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空遊巴拿馬 (下)

本帖於 2025-02-18 21:34:4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捷潤 編輯

世界上有三大頂級重要的航運水道,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和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都是戰略要地,也是財源要地。

一、巴拿馬運河的地理與戰略重要性

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航道之一。運河的建成極大地縮短了全球海上航運的時間,使得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航程減少約13,000公裏,避免了繞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危險航行。因此,巴拿馬運河不僅在經濟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在軍事和政治上也是各國關注的焦點。

二、早期的探索與法國的失敗(16世紀-19世紀)

最早提出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6世紀。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成為首位穿越巴拿馬地峽並見到太平洋的歐洲人。由於意識到地峽的重要性,西班牙人開始考慮在此修建一條水道,以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但由於技術和資金問題,未能付諸實施。

19世紀,隨著全球航運的發展,修建巴拿馬運河的設想再次被提出。1855年,美國人在巴拿馬修建了泛美鐵路(Panama Railroad),成為橫跨地峽的重要交通線。然而,海上通道的需求仍然很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曆史讓一位名人再次登上世界舞台。

三、法國的運河計劃(1881-1889)

法國外交官及工程師費迪南·德·雷賽布(Ferdinand de Lesseps)因成功主持了蘇伊士運河的建設而聞名,他花了十年功夫於1869年完成了聯通地中海和紅海這一驚世壯舉。1881年,他成立了一家法國公司,開始在巴拿馬修建運河。由於蘇伊士運河的成功,人們對他的信心爆棚。他先後一共籌劃了約 2.6 億美元。這可是當時的錢啊,天價。

雷賽布計劃建造一條類似蘇伊士運河的海平麵運河,即無需船閘,直接將地峽挖通。然而,巴拿馬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遠比埃及惡劣。蘇伊士運河位於幹燥的沙漠,而巴拿馬則是濕熱的熱帶雨林,常年多雨,地勢複雜,施工難度極大。

在建設過程中,法國人遇到了兩個重大問題:

一是黃熱病和瘧疾 —— 由於缺乏有效的醫學知識,大量工人因疾病死亡,僅1882年一年,就有超過8,000名工人喪生。

二是地形複雜 —— 巴拿馬地峽有高山和密林,雨季導致大麵積泥石流,使得挖掘工作屢次受阻。

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關鍵。資金籌集的過程大致如下:

最初融資(1880年) ——雷賽布的公司在法國公開募資,吸引了 超過80萬法國投資者,其中許多是普通民眾。初始募集資金約 3 億法郎(約 6,000 萬美元),主要用於前期勘測和施工。

追加融資(1883-1888年) ——由於施工進度緩慢、成本大幅超支,他多次向投資者追加融資。法國政府未提供直接支持,因此他主要依靠債券發行和彩票債券籌集資金。累計融資約 13 億法郎,其中大量資金被用於填補虧空,而非真正的施工。

c.最終的資金問題與破產(1889年)——

工程失敗:受黃熱病、地形複雜、管理混亂等因素影響,工程進度極慢。

資金耗盡:13 億法郎幾乎全部花光,但進度遠未達到預期,投資者信心崩潰。

公司破產(1889年):導致 超過 85 萬投資者 遭受巨大損失,被稱為法國曆史上最嚴重的金融醜聞。雷賽布因欺詐被判刑,但後獲赦免。

因為蘇伊士運河開通的慶典有歌劇《阿依達》的《大凱旋進行曲》。因為巴拿馬運河的失敗有欺詐罪的刑罰。但雷賽布絲毫不失為千古偉人。在巴拿馬城的法國廣場中,紀念塔前最大的那個胸像雕塑人物就是他。

四、美國接手(1903)

法國人的失敗給了美國人機會。19世紀末,美國希望在中美洲修建一條運河,以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最初,美國曾考慮在尼加拉瓜修建運河,但由於法國此前在巴拿馬的失敗工程,美國最終決定接手巴拿馬運河的建設。然而,當時巴拿馬仍然是哥倫比亞的一部分,哥倫比亞政府對美國的運河條約要求持保留態度,不願按照美國的條件達成協議,導致美哥談判破裂。

1903年11月3日,在美國的支持下,巴拿馬獨立派發動起義,宣布從哥倫比亞獨立。美國迅速承認巴拿馬,並派軍艦阻止哥倫比亞政府鎮壓叛亂。美軍的納什維爾號巡洋艦(USS Nashville)等多艘軍艦進入巴拿馬水域,阻止了哥倫比亞政府的幹預,最終促成了巴拿馬的獨立。

1903年11月18日,巴拿馬新政府與美國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條約》(《海伊-布努-瓦裏亞條約》Hay-Bunau-Varilla Treaty),給予美國永久控製巴拿馬運河區的權利,並獲得運河建設權。

這場獨立革命在美國的軍事幹預下迅速完成,使巴拿馬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並為巴拿馬運河的建設鋪平了道路。

工程重啟(1904-1914)

美國與巴拿馬簽署《巴拿馬運河條約》後,於1904年,正式接手運河建設,並針對法國失敗的經驗進行了幾項重大改進。

其一是改建為船閘式運河 —— 美國工程師約翰·史蒂文斯(John F. Stevens)認為,法國的海平麵運河方案不可行,因此提出了船閘式運河方案,通過人工湖(加通湖)和多個水閘調節水位,使船隻能夠在不同高度的水域間通行。

其二是改善醫療條件 —— 美國醫生威廉·戈爾加斯(William C. Gorgas)采取了一係列防疫措施,如消滅蚊蟲、建立衛生係統等,大幅降低了黃熱病和瘧疾的發病率,挽救了大量工人的生命。

其三是加強施工組織與機械化作業 —— 美國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如蒸汽挖掘機,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同時,建立完善的運輸和管理係統,提高工程進度。

還有一個重大事件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於1906年11月造訪巴拿馬運河工地,成為第一位在任期間訪問外國的美國總統。

經過十年的努力,巴拿馬運河最終於1914年8月15日正式通航,首艘通過運河的船隻為美國貨輪“安康號”(SS Ancon)。

五、運河的運營與發展(1914-1999)

巴拿馬運河的建成極大促進了全球貿易,使得美洲東西海岸之間的航運成本和時間大幅下降。同時,美國憑借運河的控製權,增強了在中美洲的影響力。

然而,巴拿馬人長期以來對美國控製運河的不滿情緒逐漸上升。20世紀60年代,巴拿馬國內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呼聲日益高漲。最終,1977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與巴拿馬領導人奧馬爾·托裏霍斯(Omar Torrijos)簽署了《托裏霍斯-卡特條約》,規定美國將在1999年12月31日將運河完全歸還給巴拿馬。

六、巴拿馬接管運河與現代化擴建(1999-至今)

1999年,巴拿馬正式接管運河,並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負責運營。在1999年之前,巴拿馬曾是美國在拉美地區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有多個軍事基地在巴拿馬運河附近,隨著運河的歸還,美軍也撤出了這些基地。巴拿馬政府對運河進行了現代化升級,並啟動了擴建計劃,以適應更大型船舶的通行需求。

2007年,巴拿馬啟動了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耗資約52.5億美元,於2016年完工。這次擴建包括:

新建更大的船閘 —— 使“新巴拿馬型船”(Neo-Panamax)能夠通過,承載能力大幅提升。

加深和拓寬航道 —— 允許更大噸位的船舶通行,提高全球貿易效率。

擴建後的巴拿馬運河極大地提升了全球航運能力,使得世界上更多大型船舶能夠直接通過,進一步鞏固了巴拿馬作為全球貿易樞紐的地位。隻是美軍大型航空母艦還不能通過,但兩棲登陸艦可以通過。

七、船隻如何通過運河

巴拿馬運河是如何將船支通過的?大多數人都知道巴拿馬運河,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

巴拿馬運河采用船閘係統(Lock System),通過一係列水閘和人工湖,抬升和降低船隻,使其順利通過運河。運河全長約 82公裏,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船隻一般需要 8-10小時才能完成通行。

運河主要組成部分為:

加通湖(Gatun Lake):最高處的人工湖,供船隻在高處航行及船閘的用水。

三組船閘(Locks):包括大西洋端的加通船閘(Gatun Locks)、太平洋端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Miraflores Locks)和佩德羅米格爾船閘(Pedro Miguel Locks)。

通航航道(Channels):連接船閘與湖泊的水道。

船隻通過過程:

船隻從大西洋(科隆港)或太平洋(巴拿馬城)進入運河。

由引航員和牽引火車(Mules)協助定位,確保安全。

進入第一組船閘。水閘關閉,水泵從加通湖向閘室注水,船隻緩慢上升,直到水位持平下一個水閘,而後進入下一個水閘。如此通過三級水閘,升至26米的湖麵高度。船隻航行穿越加通湖,航行約 24公裏,到達另一側的船閘。再依次經過三個船閘,每個船閘的水被排出,船隻逐級下降回到海平麵。船隻駛出運河,進入太平洋或大西洋繼續航行。

運河的運作依靠重力水力,不使用耗電水泵,而是依靠加通湖的水位變化來控製水流,使船隻升降。一艘 950 英尺(290 米) 長的船是就是這樣“爬坡”達到 海拔 85 英尺(26 米)的,這就是巴拿馬運河的神奇之處。

八、遊吟五洲乘遊輪見證奇跡

我們的遊輪在白天通過運河,估計沒有遊輪想在晚上通過,因為遊客都非常想目睹運河通行過程。在經過每個船閘時,船上的廣播都有講解,包括重要的景點,如昔日的美軍基地。船上相當多的遊客擠在船頭觀看水閘的開合,拍照留影。我們的巨輪擦著岸邊緩緩通過水閘,如穿針引線。運河兩岸的風光非常好,尤其是加通湖。湖中有不少漂亮的小島,湖區單獨當一個旅遊景區也是很美的。

身在巨輪首,
巨輪爬上山。
今日是何年?
恍如夢一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