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腔調
腔調是上海話,指的是一個人的格調,氣派,風度,品格等。對腔調的嘲諷是脫口秀演員最喜歡做的事:用一個很難聽的詞“裝”。當然其中最本質的區別是:腔調是裝不出來的,它不僅僅是發自內心,而且是一種習慣。這個詞最能讓人聯想到的是電視劇”繁花“裏的爺叔。
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努力的去旅行,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很多城市很美,記憶中能讓我脫口而出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捷克的布拉格,美國的舊金山,南非的開普敦,中國的香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個單子真的很長。
但要說哪個城市有腔調,或者說城裏有那麽一群人對生活有那麽一種態度和風格,對文化藝術有那麽一種獨特的理解和追求,其實並不多,認真的理理思路能講出那個幾個:法國的巴黎(Paris),意大利的佛羅倫薩(Florence),美國的西雅圖(Seattle),摩洛哥的馬拉喀什(Marrakash),印度的瓦拉納西(Varanasi),伊朗的設拉子(Shiraz)應該都在我心目中名列前茅。
我心目中最有腔調的城市毫無疑問是巴黎,它要說是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從巴黎回來的飛機上看了一部電影,甚至都不記得名字了,電影的結尾主持人說了這麽一段,它很符合巴黎人的腔調,大意是這樣的:”人都會死亡,但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有兩樣東西你不能丟失:你的尊嚴(Dignity)和風格(Style)“。這個Style就是腔調,人都快死了,很多都不重要,但腔調不能丟了,非常確切的詮釋了巴黎人。就說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要是美國人像它那麽表演,一定會被人罵死,但巴黎人這麽做,人們就原諒了他們了,這是腔調;美國生活久了,一個漢堡,或是Grilled Ham and Cheese就很知足,但在巴黎,你要說”Croque Monsieur”,這腔調就濃了,巴黎人對你的態度馬上也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再次選擇了原諒巴黎人。我太太對法文腔調的理解就很透徹:你講話不要太清晰,含糊點就有了法文腔。塞納河邊夜裏散散步,看看埃菲爾鐵塔的倒影,街邊的咖啡館,櫥窗裏的馬卡龍,再看著路邊形形色色巴黎男女低調的穿著,我由衷的喜歡巴黎的腔調。就有一件事別搞混了,那些花裏胡哨頭戴著貝雷帽夾著法棍的不是巴黎人,太多的人想模仿,可腔調是模仿不出來的。
佛洛倫薩是個很不一樣的城市,那麽多文藝複興的東西造就了這個城市。多少城市的博物館裏以擁有幾幅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為傲,可去過Uffizi裏麵看到的文藝複興的東西楞讓人得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在義烏小市場裏都見過,太頻繁太普通以至於變得不真實了。佛洛倫薩絕對不需要星巴克,很簡單的道理,Espresso要用紙杯裝那還能喝嗎?這種腔調可能其它的城市沒法拿捏。它的空氣中甚至都帶有一種厚重感,出了城,這種東西沒有了,腔調也就沒有了。
多年前我來美國的第一站是西雅圖,那是聖誕節來臨的時候,陰濕昏暗的市中心,下午已經華燈初放,毛毛細雨中,四個黑人在屋簷下擊打著用汽油桶做的鼓,很多人圍觀著,歡快的節奏洋溢著節日的氣氛。而Pike Place Market上吆喝拋鮭魚的保留節目也凸顯了這個城市的特點,雖說是做給遊客看的,但三十多年不間斷就再也不能說是“裝”了,變成了一種腔調。現在甚至在中國邊遠的小鎮都能發現瑞辛咖啡的蹤跡,但我還是沒有忘記我的西雅圖美國朋友告訴我他得到一些星巴克IPO原始股的那種興奮,那家最早的星巴克就在Pike Place的邊上。綿綿細雨中,走在Puget Sound的海灣邊,拿著一杯星巴克,這能不沒有腔調嗎?現在找路人人都用Google map,但在那個手機app還不存在的時候,你在汽車站拿出一個紙地圖找路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西雅圖人站出來問你需要幫助嗎。這也算一種腔調嗎?你住的城市也是這樣嗎?可惜的是,現在西雅圖的Downtown太多美好的東西已經不複存在了。
摩洛哥的馬拉喀什(Marrakech)也算是一個腔調濃濃的城市,夜幕降臨的時候,白天安安靜靜的廣場晚上的夜市煙熏撩繞,人山人海,一碗羊湯,一小盤羊腦,一個大餅撕成小片,羊肉湯裏沾沾,你馬上就融合在了當地的文化中。不遠處的清真寺禱告聲參雜著小販吆喝的聲音是最和諧的交響曲。吃完羊腦抹抹嘴巴去小巷裏轉轉消消食的時候,手裏拿著帶開心果的冰淇淋,走在小巷中和那些毛驢馱著羊皮同行去染坊。也許就坐在路邊來一管水煙槍Shisha(又稱hookah),看著來來去去的路人。時光倒流,不經意中,你走進了曆史。你身上如果背著LV包包的話,你也許不經意中會去摸摸那柔軟的皮質,那些LV包包也許就來自那裏。這種腔調其它地方很不好找。
我曾經花了很長的篇幅去描繪我所見到的印度的瓦拉納西(Varanasi),他們對信仰的理解,對死亡的理解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理會的。坐在恒河邊的時候,我曾經寫下了如此的感歎,也不覺得我還能用更好的語言來描繪瓦拉納西。““等待死亡”,這對我們凡人來講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你並不知道它何時來到。其實這是種賭博。但是正因為上天堂對於這些印度教的人來講是如此重要,這樣的賭博對他們來講就變得很有價值,看著照片突然豁然開朗:人的一生就好比搭乘長途汽車的旅行,有上有下,有停有走,而死亡就是當末班車來臨的時候。其實死亡就和等待長途汽車那樣簡單。” 對於喜歡冥想的人來講,瓦拉納西人會告訴你什麽是禪,什麽是轉世。你來自哪,會去哪裏。對死亡如此灑脫的人,你能說這不是一種腔調嗎?
設拉子(Shiraz)是伊朗的名城,一個結合了詩歌,文學,葡萄酒,和花卉的城市。這個組合本身就已經很浪漫,很有腔調了。之所以這裏拿出來主要的是在設拉子哈菲茲的墓地裏,我見到了令人難忘的一幕:有那麽一群人,拿著一本本的詩集,在墓碑下有的在默誦有的在朗誦哈菲茲的詩。沒錯,是一群波斯人,這種腔調頓時拉滿。抒情詩人哈菲茲是伊朗的李白杜甫或是莎士比亞。波斯人是文化人,一個非常驕傲的民族,波斯帝國源遠流長,它是中西方文化宗教交流的樞紐。佛教東來形成了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而西去又影響了猶太教。絲綢之路本身就已經是腔調的發源地,而沿途的一個個城市注定了它們的格調和風度,而設拉子隻是其中的一個而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設拉子就是那麽有腔調。注:伊朗是穆斯林國家,禁酒,但設拉子也有除了伊斯蘭教以外的少數民族,比如亞美尼亞的基督教,他們可以合法的在自己家釀酒。
永遠不要用黃山歸來不看山的思維來決定是不是要去下一個旅行目的地。我今年又發現了一個很有腔調的城市:馬來西亞的檳城(Penang,也稱為喬治城(George Town))。在婆羅洲看了紅猩猩,我多出來三天的時間去了新馬泰網紅多年的地方,檳城。
喬治城的擺渡輪船下來,走在街頭上,那些建築上的中文字跡,讓我仿佛回到了電影”葉問“裏的畫麵。我從來沒有想到哪個城市能如此完好的保留那些漢字牌匾和招牌,顏體,歐體,王羲之的,都不重要。楷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應有盡有。檳城還有一個活動叫”檳城字遊“去帶大家走街訪巷去了解那些曆史字跡後麵的每個小故事。而喧囂的Bollywood音樂就從不遠的街區Little India傳過來。走過一個街區,明明是個印度神龕,而一個中國人模樣上了年紀的剛剛把佛龕的貢品打掃幹淨,就順便把邊上的印度神龕也清理了,完了還雙手合十。信仰沒有國界,沒有宗教的差別。檳城人給了我完美的詮釋。
檳城的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的美食,“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而檳城的餐館則把它發揮到了極致。在檳城的米西林餐館指南裏,許多餐館的菜單裏是炒粿條,扁擔飯,福建蝦麵,叻沙。那些餐館沒有一個長長的酒單,也沒有打領結的侍衛,而隻是些繁忙街道邊的小販攤位,甚至沒有名字。是的,那些餐館有的就名列世界Top50的街頭美食。
汗流夾背的等一個座位,為的是吃上一碗豬腸粉,在一個詩一般的餐館。曆史滲透在那碗腸粉了。
而檳城的壁畫和街頭藝術把這個城市的腔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在旅館進門的地方,發現一張地圖,“標識喬治市()鐵塑漫畫)”。簡單的翻了一下,我決定了花一天的時間照著地圖去看檳城老城區的鐵塑漫畫。
檳城街頭藝術地圖
這裏有些網站值得你先睹為快,當然,隻有自己親自走一趟,才能理解什麽才是一個城市真正的腔調:
https://twogreynomads.com/george-towns-street-art/
https://onpenang.com/penang-street-art-george-town/
https://midlifeglobetrotter.com/penang-street-art/
房地產
三輪車
上廟日
Jimmy Choo,周仰傑
剪頭發
鐵匠
好窄啊
亞貴?阿貴?
姐弟共騎
我不覺得我算是一個有腔調的人,我得過且過,不修邊幅,甚至對腔調有點抗拒感:就覺得這不是純爺們該幹的事。但看到周邊的有些朋友很有腔調我又覺得有種自卑。其實無論是個真正有腔調的,還是努力在變成一個有腔調的人都有他們可貴的地方:他們在試圖讓自己變得更有文化,更有追求,更有態度。
多出去走走看看一定能讓你變得更有腔調!
完
對我自己是是有點小驕傲的,終於寫出一篇和徒步戶外沒關係的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