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二)江陰:古塔、要塞、劉半農…

年沒回來了,與家人的團聚活動,自然多些。除了掃墓,兩邊兄弟姐妹們,都安排了上海周邊短期度假旅遊。領導家早早選定了他們的老家江陰,順帶無錫。兄弟仨夫婦加一個小外孫女,一車七人,一路聊著間隔九年的家常,悠哉遊哉,也是難得。

興國寺塔,古韻悠遠

一早從上海出發,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江陰地處長江尾東海口,曆來是江南富庶之地。如今也高樓林立。樓間,一座滄桑的殘塔---興國塔,昭示這個城市的悠久曆史,至少可追溯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此塔原為太平興國教寺的附屬建築。

興國塔引我們走進興國園。此園於2002年,由江陰市政府為保護古塔而建。這是一座大規模的仿宋式園林。據介紹,為建園搬遷了江陰職業高中,拆除民宅共2.5萬平方米。

在園中走走看看。

隻見一座“唐風宋韻”亭樓上,懸著“動靜等觀”匾。兩邊立柱上,錄有行書對聯 “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前者,來自乾隆皇帝在大覺寺無量壽佛殿的禦筆;後者,出自明江南才子文征明之手。堆砌得有點滿。

園中的池塘蠻大。水上,少不了N曲橋和拱橋。水邊,少不了假山石、亭台樓閣。還好,有座古塔聳立,格式化的人工園林,像是有了靈魂。三妯娌在這裏來一張。

在市中心找餐館時,順便看看街景。

興國園邊的西橫老街上,多見仿明清風格的建築。黛瓦馬頭山牆,飛簷翹角的,靈動好看。這裏像是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特色文化一體的旅遊街區。但人很少,不少門麵關了,顯得十分蕭條。

劉半農,叫我如何不敬他!

領導家三兄弟,興致勃勃去江陰城外,尋找他們童年的記憶。我則一心想探尋劉半農的足跡。對這個江陰出生的文化名人很感興趣,是因為喜歡一首老歌 《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詞正是他的詩(趙元任作曲):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麵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遊。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麽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裏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當年在農場,不記得從誰那裏聽學了這首歌。那美麗動人的詞和曲一直沒忘。

 

在西橫老街不遠處,找到了江陰劉氏兄弟紀念館。這才知道,不隻是劉半農,還有他的兩個弟弟(劉天華、劉北懋)也在各自的領域裏,有不俗的成就,故被稱作為“江陰劉氏三傑”。

 

這也才知道,劉半農,遠比我知道的偉大。回美後,找出劉半農女兒劉小蕙的書《父親劉半農》一讀,更對這位“集戰士、詩人、學者於一身”的江陰才子,肅然起敬。

 

劉半農,不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還是留學生的前輩。他曾留學英國、法國和德國。起先有公費資助,一人的經費,維持三口之家,很快是五口之家。後來公費斷然停了,完全自費。拖家帶口的,而且是“習‘虛學’ ”(指文科,劉半農語)的留學生活,其艱難困苦,不難想象。

 

但他成績沛然,榮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第一個獲得外國文學博士桂冠的中國人。其《漢語字聲實驗錄》一書被列為巴黎大學語言學叢書之一,並被授予1925年“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

 

最值得中國女性稱道的是,沒有他,就沒有“她”,他首創了現代漢語裏女性專屬的第三人稱“她”字。

 

他的《四聲實驗錄》首次給予齊梁年間周顒、沈約首創的“四聲說”,以科學的說明;他也是現代文章中分段、斷句、標點符號的倡導者;他還是最早將狄更斯、托爾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譯者。

 

他博學多才, 被譽“真名士自風流”。有文說,在民國文人中,論文章口才,劉半農僅次於胡適。讀他寫給胡適的信,通篇論詩,詩人的率真可愛,躍然紙上。摘幾句:“... 我很不滿意,為什麽我自從離開本國之後,沒有看見一首好詩(雖然我在國外看見的報章雜誌很少)?更不滿意的,便是為什麽你,起孟,尹默,近來都不做詩?....” 談到郭沫若時,說:“......我不甚讚成他。我以為他隻是抄襲些西洋文學中的豔麗,或神秘字樣,來填充篇幅,骨底裏卻空無所有。這可以說,是外國式的‘山節藻棁’”。

 

如果說,他給胡適的信是論詩篇,那麽他給周作人的信,就是遊記篇。寫巴黎、裏昂和回國輪船上的經曆,語言生動有趣到“萬分以上”,令我愛不釋手。

 

他“以身試罵”的軼事,也很是發噱。話說劉半農從歐洲回國後,在北大教書,為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聲調和音訓,曾想出一本方言罵人專輯。於是在北京某報刊登了一個啟示,征集方言罵人話。

 

這下熱鬧了。周作人首先登門拜訪,用一口紹興土話,劈頭蓋臉地一頓罵,長達半個多鍾頭;他的摯友,語言大師趙元任,則用湘川皖魯等地方話開罵;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學生,自然不會錯過機會,分別用兩湖兩廣方言把老師痛罵。章太炎一邊用漢代、唐朝人罵人的話“罵他”,一邊指出典出何處。“看起來好像供給他資料,事實上把劉半農祖宗三代都罵到了。” 

 

他終於受不了了,隻好又登啟示叫停:“罵人專輯素材已經足夠,如若再遇惡語相加,鄙人當奮力駁斥為警。” “罵人專輯”最終沒出。但劉半農一如既往潛心研究“俗文學”,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難得的是,劉半農還稱得上“民國好男人”。他頂住了父親重男輕女要他納妾的壓力,帶著妻女一起去倫敦留學,在異國貧困環境裏,相濡以沫,力盡夫責父責。

 

不幸,1934年,他赴西北綏遠地區考察時染回歸熱病,病逝北京協和醫院。那年他43歲。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為他作銘文,給予高度評價:“樸學雋文,同時並進。朋輩多才,如君實僅。甫及中年,身為學殉。嗣音有人,流風無盡。”

 

這樣的文人,叫我如何不敬他!

 

 

這個紀念館是在劉氏祖屋的基礎上重建的,坐落在四條馬路交界處,四周車水馬龍,高樓林立。走進去,見是典型的晚清江南清貧知識分子家居民舍。三進院,小小的屋和院子,冷冷清清,但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蘊。

 

江陰要塞,國民黨沒派上用場。

 

從賓館的旋轉餐廳,可眺望江陰市景,和長江上的江陰大橋。大橋建在市北的黃山上,與對麵的靖江市相連接。

 

原以為,江陰要塞,是一座城堡。其實是一群炮台,故也稱黃山炮台。這裏,現在是個要塞公園,和軍事文化博物館。

 

我們沿著這條上坡的路,走了一段。聽領導說,到達最高處,需約一小時。從那裏的炮台,可瞭望長江的“喇叭口”。即從江陰的鵝鼻嘴起,到東海入海口的雞骨礁, 江麵突然開闊,呈喇叭形。這樣的景色,太讓人憧憬啦。

 

除了我,其他人以前都已來過這裏。且小外孫女早已走不動了。於是我拖領導一起上去。他們則去下麵茶室等。

 

路邊的欄杆上,寫著詩詞,大多是革命者的,也有古人的。

 

越是走到高處,就越多見國民黨的江防工事遺址,一個接一個。這段長江江麵,寬僅1500米,素有“江上雄關”之稱。1949年,國民黨在江陰要塞布下了“鐵打防線”。結果卻沒派上用場,因為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策反了江陰要塞守軍幾千官兵起義,百門重炮沒發一炮,都歸了解放軍。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江陰要塞起義。“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是最典型的佐證。

 

 

 

終於走到大路盡頭,那裏有座黃山標校塔。邊上小路口,一塊告示牌赫然矗立,上麵用中英文寫著:“軍事要地, 未經許可,不得入內”。於是掉頭就走,生怕慢一步會惹出什麽麻煩。

 

往回走時,登上路邊望江樓的平台,聊補沒看到長江喇叭口的遺憾。

 

回到山坡下,與眾人匯合,一起去逛要塞公園。這裏是長江的咽喉處,”可渡江也可阻止別人渡江,還能控製水麵航運”,從三國孫吳時起,曆朝都將之視為兵家重地。公園裏有博物館,陳列要塞曆史。

 

清道光年間的耀威大將軍古炮。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鵝鼻洞,原是軍事設施。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抵製日寇入侵, 加緊長江防禦,在沿江修築炮台的同時, 挖通修築了貫穿鵝山南北的山洞, 全長約216米, 並設有11個彈藥庫。雖曆經戰爭, 卻完整無損地保留了下 來。

 

如今,這軍事通道,改作公園遊路, 成為人們探究戰場遺跡、觀覽江畔風貌的快速通道。

 

 

一出山洞,就是江陰大橋的橋頭。

身處要塞,不免心生感慨,孫子兵法為何說 “攻自外,難。”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朝代,內部強大,才能長久。一個人,也是。內心強健,才老得慢。然而,這好像更難。絕對權利的腐化,人的肌體老化,不可避免。

 

“江陰三鮮”缺一鮮

 

我們在江陰吃了兩頓中飯,一頓晚飯。江陰菜屬蘇幫菜係,總的味道都不錯。最美味當數“江陰三鮮”之一的鰣魚。以前在上海也吃過,但這次是最鮮香的;長江鮰魚次之,肥嫩豐腴,但多吃會嫌油膩;刀魚餛飩排第三,很鮮,可惜有點腥。沒吃江陰三鮮之一的河豚。還是膽小。嗬嗬。

 

所有跟帖: 

倒數第三張是是鰣魚? -hkzs- 給 hkzs 發送悄悄話 hkzs 的博客首頁 (132 bytes) () 12/21/2024 postreply 03:06: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