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王朝史我寫過,這是我的新書《行走·萊茵多瑙》裏的一段

      在羅馬帝國衰落,德意誌蠻族紛紛入侵帝國邊界的時代,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是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他們來自亞洲草原,19世紀有法國學者提出假說,認為古羅馬帝國晚期的匈人,就是中國漢代的匈奴人,被漢朝擊退以後離開東北亞西遷。但是這個假說相當牽強,草原上遊牧民族各個部族之間人口混雜,民族融合和分裂時刻都在進行,在古代他們自己又沒有文字曆史。匈奴西遷從中國的史書上消失,到匈人出現在古羅馬的史書上,中間這段時間完全沒有記載,也沒有考古證據證明這兩個民族是同一個,唯一的論據隻是兩個民族名稱的發音相近而已。其實匈人的祖先可能是中國史書上提到過的西域任何一個遊牧部族,也可能是中國史書不載的部族。這個匈奴即匈人的假設,在現代也隻有中國人出於民族自豪感才樂於采納,在嚴肅的曆史界已經沒有人當回事了。所以筆者在這裏有意用“匈人”來翻譯西方史書上的Huni這個部族,也有的中國學者翻譯為“胡人”,用意都是刻意避免“匈奴”這個稱謂。

但是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的匈人帝國沒有持續多久,匈王阿提拉的宮廷就是前文提到《尼伯龍根之歌》史詩傳說中勃艮第王國灰飛煙滅的地方。阿提拉猝死之後,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曾經受到匈人帝國欺壓和統治的東哥特人、格皮德人、阿蘭人等等部族紛紛背叛,聯手伏擊和圍剿匈人,曾經在歐洲強橫一時的匈人,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徹底消亡,大部分被殺光,剩下的人融入周圍其他民族,匈人從此從曆史上灰飛煙滅。下一個統治匈牙利平原的,是阿瓦爾人,這個民族是中國南北朝曆史上,北魏以北的柔然人,《木蘭辭》裏麵從北方入侵北魏帝國的遊牧民族就是柔然人。後來這個雄霸北亞的帝國在鮮卑和新崛起的突厥打擊下崩潰,不得不西遷來到歐洲,占據了今天的匈牙利,還曾經打進巴爾幹半島,突襲過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是被羅馬軍在城下擊敗。柔然人在歐洲史書裏叫阿瓦爾人,建立的國家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就是阿瓦爾汗國,從公元6世紀到8世紀也有好幾百年曆史。公元790年代被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消滅。這段時間的匈牙利和潘諾尼亞地區,處於法蘭克帝國、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交互影響下,但是作為邊緣地區,兩邊的統治都不太強。後來北麵的波西米亞(今天的捷克)興起大摩拉維亞公國,一度統治過潘諾尼亞地區;巴爾幹半島北部興起的保加爾人的保加利亞帝國也一度統治過匈牙利東部大部分土地,但大摩拉維亞和保加利亞從北麵和東麵的統治為時不長,很快又一支強大的來自歐亞大草原的遊牧部落馬紮爾人征服了匈牙利這片土地。直到今天,很多匈牙利人會自稱為匈人的後代、阿提拉的子孫。其實匈牙利的主體民族是歐洲化的馬紮爾人,在他們和阿提拉的匈人帝國之間,存在500年的時代鴻溝,這段時間裏,哥特人、斯拉夫人、阿瓦爾人、保加爾人、法蘭克人先後定居在這片土地上。如果說匈人消亡以後留下來的血脈通過民族融合,有一部分融進了後來的馬紮爾人,這也不算錯,但馬紮爾人裏麵能有萬分之幾500年前匈人的血統呢?不能因為匈牙利、阿提拉的匈人、中國史書上的匈奴,都有Hun字,就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脈相承。今天曆史學家考證,Hungary的詞根不是來源於Huni,匈人,而是來源於東羅馬帝國把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紮爾人,稱為烏戈爾人(Ungri),拚寫變體出了Hungary,這個字頭的H不發音。而同時期的東羅馬拉丁文獻,稱呼匈人則用另一個詞Huni。所以匈牙利的詞源和匈人的詞源不同。

其實匈牙利民族完全不需要攀附曆史上的匈人,他們自身馬紮爾民族的曆史已經足以令人自豪。9世紀末7個馬紮爾人部落從亞洲入侵匈牙利地區,公元896年在阿帕德領導下征服了這片土地。記住這個時間點,因為後麵我們旅行到布達佩斯的時候,會發現絕大多數布達佩斯的紀念碑級別的典雅建築,都建於1896年,那是因為在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治下的奧匈帝國大舉慶祝匈牙利立國一千年,所以才大興土木。公元10世紀的前半葉,異教的馬紮爾人極其強大,從匈牙利出發不斷西侵,是東法蘭克王國的心腹大患,直到955年終於被奧托大帝在裏奇菲爾德戰役(Lechfeld)擊敗,從此定居下來。裏奇菲爾德戰役在德意誌和匈牙利曆史上都是劃時代的事件:在德意誌史上,經此一戰奧托大帝威望大增,才有後來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舉動。在匈牙利曆史上,這場敗仗標誌遊牧的馬紮爾人開始接受定居生活,從生活方式、統治模式、宗教信仰等各方麵開始歐洲化。在當時7個馬紮爾部落互相不服,隻是奉阿帕德的後代作為名義上的匈牙利君主。按照古老的遊牧民族傳統,國王的位置應該兄終弟及,但那一代匈牙利國王吉薩(Geza)立了兒子做繼承人,並請求奧托皇帝從神聖羅馬帝國派出傳教士傳播基督教。997年吉薩國王死後,他的兒子戰勝並處決了叔叔,給自己改名斯蒂芬,皈依天主教。因為這個舉動,斯蒂芬國王和給他加冕的大主教希爾德布蘭特死後都被羅馬教廷封聖。匈牙利建國的前三百年,首都在多瑙河畔的埃斯泰爾戈姆(Esztergom)。

在吉爾要塞以東90公裏,多瑙河下遊的右岸,是匈牙利古都埃斯泰爾戈姆。從維也納順流而下行船至此,遊客一定不會錯過右手邊山頂上巨大的圓頂教堂,還有教堂邊山坡上沐浴在陽光下熠熠發光的紅屋頂城堡工事。埃斯泰爾戈姆應該算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但就旅遊資源來說,在匈牙利絕對是一座大城。城堡山下的老城分為兩片,絕大部分在山的上遊方向,另外城堡山腳下到河岸之間的這一小條,被稱為“水城”,古代是在山上主教區跟王宮城堡裏麵工作的臣工們聚居之所。

山頂教堂氣勢恢宏,它的巨大圓頂跟柱廊,從河對岸遠處就能分辨清楚。教堂的牆是灰黃色的,裝飾很少,樸素簡潔,背向河麵的希臘神廟式主入口,一望而知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流行的新古典風格。的確如此,這座教堂19世紀才修建,1869年教堂完全落成的祝聖典禮上,李斯特還為它寫過彌撒音樂。但其實山頂的大教堂已經是幾毀幾建,曆經戰火。早在972年埃斯泰爾戈姆成為匈牙利王都以後,曆代匈牙利國王大多數在這裏加冕。當然,最早的一次,是公元1000年元旦,聖斯蒂芬國王的加冕禮。傳說那次加冕是由時任教皇西爾韋斯特二世派出特使,專程送來聖斯蒂芬王冠,為國王加冕,所以聖斯蒂芬王冠此後成為曆代匈牙利君主必須擁有的,國家權力的象征,是匈牙利最神聖的物品,今天放在布達佩斯議會大廈大圓頂正下方供人瞻仰。但公元1000年加冕就用到了聖斯蒂芬王冠,這也隻是一個傳說而已,真實性存疑,另一種說法認為聖斯蒂芬冠其實是1070年代在君士坦丁堡製作,由拜占庭皇帝交給當時的匈牙利國王吉薩一世,還有一種說法是12世紀末貝拉三世國王製作的。

無論如何,聖斯蒂芬國王加冕以後,匈牙利曆史在新千年開啟了全新的篇章。他本人打破兄終弟及的草原民族政治傳統,是長子繼承製的受益者,上台以後在全國強製基督教化,改用拉丁字母書寫馬紮爾語言。所以今天的匈牙利語雖然用拉丁字母拚寫,但語言本身屬於烏拉爾語係,無論語法還是單詞發音規則,跟周圍其他國家區別非常大,尤其是歐洲人先名後姓,而匈牙利人先姓後名,這一點和亞洲相同。聖斯蒂芬國王著手把匈牙利改革成一個歐洲式的封建國家,分封伯爵領地。此後匈牙利在12-13世紀的曆代國王都是阿帕德的子孫,所以稱為阿帕德王朝。1102年,匈牙利征服克羅地亞王國,匈牙利國王兼任克羅地亞國王,而且此後世襲了八百年,身兼兩個國王的卡洛曼一世不在埃斯泰爾戈姆,而在貝爾格萊德加冕。1172年到1192年在位的貝拉三世國王強大而富有,因為匈牙利不僅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農業生產,而且富有各種礦物,尤其是生產白銀。貝拉三世所處的歐洲第三次十字軍時期,匈牙利的國庫收入超過了法國,征服了克羅地亞、波斯尼亞,令塞爾維亞稱臣,換句話說,也就是打擊了巴爾幹地區拜占庭帝國的力量,為羅馬天主教擴充了地盤。當然,這跟當時拜占庭帝國本身麵對塞爾柱突厥入侵,形勢內憂外患有關係。稍後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甚至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本身。1205-35年在位的安德魯二世國王集結了3萬大軍參加1217年的第5次十字軍。1222年他在國內頒布一份金券詔書,是匈牙利的憲法,也是歐洲大陸上第一部限製王權的憲法,隻比英國的失地王約翰簽署《大憲章》晚了7年。安德魯二世的金券詔書規定王權附屬於王冠所體現的國家,貴族有極大的特權,和國王分享國家統治權。它的副作用就是開啟了此後幾百年匈牙利貴族目無朝廷,中央政權軟弱無力的弊端。總體來說,這兩百多年是匈牙利曆史上極其強盛的時代,以1235年加冕的貝拉四世最初幾年為頂點。但1241年蒙古帝國拔都西征,匈牙利軍隊麵對拔都汗的大軍,在莫西(Mohi)戰役大敗,貝拉四世從戰場上逃跑,人民遭到屠殺,但蒙軍沒帶攻城設備,無法占領城防堅固的埃斯泰爾戈姆,而且很快就因為窩闊台大汗去世而撤軍。此後貝拉四世在全國大舉建設石頭城堡和城牆,防止蒙軍卷土重來。貝拉四世把宮廷從埃斯泰爾戈姆遷到布達,埃斯泰爾戈姆結束了作為匈牙利首都的曆史。

大教堂側麵是古代的王宮城堡,看起來好像是教堂的附屬建築,實際上占地麵積很大,大部分建在比山頂低一點的山坡上麵。貝拉四世遷都去布達以後,這裏留給了埃斯泰爾戈姆的大主教。雖然不再是都城,這座城市仍舊是全國的宗教中心,因為埃斯泰爾戈姆總主教仍舊是王國境內的首席神職人員,統領全國各個主教區,保留著給曆代國王和女王加冕的權力。14世紀早期阿帕德王朝絕嗣,開始由貴族選舉國王,雖然也經過相路易一世(匈牙利語叫拉約什一世,在不同的語言中,同一個名字發音不同,譯成中文也就不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德文的卡爾、英文的查理、西班牙文的卡洛斯,其實都是同一個名字。路易是法文,德文裏叫做路德維希,匈牙利文叫做拉約什。既然是匈牙利國王,我們在這裏就用拉約什這個名號)、烏鴉王馬加什這樣強大的國王,但大多數國王都會為了選舉而削弱王室權力賄賂貴族,在歐洲曆史上,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就是這麽毀掉的,匈牙利也不例外。直到16世紀,土耳其大軍在莫哈赤戰役毀滅了匈牙利王國的軍隊,國王陣亡,蘇丹蘇萊曼大帝幾乎占領匈牙利全境,哈布斯堡皇室接手匈牙利的殘山剩水,埃斯泰爾戈姆就成為哈布斯堡帝國和土耳其帝國反複爭奪的邊塞,無論哪一方想要順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埃斯泰爾戈姆都是扼住多瑙河的要點,所以城市曆史上幾毀幾建,這座城堡到近代已經殘破不堪,幾乎完全掩埋在地下。二次大戰以後開始發掘城堡,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裏看到的拱門、塔樓、建築物都是中世紀的遺物,大多數是羅曼建築風格時期王宮的原物,看上去比19世紀重建的大教堂更古老。這裏現在是屬於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體係下的城堡博物館。

話說蒙古入侵以後,驚魂未定的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把宮廷從埃斯泰爾戈姆遷往布達,開始亡羊補牢,在全國修築城堡、要塞。這就是今天布達佩斯城堡山上王宮要塞的最初由來。

半個世紀之後,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三世在1301年去世,阿帕德王朝就此絕嗣。匈牙利貴族們趁此機會攫取王室的財富和權力,國內大亂。當時歐洲各大國裏麵,法國國王是美男子菲利普四世,就是消滅了聖殿騎士團,控製教皇,把教廷遷往阿維尼翁那位國王;德意誌國王是哈布斯堡的阿爾伯特一世,也就是瑞士聯邦威廉·退爾爭取獨立的時代。爭奪匈牙利王位的有好幾家,最後的勝出者是法國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他出自法國王室的幼支安茹家族,曾祖父就是被西西裏農民起義“晚禱鍾聲”事件趕出西西裏島的那不勒斯國王查理一世。但匈牙利新王查理一世花了20多年才把國內不服管束的各大貴族安撫下來或者加以征服。這半個世紀仍然是匈牙利的興盛時期,這個匈牙利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共兩代國王,查理一世和路易一世(按照匈牙利語發音就是拉約什一世)。查理國王獨斷專行,從不開國會,利用占當時全世界產量三分之一的銀礦加強王室軍隊,查理和拉約什父子統治下的匈牙利,是14世紀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政權之一,甚至超過控製教廷的法國。匈牙利國王爭奪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位,讓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稱臣,迫使威尼斯撤出達爾馬提亞海岸,在摩爾達維亞建立屬國。1370年拉約什大帝更被選舉為波蘭國王。可是好景不長,波蘭、匈牙利、克羅地亞國王拉約什死於1382年,他沒有兒子,強大的金雀花王朝絕嗣,女婿盧森堡家族的西格蒙德為爭取王位,向匈牙利的貴族做出很多讓步,把王室地產的一半送給貴族們當禮物。雖然西格蒙德如願當上匈牙利兼波西米亞的統治者,甚至後來還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但他在匈牙利國內作為國王的地位非常脆弱,1401年西格蒙德國王甚至短期被匈牙利貴族們囚禁起來。

內憂繼之以外患,拉約什大帝時代受到匈牙利統治的巴爾幹民族信仰東正教,不服天主教匈牙利的統治,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稱臣並且求援,引狼入室。1390年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南部邊境,西格蒙德國王率領十字軍在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大敗。幸虧不久以後奧斯曼蘇丹“雷霆”巴耶濟特在安卡拉之戰被瘸子帖木兒打敗當了俘虜,土耳其暫停擴張,讓歐洲贏得喘息。

1437年西格蒙德國王兼皇帝又死後無子,盧森堡皇朝絕後,王位傳給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二世,兩年以後阿爾伯特又病死,本該是阿爾伯特的遺腹子拉斯洛五世繼承,但拉斯洛年紀太小,其表叔,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位皇帝腓特烈三世想要篡奪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統治權。匈牙利貴族們以大貴族匈雅迪為首,選舉波蘭國王弗拉迪斯勞兼任匈牙利國王。就在這個各方爭奪王位的節骨眼上,土耳其再次大舉入侵。

綜觀土耳其帝國興起時期西進的幾百年曆程,抵擋土耳其征服歐洲的主力,先後是三個王朝:第一道防線是拜占庭,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土耳其跨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之後,圍攻君士坦丁堡將近一個世紀,始終拿不下來,先越過君士坦丁堡,開始征服巴爾幹。1453年君士坦丁堡終於陷落,千年帝國拜占庭滅亡。

然後,抵擋土耳其沿著巴爾幹半島入侵歐洲的第二道防線,主力就是匈牙利王國,這次抵擋了快150年。1444年羅馬教廷組織“瓦爾納十字軍”討伐土耳其,在瓦爾納戰役中再次大敗,波蘭兼匈牙利國王弗拉迪斯勞陣亡,此後匈牙利國會承認當年的“遺腹子拉斯洛”為國王,由匈雅迪攝政。所以匈雅迪一麵主持抵禦土耳其的入侵,一麵和躍躍欲試始終想要爭奪匈牙利王位的腓特烈三世皇帝對立。

匈雅迪大將軍並不是王族,卻因為屢立戰功,成為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他和阿爾巴尼亞的斯堪德貝格,瓦拉幾亞的(今天屬於羅馬尼亞)“吸血鬼”德拉庫拉伯爵,摩爾達維亞的斯特凡大公,差不多處於同一時代,當時的戰略格局是以匈雅迪的匈牙利軍團居中,左翼是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右翼阿爾巴尼亞在土耳其背後襲擾策應,共同對付奧斯曼帝國西侵。

1453年,奧斯曼帝國最終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下一步全力西向,進攻匈牙利的多瑙河防線,防線的中堅支撐點是今天的貝爾格萊德。1456年,土耳其圍攻要塞,匈雅迪率軍馳援,這一戰非常關鍵,當時的教皇下令,歐洲所有羅馬天主教國家,每天中午12點一齊鳴鍾,為戰爭的勝利祈禱。匈雅迪一戰大勝,不但擊退土耳其大軍的入侵,而且保以後70年都把土耳其牽製在多瑙河防線上。直到今天,天主教堂還在中午12點鳴鍾,就是那一年留下來的傳統。不過,匈雅迪本人也在戰役期間染上瘟疫,不久就病死了。

下麵就是“烏鴉王”的傳說:匈雅迪生前隻做過攝政王,按說沒有王室血統,沒有資格競爭王位,何況國王“遺腹子拉斯洛”已經16歲可以親政了。但是匈雅迪生前眾望所歸,他的兒子們也不免功高震主。其實馬加什隻是匈雅迪的次子,當時15歲。他的哥哥被國王“遺腹子拉斯洛”逮捕處決,他自己也被捕。但不久16歲的國王也暴斃,有說法是國王的表叔、覬覦匈牙利王位的腓特烈三世皇帝所害,但現代的研究說其實國王早就得了白血病。布達佩斯的貴族和平民馬上選舉馬加什為新國王,但他當時正被囚禁在波希米亞宮廷(前國王遺腹子拉斯洛兼任奧地利公爵和波西米亞國王),而布達佩斯也有其他候選人對王位虎視眈眈。這時,需要馬加什盡快趕回來即位。傳說中,他的母親放飛一隻神奇烏鴉從匈牙利飛到布拉格,嘴裏叼著一隻象征王權的戒指,馬加什得到消息連夜脫身,趕回布達佩斯即位。所以,他的名字,就叫Matthias Corvinus,Corvinus是拉丁文烏鴉的意思,烏鴉成了國王的吉祥物。

“烏鴉王”馬加什打敗了國內擁戴皇帝腓特烈三世的一派貴族,加強中央集權的財稅係統,穩定南方對土耳其的前線。他建立起一支“黑甲軍”,是歐洲第一支常備職業化軍隊。馬加什在東南方向跟土耳其講和,回頭在西方和波蘭爭奪波西米亞王位。之後跟腓特烈三世皇帝兵戎相見,打敗皇帝並占領了維也納,當上了奧地利公爵兼波西米亞國王。現在我們在布達山上參觀的王宮,大部分是馬加什國王建設的。

1490年烏鴉王馬加什病死,幾年之內,王位選舉製的弊端再次顯現。貴族會議再也不想要一個烏鴉王似的強大君主,之後的國王受製於貴族會議,被迫減稅,解散“黑甲軍”自廢武功,匈牙利貴族們侵吞王室地產,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同時,土耳其那邊即位的,卻是著名的蘇萊曼大帝。1521年蘇萊曼大帝拿下貝爾格萊德,入侵匈牙利本土,1526年災難性的莫哈赤戰役,來自波蘭的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陣亡,大部分國土,包括布達佩斯,都被土耳其帝國占領。剩下的部分國土,擁戴奧地利公爵斐迪南為匈牙利國王,這位新王就是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強大的查理五世皇帝的弟弟,德意誌王國攝政,後來的皇帝斐迪南一世。

以上就是匈牙利後來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緣起。從此,歐洲抵擋土耳其西進的第二道防線,匈牙利徹底崩潰,重擔落到第三道防線,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身上。這第三道防線也遭到過嚴峻考驗,曆史上土耳其大軍兩次圍攻維也納,均未攻克。1683年第二次維也納圍城戰之後,強弱之勢互易,歐洲列強(主要是奧地利和後來崛起的俄羅斯)步步反攻兩百年,直到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崩瓦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