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四點半,我們從維多利亞花園走過建於1932年的Lambeth Bridge (蘭貝斯橋),來到泰晤士河對岸。從這裏觀看國會大廈更為清晰。
這間名為Riverside 的河邊餐館。
我們本來打算坐車。等了五分鍾後,有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說該車站已關閉,隻好作罷。
繼續向前走。來到國會大廈對岸。
岸邊有新冠病毒病死者紀念牆。全英國有接近25萬人死於新冠病毒。
沿著建於1862年的西敏橋走向國會大廈。
西敏橋的北麵為倫敦眼。倫敦眼是一座高135米的摩天輪,於25年前開幕。
這裏是拍攝大本鍾的好地方。
在西敏橋的西端過馬路。英國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的,隻要沒車就會過去。機動車倒是避讓行人,但是自行車開得很快,有時很難刹停、險象環生。
以為又是什麽英女王的雕像,後來才發現是兩千年前反抗羅馬帝國的不列顛部落領袖布狄卡。雕像名叫布狄卡和她的女兒,落成於1902年。
來到西敏碼頭(Westminster Pier), 準備乘坐泰晤士河渡輪。
就在我們在等船時,一位住在英國的中學老友發微信給我,說他已經抵達倫敦了,約我們的見麵地點。
這位朋友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廣州讀中學時的同班同學。2010年代,他來到倫敦留學,畢業後在英國當醫生。來英國前,我給他通了微信,約在周日下午見麵。抵達倫敦酒店後,我再次和他確認,他說他會坐火車來倫敦與我們見麵。
我跟他說我們半小時後會去倫敦塔橋,他就在塔橋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坐下來等我。
船來了
船上有餐廳
從船上看到的兩岸風光
船一直向東(上遊)行駛。穿過了千年橋、倫敦橋後,終於停靠在倫敦橋碼頭。
上岸後,與闊別多年的老同學會麵、寒暄。
停在碼頭旁的貝爾法斯特號輕巡洋艦。該艦於1939年服役,曾參與二戰。至1963年退役,1971年成為博物館艦。
準備跨過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該橋於1886年開建,1894年開通。它全長244米,關閉時橋下淨空8.6米,開啟時橋下淨空42.5米。
塔橋中部長61米,分為上下2層。上層高而窄,可作為人行道。下層是主通道,分為兩扇橋段,每扇可以豎起到83度來讓河流交通通過。這兩扇橋段各重上千噸,它們的軸位於它們的重心上來減小它們起升時所需要的力,它們可以在一分鍾內升起。一開始這個升降裝置是液壓的,為此它有六個蓄壓瓶來產生高壓水。蒸汽機把水從水庫泵入液壓裝置。今天橋是用電動機來升降的,但過去的蒸汽機機構依然保留可供參觀。
兩個橋塔之間有一條高的人行路,這條路後來獲得了一個非常差的名聲,因為那裏聚集了許多妓女和小偷,因此它於1910年被關閉。今天它重新被開放供遊人觀賞。在橋塔內有一個博物館,其中展覽橋的圖像、過去使用的蒸汽機等。
雖然今天水上交通比過去減少了許多,但水上交通的優先權依然高於公路交通。老同學說他多次看到塔橋開合來讓船隻從下方通過。我在大約半小時的時間裏沒有看過。
塔橋的對岸為倫敦塔。
我們在倫敦塔北麵的車站準備坐雙層巴士。
雙層巴士起源於一百年前的巴黎,在倫敦發揚光大。行走在倫敦的雙層巴士,更是英國的“國寶”。
雙層巴士由兩層構成,兩層之間有樓梯連接。由於雙層巴士重心較高,故此一般情況下上層和梯級都被禁止站立,防止發生危險。
我們乘坐雙層巴士,經過聖保羅大教堂等地,至特拉法加廣場下車。
特拉法加廣場建於1844年,以1805年英國皇家海軍打敗法、西聯軍的同名戰役來命名。
當天廣場封閉。好像要準備舉辦活動。
特拉法加廣場北麵為國家美術館。前麵有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雕塑(由美國贈予英國,於1921年豎立)。這是否展現了英國人要與華盛頓這個“大英叛徒”冰釋前嫌呢?
這一帶有很多劇院、博物館。
M&M 店。占地五層樓。可能是倫敦最大的糖果店。
終於來到了倫敦唐人街。
倫敦唐人街自上世紀中葉後逐漸成形。在華裔人口方麵,除了新興的福建省籍人士外,就以廣東省籍人士為大宗,當中最主要為香港新界原居民群體;在二戰前,香港居民自動擁有英國國籍,不少新界原居民因此到英國謀生。除華人外,當地還居住有少量日本人和韓國人。
倫敦唐人街的麵積並不大。長大約五個街區,寬大約三個街區(每個街區有十幾幢房子)。
我們與老同學在一間粵菜餐廳吃飯。
飯後,因為老同學住在倫敦以南一小時車程的Brighton, 所以他先去坐火車回家了。我們繼續在唐人街逛逛,買些東西。
晚上九點,我們從唐人街步行前往地鐵堤岸站,再乘坐地鐵返回酒店,結束了在倫敦的首日行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