血的東德,經濟成就令東歐各國羨慕。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離心傾向日益高漲的匈共覺得機會來了。1989年6月為1956年的“反革命事變”平反,為納吉舉行國葬。9月開放匈牙利和奧地利的邊界。東歐各國之間人員往來無需簽證,大量東德民眾聞訊趕赴匈牙利,過境到奧地利後就能前往西德。由於頭上長角的匈牙利帶頭對西方開放,鐵幕不再鐵板一塊。10月匈共改名為匈牙利社會主義黨(Hungarian Socialist Party),同意多黨製民主選舉。在1956年革命33周年的那一天,10月23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正式改名為匈牙利共和國(Republic of Hungary)。在1990年5月的首次民選中,匈牙利社會主義黨慘敗下台。6月,新政府宣布退出華約。江山異色,和平演變,駐匈蘇軍不但無所動作,相反開始撤出匈牙利(到1991年全部撤出)。當然,1989-1990年間,不光匈牙利,所有東歐各國共黨政權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1991年2月,華約解散。12月,蘇聯自己崩潰。1996年,自由民主的匈牙利驕傲地慶祝建國1100周年。1999年,匈牙利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從此,匈牙利成為西方陣營中堅定的一員。
最近,匈牙利民主又出現反複,現任總理歐爾班被批評為有獨裁傾向。2022年俄,烏開戰後,他因堅持親俄和歐盟其它成員格格不入。但縱觀千年曆史,這不足為奇。從作為亞洲人定居歐洲的時代開始,頭上長角,與眾不同就是匈牙利的民族特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