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巴黎遊記(7)盧浮宮

來到巴黎的第三天(4/25/25周五)早上,我們前往盧浮宮博物館參觀。

 

我們預訂了上午九點的門票。所以我們八點多就坐地鐵前往盧浮宮。

 

 

走出地鐵站,很快就看到盧浮宮北側樓。

 

 

 

盧浮宮的建築物始建於1190年左右,並在近代曾多次進行擴建,今天所見的模樣則是一個巨大的翼樓和亭閣建築群。

 

 

自1993年以來,博物館的正門位置位於拿破侖廣場金字塔底下的地下空間;遊客可以從金字塔本身、旋轉階梯處連接到博物館的通道。

 

 

普通遊客最早能訂的門票是上午九點鍾。當我們來到盧浮宮“金字塔”時,離九點鍾還有十分鍾,已經出現了幾十米的人龍;很快,排隊人龍已經超過了一百米。

 

 

盧浮宮博物館的三大展館。南側為德農館(命名取自盧浮宮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德農); 北側為黎塞留館(命名取自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東側為敘利館(命名取自亨利四世的大臣敘利)。命名皆取自法國曆史上三位傑出人士的姓氏。

 

 

上午九點,博物館準時開館。我們跟隨人流,大概在9:15分入內,隨後坐扶手電梯來到地下二樓的接待區。先去了行李自助寄存處存放背包。

 

 

 

 

 

 

稍後,來到地下一樓的語音導覽櫃台,租了兩部新款任天堂掌機導覽器。

 

 

 

準備就緒後,上樓先去看盧浮宮三寶。

 

 

首先是位於德農館一層的意大利繪畫展廳。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在此展出。

 

 

 

門外關於《蒙娜麗莎》的介紹。

 

 

我們在十點鍾進入屋內參觀。果然已經人山人海了。

 

 

 

排了五分鍾,終於擠到了前排。

 

 

《蒙娜麗莎》創作於1503-1506年間。後來,由於戰亂,達芬奇帶著《蒙娜麗莎》從意大利前往法國避難。

 

 

 

法王費朗索瓦一世花費巨資買下了《蒙娜麗莎》,並把它移至楓丹白露宮收藏,直至路易十四時期將它移到凡爾賽宮。1797年開始,《蒙娜麗莎》在盧浮宮永久展出。

 

 

蒙娜麗莎是從英文的Mona Lisa音譯過來的。畫中的模特被認為是佛羅倫薩富商焦孔多的夫人麗莎. 喬宮多。蒙娜在意大利語為Modonna, 簡稱Mona, 中文翻譯為“我的女士”。所以,蒙娜麗莎的意思是“麗莎夫人”。

 

《蒙娜麗莎》實際上並未畫完;這在該畫最下部分表現得很明顯。

 

 

《蒙娜麗莎》兩側坐著或者站著幾名工作人員,可能是預防有人來搞破壞。

 

 

《蒙娜麗莎》對麵的牆壁,掛著另一幅名畫 - 由意大利畫家保羅. 委羅內塞於1563年創作的油畫《迦拿的婚禮》。該畫描繪耶穌變水為酒的聖經故事迦拿的婚禮。這幅作品是在文藝複興全盛期完成的大幅油畫,也是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尺寸最大的油畫。

 

 

 

該畫由威尼斯聖本篤修會的黑袍修士們委托畫家委羅內塞創作。從1563年至1797年,該畫在聖喬治修道院的餐廳中懸掛,後被拿破侖的軍隊掠奪運到法國。拿破侖失敗後,該畫本應歸還威尼斯,但因為尺寸太大、運輸不便等原因,最終留在了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畫家把當時的許多重要曆史人物,如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英格蘭的瑪麗一世、奧斯曼帝國蘇丹等;畫家也把自己和幾名藝術家畫進了畫中。

 

在意大利館轉了一圈後,我們來到了法國館。

 

 

卡羅琳. 裏維埃小姐的肖像。由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於1806年創作。

 

 

 

名畫《拿破侖加冕》,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 大衛於1807年完成的油畫。

 

 

 

拿破侖在1804年十二月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法國皇帝。畫中的場景,是在教宗旁觀下,拿破侖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芬加冕為皇後。

 

 

畫中的細節。拿破侖拿著皇後冠冕準備給約瑟芬戴上。

 

 

拿破侖的母親被畫在看台上。實際上,拿破侖的母親並沒有出席儀式。事後她請求畫家把她畫上。

 

教宗坐在拿破侖後麵;而站在拿破侖與約瑟芬之間、手持十字架的教士,實際上是凱撒的形象。

 

畫家自己,也被畫在看台上,出現在看台第二層。

 

 

 

 

該畫作者雅克-路易. 大衛,又譯達維特;他是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繪成的一係列曆史畫標誌著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轉變。他是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有大量的學生。

 

向前走,又看到了達維特的名畫《荷拉斯兄弟之誓》

 

 

 

 

《薩賓婦女》

 

 

 

 

走到法國繪畫館的最東端,遠遠看到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原本被放在愛琴海港口。盧浮宮館方把其放在主樓梯的頂端,讓觀眾像是從顛簸大海中回港的船員一樣,從低處仰望它。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是一座奉獻性的紀念碑,最初發現於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上,它被視為古希臘雕塑的傑作,屬於希臘化時期(公元前二世紀)的產物。它由一尊代表希臘神話女神Nike的雕塑組成,缺少頭部和手臂,以及以船頭形狀的底座。

 

 

若包括基座,這座雕像的總高度為5.57米;雕像本身高度為2.75米。這座雕塑是少數幾尊保存完整的古希臘原始雕像之一,而不是羅馬的複製品。

 

 

勝利女神像最初發現於當時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薩莫色雷斯島,在1863年公開;自1884年以來,勝利女神一直展出在盧浮宮博物館。

 

 

雖然有很多人來看勝利女神雕像,但由於雕像被放置在室外、且前麵空間較大,因此不像被放在室內展出的《蒙娜麗莎》那樣,顯得觀眾格外擁擠。

 

 

 

 

 

 

 

 

離開勝利女神雕像後,我們向右轉入意大利館長廊。

 

 

 

 

十五世紀佛羅倫薩畫家保羅. 烏切洛的蛋彩畫《聖羅馬諾之戰》。該畫作共三幅,其餘兩幅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十五世紀佛羅倫薩畫家Francesco Pesellino 的油畫《聖母、聖子、施洗約翰、修道院院長》

 

 

從地圖上來看,米洛的維納斯是在敘利館0層,離我們當時所在的德農館1層並不遠;但由於我媽不想走樓梯,想坐電梯,所以繞了一圈遠路;當然過程中也逛了多個展館。

 

 

油畫《靈魂掙脫了塵世的束縛》

 

 

油畫《那不勒斯國王繆拉的馬術肖像》

 

 

望向窗外盧浮宮庭院

 

 

 

 

 

反映法國1830年七月革命的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由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 德拉克洛瓦創作於1831年。

 

 

 

 

 

名畫《拿破侖在埃勞的戰場上》

 

 

這個作品描繪了1807年2月埃勞戰役後的一個時刻,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安東萬 - 尚. 葛羅於1808年創作的油畫。

 

 

望向窗外盧浮宮庭院及“金字塔”

 

 

由於地形因素,盡管在地圖上展館是在同一層,但有時也要走幾級到十幾級階梯上上下下才能到達。

 

 

盧浮宮內的壁畫。內容可能與古代歐洲的神話有關

 

 

古希臘、古羅馬文物

 

 

 

廟斯神廟(公元前460年)

 

 

 

 

古埃及文物

 

 

最後也找不到電梯,隻好從勝利女神下方的主樓梯走到敘利館0層。

 

正在籌備中的古羅馬文物展

 

 

 

 

終於來到了擺放米洛的維納斯的展館了

 

 

 

米洛的維納斯,也稱斷臂維納斯,是一座著名的古希臘雕像。這座雕像創作於公元前150到125年之間,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女神是維納斯)。

 

 

這座大理石雕成的雕像高2.04米,明顯大於女性人體真實大小。

 

 

1820年,農民伊奧爾科斯在米洛斯島(當時屬奧斯曼土耳其)發現了維納斯雕像。當時法國駐土耳其大使將它買下。這座雕像於隔年作為禮物獻給法王路易十八,之後國王將其贈送給盧浮宮。

 

據專家考證,在兩千年前,維納斯雕像與古希臘神話的其它雕像一起矗立在米洛島的劇院裏。

 

與維納斯像一起在同一盧浮宮屋廳裏展出的,還有很多古希臘雕像。

 

 

 

 

 

 

 

瑪耳緒阿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羊男。因為在比賽中輸給阿波羅,被罰訂在鬆樹上。

 

 

 

盧浮宮三寶打卡完畢後,我們又花了一個半小時在盧浮宮內隨便逛逛。

 

 

 

敘利館的樓梯。從這裏走向黎塞留館

 

 

 

 

波旁王朝的宮庭裝飾

 

 

 

 

 

 

 

黎塞留館1層地圖

 

 

像是波斯地毯

 

 

 

來到了拿破侖三世套房

 

 

 

1861年,拿破侖三世命人增建的黎塞留側翼順利完成。在皇帝的特別授意下,二樓的部分房間成為國務大臣的專用套房。國務大臣是當時最重要的行政職務之一。

 

 

時至今日,這裏的階梯仍名為“國務大臣階梯”。這些溫馨舒適的小房間被稱為“小套房”,是供國務大臣及其家人日常起居的私用空間,而金碧輝煌的“大套房”則主要用於接待賓客和舉辦各種聚會。

 

 

第二帝國滅亡後,黎塞留側翼成為法國財政部所在地。直到1989年,財政部才遷往巴黎東部的貝西區。也正是從這一年起,整座盧浮宮都成為博物館。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裏名為“拿破侖三世套房”,但是皇帝本人從未在此居住過。更準確地說,這裏應該被稱為“拿破侖三世風格套房”。當時,皇室成員都居住在近旁的杜樂麗宮,這座宮殿如今已不複存在。

 

 

 

 

拿破侖一世的畫像

 

 

埃及花瓶和基座

 

 

 

穿著和服的遊客

 

 

眺望窗外。在“金字塔”前排隊的遊客越來越多了

 

 

 

坐扶手電梯來到了黎塞留館的第2層,也是最高層

 

 

 

名畫《弗朗索瓦一世肖像》

 

 

《奧古斯都和蒂布爾的西比爾》。作者:安托萬. 卡隆

 

 

 

 

《1675年西印度公司的荷蘭艦隊》

 

 

 

黎塞留館的二層扶手電梯,是盧浮宮內最大的。可以從2層下到0層

 

 

 

古代中東文物

 

 

烏加裏特,位於現今敘利亞西北部,是一個古老的國際港都;其勢力興盛期由公元前1450年持續到前1200年。

 

 

 

 

轉入敘利館地下一層,可以看到“中世紀的盧浮宮”。

 

 

 

盧浮宮始建於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保護巴黎免受到英格蘭王國的襲擊,邊長約90米, 四周有城壕。

 

 

我們看到的是目前僅存的中世紀地下室內的原城堡護城河遺跡。

 

 

 

 

 

 

 

 

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成為居住在盧浮宮的第二位法王。他除了曾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外,還將原始的中世紀建築夷為平地,命令建築師皮埃爾. 勒柯按照文藝複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盧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方庭。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

 

 

 

十九世紀中葉,黎塞留翼樓和德農翼樓完工,完成了盧浮宮建築群。

 

 

 

參觀完中世紀的盧浮宮後,我們回到語音導覽櫃台退還任天堂掌機導覽器;再到地下二層的行李自助寄存處拿回背包。

 

下午1:20分,我們從地下二層向西走向出口,就此離開了盧浮宮博物館。

 

 

出口處有大量的商店、餐館。

 

 

我們花了十分鍾才找到地下商場的出口電梯,返回地麵。

 

 

來到了裏沃利街

 

隨即坐公交車離開盧浮宮區域,前往下一個景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